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 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 简单的回应。23 .请阅读选文一段,完成下面表格。(2分)段落事件母亲带我到田野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A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B24 .选文第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25 .请简要分析选文第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2分)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26 .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27 .“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作答。(4分)六、写作(共50分)28 .读提示语,按要求写作。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写遇:在自己双腿瘫痪绝望之时,母亲给予他活下去的信心与希望,让他怀念:海伦凯勒的再塑造生命的人让我们看到了莎莉文老师给予她光明,让 地感激。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人,有的让我们尊重,有的让我们 感动,有的让我们佩服请以他(她)是让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选择他或她,再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文;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 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
3、与人名。参考答案一、知识与运用(共6小题,16分)l.C 2.B3.D4.D5.C6. B 7. A 8. D二、研究性学习(共3小题,6分)9. A10,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现象常见;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 问题凸现;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常见。1LXX同学,甜食固然好吃,然而多吃甜食,会导致营养失调,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甚 至会引起骨质疏松,齿禹齿,抵抗力削弱等问题,所以不宜多吃。我们在饮食中应该以五谷为 主,多吃水果蔬菜,吃适量的肉、蛋奶,减少吃糖,这样方能更健康。三、名句默写(共8分)12. (1)枯藤老树昏鸦(2)山岛竦峙(3)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4)鸟儿将
4、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古诗文阅读(共8小题,20分)(-)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4分)13. 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更显水面开阔;风势正顺,大江直流,白帆高高扬起。14. 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文言文阅读I (共2小题,8分)15. (1)不久,一会儿 (2)相比(3)通“否(4)约定 (5)舍弃(6)回头看16. (1)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风飞起二(2)太丘丢下他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三)文言文阅读n (共4小题,8分)17. A 18. C19 .读书不能不背
5、诵,有时候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 文章,思考它的含义,收获就会非常大。五、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20分)(一)现代文阅读I (共3小题,6分)20 . C21 . D22 . B(二)现代文阅读n (共5小题,14分)23 . A.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B.我终于找到来寻找我的母亲24 .承上启下(过渡)25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26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 对孩子无私的爱。27 .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与回应。六、写作(共50分)D.语文综
6、合性时间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铁人三项包括哪些项目?什么时候在我市举行?张主任逐一作了答复。B.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C.要实现梦想,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准备好了吗?同学们。D.我特备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 会现实。6,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阿长与山海经一一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愚 昧的性格。B.二十四孝图一一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 阅读“
7、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认同感。C.无常一一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 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D.父亲的病一一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 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是()(2分)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集、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背 影,散文集踪迹。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 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
8、沟。C.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D.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8.日常交往要注重礼貌用语,选用恰当措辞。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A.赵老师找小华到办公室谈话,小华说:“找我有什么事?有话快说,我还得写作业呢!”B.芳芳送给婷婷一件生日礼物,婷婷说:“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我就笑纳了。”C.张强遇到困难求助领导时,他说:“请您务必帮忙,一定要帮我渡过难关。”D.明明晨练时遇到一位舞剑的白发老人,问道:“爷爷,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二、研究性学习(共3小题,6分)阅读下
9、面非连续文本,完成小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一 方面,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存在,钙、铁、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现象十分常见。另一 方面,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问 题日益凸现。同时,由于不少学生及其家长营养知识缺乏、健康素养普遍偏低,导致不健康 的饮食行为常见,如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吃零食、喝含糖饮料现象普遍,还有少数 儿童偶尔饮酒。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材料二:学龄儿童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 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此
10、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从小对他们开展 饮食教育,使之了解和认识食物,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传承我国优 秀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对他们自身健康和我国优良饮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三:糖含高热量,多吃糖会使人食量减少,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 素、膳食纤维等人体所需要的其它营养素摄入不足,久之会造成营养失调。多吃糖会消耗儿 童体内的钙,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更突出的危害是引起骨质疏松及佝偻病。糖为口腔 内的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使口腔里的酸性增加,易造成牖齿。此外多吃糖还会 削弱人体抵抗力,使儿童容易患各种疾病。材料四:营养健康金字塔9.下面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
11、一项()(2分)A.不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充足是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的饮食行为。B.学龄儿童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的关键期,要关注孩子这时期的营养健康教育。C.加强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和礼仪的教育,有利于儿童的健康。D.平时,我们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搭配,油、糖、盐类要少吃,但也不能不吃。10 .我国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的问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2分)11 .你的同桌体型肥胖,他告诉你他酷爱甜食。请你根据材料中的相关知识,给他一些饮食上的建议并说明理由。(2分)三、名句默写(共10分)12 .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12、,o (曹操观沧海)(3)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荷叶母亲)(4),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朱自清春)(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关怀惦念的句子 是,。(6)曹操观沧海一诗中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四、古诗文阅读(共8小题,20分)(一)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3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13、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4分)(二)文言文阅读I (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 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4、15 .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尊君在不 (4)与人期行 (5)相委而去 (6)元方入门不顾 16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三)文言文阅读n (共4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迨能倍诵方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J【注释】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下帷:原指汉
15、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绝编:据史记孔子 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筒的牛皮绳子 被多次折断),这里 借此指读书勤奋。迨:等到。 或:有时。17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患记问不若人患:生病B.迨能倍诵乃止 乃:才 C.其所精诵精:精心D.温公尝言尝:曾经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司马光幼时学习就比别的小朋友刻苦努力。B.司马光精读背诵过的书,终身不忘。C.司马光读书,只是注意背诵,并不去了解书中的含义。D.勤学苦读“用力多者收功远”对我们现在学习依然很有教育意义。1
16、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五、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20分)(一)现代文阅读I (共3小题,6分)时间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 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 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 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17、。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 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 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 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一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 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
18、测1分钟有多长, 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 1 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 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 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 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 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 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
19、了各种新刺激,这样 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 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 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 不经意间就过去了。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 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 (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 他生命总过程的5% (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 的2% (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
20、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 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20.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2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 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B.新鲜
21、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 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 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 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22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 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 晰,层次分明。C.文
22、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 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二)现代文阅读n (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母亲的头巾举起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 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 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 和
23、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 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 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刃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 两个字。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 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 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块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母
24、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块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 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 失。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 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 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 是,我翻下田土更,朝着河塘走去。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 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
25、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 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 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 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 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 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度,呼喊声 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 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 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 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殳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 我的方向飞奔而来。突然,“扑通” 一声重重的闷响!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 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 呈现在我眼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