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赤壁赋》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1 赤壁赋同步练习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选择在人生态度和作品境界两方面都对后人有巨大影响的第一波诗人,我们会想到下面这份名单:屈原、陶 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屈原是诗国中绝无仅有的一位烈士。他的作品与诗经并称,被誉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他至死不渝的爱国 情怀已经成为永久的典范。在那个辫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生生死死忠于祖国,最后自沉汨罗以身孙 志。屈原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肉体的生命,却在赭神上获得了永生,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伟大超越。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隧士。他生逢乱世,一生平淡无奇,隹居终老。他的作品
2、内容朴实,风格平淡,当时几 乎没有受到文坛的注意。但是陶渊明身后的声名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受到后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原因在于,当 别人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常,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狷介的品格植立鸣群。陶 渊明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其意义在于,他用实阵行为阐释了平凡人生的意义。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天性兵率,狂放不戟,充分体现了浪漫乐观、豪迈积极的盛唐精神。李白 的思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绝不局限于某家某派。他决不盲从任何权威,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李白 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倾泻奔流,制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
3、境界,色短若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李白 的意义在于,他用行为与诗歌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弘扬了昂扬奋发的人生精神。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他用诗皂其实描绘了 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杜甫因超凡入圣的人格 境界和登峰造极的诗欹成就而被誉为诗圣。杜甫豉大的意义在于,他是穷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平生至无功业建树, 却实至名归地跻身于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之列,从而实现了人生境界上跨度最大的炫越。苏轼是诗歌史上最名实相符的居士。一方面,他深受儒家济世精神的影响,在物为官时风节凛然,在地方官任上 政绩
4、卓著。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和禅宗吸取了离世独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屡经磨难, 曾三度被流放,直至荒远的海南,但他以坚初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傲视艰难处境,总正实现了对苦难现实的精神超越。 他的诗词内容丰富,兴味盎然,堪称在风雨人生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指南。辛弃疾是诗国中少见的雄厚英庆的侠士。他本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年轻时驰骑藤场,斩将搴旗:南渡后向朝廷提 出全面的抗金方喀,雄才大略盖世无双。可惜南宋小朝廷以儡安为国策,义对“归来人充满疑忌,辛弃疾报国无门, 最后赍志而殁。辛弃疾的词作充满着壮烈忖怀。那种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实现人生境界的超 越。这六位诗人,境遇
5、各不相同,诗歌创作各成一家,但他们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环境,他们的诗 歌都薄涵着丰盈的精神力量。阅读这六位诗人的诗歌,会使我们从浑浑垂垂的冷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会使我们从紫陌 红尘的麻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摘编自英砺伴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材料二:东坡词豪放,前人所论已多,但所谓豪放的含义却不完全相同。一说东坡性情豪放不受格律束缚,宋人晁无咎说: “居士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一说风格豪放,清人刘熙栽日:“东坡词颇似老杜 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其实这两方面并不矛盾。我们说苏词
6、豪放,应当包括这两方面的含义。倘若仅从风格这一面,或仅从不拘格律这 一面去理解,都是片面的。会放词在苏轶的三百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以豪放概括苏轼整个词风手串有以偏概全的毛病。倘若着眼于 词风的创新,说苏轼是豪放词人也未尝不可。苏轼的豪放词首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包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 在于追述赤壁之故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词由赤壁大江的景色引出,以不弼之才情 纵论千古,抚今追昔,其容量之大、感慨之深、襟怀之广、气势之豪,是在此之前的词作不可比拟的。苏轼还有些词 表现了鄙视名利、超脱世俗的态度,豪放中又见旷达,临江仙夜以临皋是苏轼
7、这种人生态度的形象化的表现, 词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何等洒脱!苏轼以前的词大多是向内心的周微之处搜索,狭深委曲:而苏轼的词是向外部的广阔世界驰聘,恢宏阔大。他的 词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古往今来,天上人间,老吴没有一点、拘束。于是,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解放。(摘编自袁行雷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朝秦暮楚的辩士不同,屈原始终忠于楚国,最后自沉汨罗,以死明志,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永生,实现了人 生的伟大超越。b.杜甫用诗歌真实反映了府朝安史之乱前后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现实,取得r卓越的创作成就,因而被人们誉 为“诗圣”。C.辛弃疾智
8、勇双全,雄才大略,南宋王朝却偏安一隅,对辛弃疾充满嬲忌,致使辛齐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最 终含恨而逝。D.与以前的词大多描写内心的幽微之处不同,苏轼的词古往今来,天上人间,表现了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带 来了词风的转变。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旦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两句,直接表现出李白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和赤壁,因为苏东坡的缘故,反成了旅游胜地。依敏,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可概括为: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依据“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 官,
9、真是阴差阳错”可概括为: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依据“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可概括为:本 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依据“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 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 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可概括为:生前命 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依据“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无意与 政敌周旋却
10、在“文战”中获胜。9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题的能力。依据“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 就、大名声”可概括为: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依据“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信笔纵情写华章以其三篇 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文学才华。依据“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可概括为:豪放超拔 的态度。10 . D 11. D 12.承接上文。(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两次登日光岩的心境不同自然 承接上文所写的急切和平和两种不同心境。突出不同境遇时
11、心境大不相同,表达了对人生 变化的慨叹。(从内容的角度分析) 13.标题化用杜牧赤壁中“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句,增添了诗意,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文章以“自将磨洗”贯穿对人、事、物的慨叹, 揭示文章主旨,抒发了作者对小岛历史与现实人生变化的深沉感慨。【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表现了作者迷茫、矛盾的复杂心理状态”错误,由原文第段中的“陌生感催促他不停地 走,不停地看,看到既往的绚丽和此时的素淡,既往的沉实和此时的虚空以及作者对小岛 答案第4页,共12页的感悟来看,“说不清楚”应是表达作者对小岛博大的文化的期待,而不是表现作者迷茫、矛 盾的复杂心理状态。故选Do
12、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指出现实中缺少这种美好,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厌恶”错误。从原文第段中的“现实并 非如此,没有就没有了,不赶紧看、赶紧听,就成绝景、绝响时日过往,带走了一些声 响,让期待的人怅然若失;继之而起的另一些声响,与之相比又有天壤之别”可以看出,作 者只是强调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不会永远停留,要懂得及时抓住美好,不要等这些美好随风飘 散之后再怅然若失,并没有说现实中缺少美好,更没有对现实的厌恶。故选Do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写两次登日光岩经历的作用:第一,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承接上文。文中第段“那一年高考前,我上到岩顶的时
13、候,看到满满荡荡的海水,不觉有点头 晕我的内心却浓云密布难以廓清”写第一次的情形,“这一次登临则是清晨,一路无 人,这其中无数的情节,都浓缩在两次登高的中间,已无从细数一个人的追求成功 了,就没有必要回顾,只是觉得和那次最大的差异就是神清气爽”,这是写第二次登临的情 形,两次登日光岩的心境不同,作者两次登日光岩,心境一次迷茫,一次平和,两次心境不 同,自然承接上文第段所写的急切和平和两种不同心境,如“唯住下来的人在凭栏看夕阳 时显示出了悠闲和慵懒,和匆匆赶往码头出岛的人形成对比心境就是如此,在这个没有 车马的岛上,看一个人的步履,就可以知道他的心境是平和还是急切”。第二,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突出
14、不同境遇时心境大不相同,表达了对人生变化的慨叹。两次登日光岩,第一次面对未知的高考,内心忧虑,如“那一年高考前,我上到岩顶的 时候,看到满满荡荡的海水,不觉有点头晕登高的确可以望远,但是远望也望不到即将 到来的高考命数如何。我的内心却浓云密布难以廓清“;第二次登临是功成名就的时候, 神清气爽,如“这一次登临则是清晨毫不费劲已到顶点。想着当年忧心忡忡,现在 却早已完成学业成为教授了。一个人的追求成功了,就没有必要回顾,只是觉得和那次 最大的差异就是神清气爽由此看出,突出了不同境遇时的心境,一次忧虑,一次清爽, 大不相同,结合文章整体来看,写两次登日光岩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化的慨叹。13 .本
15、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以“自将磨洗”为题,具有的表达效果:第一,从标题本身来看,“自将磨洗”化用了杜牧赤壁“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增添了诗 意,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蕴。第二,文章以“自将磨洗”贯穿对人、事、物的慨叹,揭示文章主旨,抒发了作者对小岛历史 与现实人生变化的深沉感慨。赤壁一诗中“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诗人将 捡到的折戟重新磨洗干净,辨认出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感叹时光消逝得快,物 是人非,引发了杜牧对历史浮想联翩的思绪。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了对人、事、物的慨叹,如两次登临日光岩的不同感受,从求 学时期的忧虑迷茫到功
16、成名就时的平和清爽,都围绕“自将磨洗”展开思绪,由过去到如今的 时间跨度,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思绪,都凝结在“自将磨洗”后的深刻感慨之中,因此可看出标 题揭示文章主旨,时光飞逝,回顾过往,今昔对比,抒发对自己人生发展变化的感慨。14 . D 15. B 16. C 17.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长:长久”错误,应解释为“增长二句意:终究没有增减。故选Do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于,比。句意: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因为我年 纪比你们大一点。B.均是助词,定语
17、后置的标志。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C.介词,在,向/介词,对于。句意: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君子对于飞禽走兽。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曰师曰弟子云者:句意:不知不觉东 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就成群地聚在一起嘲笑他们。故选Bo16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错误,从文章中客人的回答来 看,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故选C。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是”,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造物者”,大自然;“共适”,共同享受。参考
18、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 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 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 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杳兰船桨, 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 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
19、呜咽咽,有如哀 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 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 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 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 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 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 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
20、,以麋鹿为友,在江上 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螃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 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 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 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 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 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 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
21、的,即使一分一 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羯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 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18 . A 19. B 20. D 21. (1)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 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22.前赤壁 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有了本质的飞跃:“相与枕藉乎舟中”忘
22、记了空间;“不知东方之 既白”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之“乐境”。本文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 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妒鱼。不过,到哪 里去弄到酒呢?本句“今者薄暮”表时间,不能断开,排除BD;“状如”意为“形状像不能断开,“状如松江之鲫是主谓宾结构,应在宾语“妒”后断开;“顾”, 副词,一般用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Ao19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B.”苏
23、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分析错误,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是在“既望”(农 历十六日)。故选Bo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D.“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分析错误,文中“问其姓名”,但是道士 却“俯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结合前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可理解出这鹤或 者说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富有双关的 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 不知在哪里,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苏轼迷惘了,所以选项“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 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故选
24、D。21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划然”,象声形容词,可以译为“大声=“谷应”,深谷响起了回声;“草木震动工被动 答案第8页,共12页句。(2) “反”,通“返”,返回;“听”,听凭,任凭;“所止”,停的地方,止,动词,前面加“所” 构成所字结构,使动词名词化,即小船停止的地点;“休。休止、结束;“焉”,兼词,于此, 在那里,在那个地方。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 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记时间和空 间,忘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16.1 同步 练习 2023 2024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