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3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3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L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016 北京卷,162016 江苏侧重于考查儒家思想的发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卷,5展演变;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3.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2015 北京主张,同一时期思想家主张的异同;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卷,15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4. 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2015 福建化、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发展卷,17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者命题分值:216 分考点一宋明理学1 .形成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
2、张,又称“三教合一 o(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 出复兴儒学。(4)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2 .形成过程(1)创立一一“二程”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理”。(2)成熟一一朱熹哲学观:天理就是 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3)发展一一“陆王”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只 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 一 ”的学说。3 .历史影响(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深远影响。(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 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2018 河北石家庄重点高中摸底)理学家张根提出:“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 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由此,张杖认为 辨义利有利于(B )A.提升自我修养B.解决实际问题C.完善儒家理念D.提高治学意境解析 由材料可知
4、,理学修养的“治己修身”与“治国安邦”是统一的,“治己修身”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国家和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考法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木心”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同点本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理;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
5、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 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 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 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 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臧于密。”传习录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
6、”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 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 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 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 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 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 一主调。一一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7、。(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 而已”“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概括;第二 小问,从对当时的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如此知一切可见不 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概括;第二小问,从与儒学的关系和人的主体地位两个角度分析。 相同点从目的和哲学类型分析,不同点从唯心主义的类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分析。答案(1)主要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 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
8、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 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主要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时代价值:修 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 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3)相同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不同点:理学强调“理” 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 心主义思想;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1 .朱熹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
9、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 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有(B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体 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朱熹并不反对人的正常生理需求A.B.C.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朱熹 并没有将“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起来,故表述错误。均可以在材料中体现出 来,故B项符合题意。2 . (2018 辽宁五校协作体模拟)中国建筑史中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 廓。”理由是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周长仅2. 5公里,陵墓建筑尺度趋 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北宋(C )A.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B.国
10、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C.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D.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 景,宋代建筑格局变小虽然与当时的国力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 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有“内敛”“内倾”的特性,所以在建筑方面一般不求其宏 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寓意,C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 项中“国力衰微”的说法片面,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宋代的建筑风格,只是说建筑规模缩小, 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 .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2)阶级:江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第十二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23 宋明理学 明清 之际 活跃 儒家思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93369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