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课《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第8.3课《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3课《琵琶行并序》教案-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教案一、课文解读: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 “千古绝唱二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二、课文重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三、课文难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探究失落情感的缘由。四、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欣赏诗歌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识记文言基本知识。2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3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双线结构,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4 .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
2、诗歌,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首先进行视频播放。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墨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 这个不朽的夜晚,涪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 的故事一一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 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琵琶行。【题目剖析】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 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
3、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 长篇叙事诗。琵琶,弹拨乐器名。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哉(too )而鼓之。“戢”,小鼓, 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歙欷。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潺阳江畔便一直卧病。沼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溢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
4、长些黄芦苦竹。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13 .作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叹,是因为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二人都从京城长安漂泊沦落到偏僻的江州。一个是誉满京城之名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二人都有出色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下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流落,二人都有由盛而衰的遭遇。14 .作者
5、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贬谪环境的萧索?居住环境恶劣: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无丝竹之雅乐:沼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 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生活孤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5 .“座中泣下”以“江州司马”为最多,其原因为何?一是因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理解。二是因为自己受政治的斗争迫害而“辞帝京”,离乡背井来到荒远的话阳。怜人又自怜,因而泪湿青 衫。16 .第四段为诗人自述,就内容和写法而言,与上一段的琵琶女自述有何不同?叙事详略,变化有致。上一段有关琵琶女自述身世,写长安的欢乐生活比较详细。诗人的自述,着重 写谪居沼
6、阳一年来的寂寞。琵琶女的昔盛,就是诗人的昔盛;诗人的今衰,就是琵琶女的今衰,二者相互 补充、呼应。第五段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注释:却坐:退回原处坐下。去退。促弦:调紧丝弦。促,加急、加快。青衫:唐代官职卑微者所穿的青色官服。译文: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单调,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第二课时【探究鉴赏】1 .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氛、渲染感情起了极佳的作用,试举例说明。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
7、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秋风 中,秋江上,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美丽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 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浓烈的气氛。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 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藉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 曲终音韵犹在的动人魅力。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潺阳住所的描写:“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 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作者对天涯沦落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幽怨的心 思。
8、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 的。2 .作者运用了哪几种写法来描摹音乐声?譬喻摹声作者运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形象作譬喻、摹声,描绘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如以珠玉相击声摹 拟弹拨时琵琶的音响效果,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圆润和谐。以情绘声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等,都让人感受到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更加显著。衬写烘托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喑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都是以余韵 来衬写乐曲感人的效果。3 .琵琶女是一个怎
9、样的形象?诗人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的典型形象。手法:诗人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 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评价: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 遭遇。但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 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4 .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塑造了郁郁
10、不得志、孤苦惆怅、失意潦倒、雅好音乐、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诗人形象。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 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5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 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音乐认同。请注意课文末段“潺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 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 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
11、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 奏如此激动了。琵琶女因得遇知音而施展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因而得以享受高水平表演,这才如痴如醉。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 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 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致使这位江 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 平民情结和普
12、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将自己放 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 众文化的认同。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进“曲项琵琶”,犁形、曲项、四弦, 下腹共鸣性强。【知人论世】1 .知人人物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 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13、居易与元稹共同 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生平经历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 “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 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文学主张白居易认为文学是反映自己I道的工具: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强调诗歌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一新乐府运动;在诗歌创作上,要求内容与形式并重。2 .
14、论世一一写作背景琵琶行写于元和11年(公元816年),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这次打击在白居易的心 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 诉,在济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从京城流落此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 感。作者与琵琶女虽有官、妓身份的悬别,遭遇却同病相怜。他们都曾在京师,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 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诗人把她引为同调,写来格外动人。【整体感知】 正音播放视频铮(zheng)悯然(min)转徙(XI)霓裳(ni chang)钿(dian)头银篦(bi)嘲咖(z
15、hao zha)小序归纳概括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一一第一自然段“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一一第二、三自然段“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一第四自然段3 .讨论交流朗诵诗歌,划分诗歌层次结构。第一部分: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G寻阳江边闻琵琶)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江心 聆听琵琶曲)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部分: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同病相怜
16、感慨多)第五部分: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重闻琵琶青衫湿)【文本研读】第一段滑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注释:涪阳江:长江流经涪阳(今江西九江市)的一段,称为沼阳江瑟瑟:形容风吹草动的声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在客船中饮宴饯别。此句为互文见义。译文:夜晚我到潺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1.本文前六句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交代地点、时间、事情和环境,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并序 8.3 琵琶行 教案 一语 文教 课堂 统编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