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1饮酒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 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 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 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 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 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 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2、。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 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 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 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 非浑身是静穆”。2 .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 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 非属回顾往事,又非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
3、二十首,此诗为第五 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 理。三、研习课文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 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 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举例:第一句(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
4、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 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 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 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2、交流评价。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 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五、结语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
5、衬“别”的写法。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录音、课件板书设计:(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T4句)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想象奇 特(风雪送友图)(第157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浪漫色彩 (第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二 .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
6、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 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o【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 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 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 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 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 称“高岑”。三 .师生共同研读
7、课文(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 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 .指名学生朗读2 .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 .教师范读5 .学生齐读(二)二读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作者之间的 思想感情。6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7 .学生
8、默读,理思路讨论K明确H :全诗共18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 写送别。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 垫。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 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8 .学生默读,找线索。我们过
9、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 索。讨论K明确工: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第一次一一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一一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 图”;第三次一一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一一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 图”。9 .小结: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 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
10、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 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三)三读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 评。2 .思考、讨论: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K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 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 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 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
11、篇就让人感到一 股奇寒扑面而来。重点赏析名句“忽开”: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5已亥杂诗一、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2、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3、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二、本课时学习内容:(一)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二)了解作者龚自珍,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号,浙江任和(今浙江 省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 爱国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他的散文奥博纵横,诗歌瑰丽奇肆。著 有 O(三)诗句研究结合注
12、释,翻译并理解诗句,试着描述一下整篇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景象。“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用了什么景物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 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三、总结诗歌主旨。四、小知识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 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 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 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 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 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2)教师根据自
13、己的体会范读饮酒。(3)让学生齐读课文。(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 .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 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 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 “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 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
14、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 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 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 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 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 .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 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 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问君何
15、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 名句。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 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 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 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
16、外。因而 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 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 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 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五、课堂训练。(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 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 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
17、”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 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 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 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六、课堂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 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 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五首 年级 下册 语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