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综合规划.docx
《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综合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综合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计划(-)第一部分 总则 第1条 编制依据和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计划()及其国务院批复,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布署,为落实总体计划,完善城市计划体系,实现地域全覆盖;统筹综合已经有各专题、专业计划,形成统一计划平台;明确山区空间布局,确保山区生态友好型发展,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一体化格局。底,市计划委会同15个相关单位和7个相关区县政府,在深入了解农民和基层政府意愿及需求基础上,分析整合各部门已经有工作结果,综合汇总相关计划,编制完成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计划()。第2条 指导思想和标准继续坚持总体计划所确定计划指导思想,全方面落实落实党十七大精神,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2、加紧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繁荣、文明、友好、宜居首善之区。(1) 有利于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山区作为北京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对保障首全部整体可连续发展含有重大意义,必需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突出位置。(2) 有利于山区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加紧山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推进山区城镇统筹协调发展。(3) 有利于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大政府帮扶力度,发挥山区人民主体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山区经济,发展含有山区特色产业,加紧山区农民增收步伐。第3条 编制关键(1) 摸清山区人口、资
3、源、环境基础情况,关注山区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防灾减灾和生态安全,为山区生态质量提升和山区建设安全提供保障。(2) 充足考虑山区城镇建设限制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山区产业及乡镇、村庄建设空间布局,为区域政策制订提供技术依据。(3) 协调山区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配置和发展,落实山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4) 本计划侧重综合协调各类计划,为下一层次计划编制提供依据。第4条 发展关键条件和存在问题(1) 山区发展面临政策和经济关键发展机遇。伴随首全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北京山区经济发展连续增加,新农村建设不停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平原支持山区力度逐步增强
4、。(2) 生态保护奠定友好发展基础。山区产业类型逐步调整,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服务设施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力度不停加大。山区发展产业支撑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环境友好型城市型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和首全部整体需求还有较大差距。(3) 山区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温和湿润,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生境多样,人文古迹丰富,景观环境优美,是全市可连续发展保障。(4) 山区自然灾难多发,对城镇建设和活动含有较大限制作用。(5) 镇村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不利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行。(6) 长久以来由采矿、建设、
5、旅游等开发活动带来山区生态破坏不容忽略。第5条 基础依据(1) 法律l 中国城镇计划法()l 中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l 中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l 中国文物保护法()(2)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l 中国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l 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管理条例(1999年)(3) 行政规章l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要求(1993年)l 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管理措施(1984年)l 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措施()(4) 规范性文件l 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主动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发1号)l “211”行动计划l 相关区县功效定位及评价
6、指标指导意见l 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全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汇报l 北京市山区工作会议文件l 相关“加强山区生态建设提升首全部环境质量”议案办理暨山区生态建设情况汇报(5) 相关计划l 北京城市总体计划()及其国务院批复l 北京市“十一五”计划纲要、山区各区县“十一五”计划及相关专业计划l 北京市限建区计划()l 北京市林业发展战略计划l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计划l 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计划l 北京市废弃矿山修复计划l 北京市防沙治沙计划l 北京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计划l 北京市公路网计划l 北京市环境卫生设施计划第6条 计划范围本计划范围为北京市山区,面积为100
7、72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62%,分布在七个山区区县,包含83个乡镇,其中延庆川区、门城新城、部分浅山区镇、村已在东西部发展带中考虑,所以本计划人口及用地平衡范围为上述地域以外山区,面积9504.89平方公里。第7条 计划期限近 期 远 期 远 景 以后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和策略 第一章 功效定位及发展目标第8条 功效定位山区是首全部宜居城市建设坚实生态屏障,是北京可连续发展关键资源支撑,是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基地。(1) 坚实生态屏障:北京山区呈扇形分布于北京市东北部、北部和西部,是北京市上风上水地域,组成了对平原生态屏障。(2) 关键资源支撑:山区是资源富集区,是北京水源涵养地,是生物多样性、
8、景观资源和文化保护关键地域,是首全部可连续发展关键资源确保地。(3) 特色产业基地:发挥山区资源环境优势,主动发展含有山区特点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理想空间。第9条 发展目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资源优势为依靠,以绿色产业为基础,以山区人民为主体,将山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山川秀美、设施完善、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友好之区。第二章 总体策略依据山区功效定位和发展目标,采取统筹城镇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公共服务、协调区域发展总体策略,推进首全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连续发展。第10条 生态保护和修复策略采取生态保护、修复和防治并重标准,划定严格生态保护区域,采
9、取多个方法修复生态破坏地域,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健全生态环境赔偿机制。(1) 保育生态资源:提升山区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址保护区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关键保护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保护要求较高地域,严格控制其内开发建设。(2) 修复生态破坏地域:以生态工程为关键,消除山区矿山开发、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划定生态修复分区,采取自然修复、工程修复、建设带动等手段,多渠道开展山区生态修复。(3) 强化环境污染防治:针对山区特点,加强以水源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废弃矿渣和尾矿污染治理,实施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到基础设施先行,
10、加强对关键污染源监督和管理,提升产业环境准入门槛。第11条 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策略山区产业发展应坚持走符合生态文明要求产业发展之路,立足服务首城市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生态优先为标准,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手段,在坚持淘汰关闭影响环境产业、企业基础上,主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法。要主动推进城区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向山区流动,推进山区产业融合和互促发展,加紧建立山区发展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 激励城市型现代农业,绿色加工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现代服务业。引导传统种植业、非规模化养殖业、采矿业、服装业等产业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主动探索包含文
11、化创意、高新技术、总部经济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适宜浅山地域发展。限制基础化工、传统建材等高污染行业和高耗能行业,逐步关闭煤炭及非煤矿山开采业。(2) 充足考虑山区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资源节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计划山区经济发展。遵照自然规律,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清洁生产认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加方法转变,形成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降低污染生产模式。(3) 根据有利生态,突出特色标准,主动引导、扶持矿山关闭后替换产业,由资源开采型向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4) 充足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基础性作用,尊重山区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增强政府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引导和调控职能,经过政策引导,扶持山
12、区绿色产业健康发展。(5) 产业布局和镇村建设相互依靠,镇村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适宜空间。在山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再扩大标准上,经过盘整用地,挖潜存量土地,扩大产业发展空间。(6) 山区农民增收起源于产业发展、生态赔偿和人口调整。计划继续加大政府对生态建设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赔偿范围和受益人群。山区农民收入可连续增加起源于山区经济发展、山区产业发展和山区农民发挥本身主体作用。第12条 城镇建设空间发展策略充足发挥平原对山区、浅山对深山、城镇对乡村带动作用和交通对建设引导作用,促进山区城镇建设空间有序发展。(1) 平原带动山区发挥平原对山区辐射作用,尤其是浅山区,受平原中心城和新城辐射强,计划城镇化水
13、平相对较高、发展速度较快。(2) 浅山带动深山深山区受浅山区和新城影响较大,在和邻省市交流、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3) 城镇带动乡村打造山区关键城镇,实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策略,引导山区村庄建设用地经过城镇化整理、搬迁安置等方法进行合理重组。(4) 交通引导发展依靠交通走廊,关键发展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地域镇、村,并协调好镇、村建设区和交通线路相互关系。第13条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策略(1) 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重视实现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山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山区镇、村职能,健全小区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紧山区信息化建设。(2) 交通基础设施以
14、日常出行、旅游交通和货运交通为关键,充足协调中心城、新城和山区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方法,为山区居民提供安全、可达、方便交通条件,打造符合山区特点可连续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山区“村村通公交”。结合景区计划,建设高品质生态旅游交通系统。(3) 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山区小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加紧供水和水源地建设、民俗旅游村和乡镇中心区周围污水处理建设。因地制宜,主动推进生态村落模式建设,实现低排放、低能耗、节能保温、乡土材料利用、循环再生资源利用和对自然能源利用,逐步建立符合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律基础设施体系。(4) 防灾减灾和生态安全针对山区自然灾难多发特点,做好山区防洪、
15、地质灾难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山区森林生物灾难和森林火灾防治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完善消防队、站配置和建设,提升山区小城镇消防能力。计划完成新一轮库区移民、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安排搬迁计划布局和时序。第14条 区域协调策略(1) 在国家及全市区域协调方针指导下,推进北京山区和相邻冀北山区间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重视山区和非山区、山区各区县互补和协调,充足发挥中心城、新城对山区发展带动作用。(2) 坚持城镇统筹发展,推进城镇经济一体化进程。(3) 加强和北京周围景区合作,实现旅游资源互补,推进旅游产品开发。(4)
16、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北京和西北方向协作和交流,有利于发展山区外向型经济。第三部分 保护控制及建设引导第三章 人口和用地规模第15条 人口规模在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前提下,合理引导村庄及农户搬迁,控制外来人口数量,计划山区人口总量在现实状况基础上不增加,山区计划范围内人口规模约80万人,其中49个乡镇中心计划人口约在24万人,占山区人口百分比为30。第16条 人口引导依据山区资源环境承载特点和产业发展特色,山区人口应坚持合理引导、控制发展标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障山区居民居住安全,经过多个路径,使山区人口规模和布局深入趋于合理。第17条 人口结构及素质(1) 经过产业带动和关键镇辐射作用,主
17、动推进山区城镇化发展,提升山区人口素质。高度重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充足发挥公共服务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导作用。因地制宜普及山区教育,加强山区劳动力教育培训,激励和支持山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着力丰富山区精神文化生活;(2) 针对空心村现象,关注“一老一小”问题,重视提升多个形式山区养老保障和儿童福利保障,多渠道处理对应设施建设。第18条 用地规模山区用地规模总量不变,强化集约,调整机构,保障友好型发展。(1) 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省用地。符合镇村计划建设实际情况,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扩大,山区范围内中、市属建设用地应符合相关计划要求;(2) 建设用地总量平衡,优化调整结构。在总量控制前提
18、下,盘整以独立工矿、特殊用地为关键用地,挖潜存量土地,扩大产业发展空间;(3) 增加林地总量,提升森林质量。第四章 城镇建设协调和引导第19条 城镇空间布局依据北京市域“两轴两带多中心”空间结构,在山区范围内构建“三区七线七核”城镇发展格局,以三区为平台,以七线为纽带,以七核为节点,形成山区和市域、山区本身统筹协调发展空间体系。(1) 三区:浅山优化,深山保护,川区联动三大片区统合是促进山区城镇建设全方面发展前提。三大片区发展应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加强统合,是促进山区城镇建设全方面发展前提。(2) 七线:七线辐射,市域一体七线指由中心城通向山区七条放射状交通走廊。七线交通串联是引导山区建设、促进城
19、镇一体化关键脉络。伴随山区城镇化进程推进,应逐步加强放射状轴线之间联络线建设,为通畅山区防灾减灾通道、旅游通道提供条件。(3) 七核:七核聚集,带动周围七核指处于交通节点或关键经济增加点七个山区关键关键城镇。七核联动是发挥关键城镇集聚效益和辐射作用,进而带动山区整体发展关键。第20条 山区城镇结构依据北京市域“中心城新城镇”三级城镇体系,山区范围内城镇结构以建制镇为主。计划经过设置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关键产业基地,配置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等路径,集中发展山区七个关键关键城镇。第21条 山区村庄建设(1) 城镇化整理型村庄主动引导这类村庄逐步城镇化,将农民纳入城镇社会服务和管理体系,避免出现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山区 协调发展 总体 综合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