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课声声慢(学生版).docx
《第9.3课声声慢(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3课声声慢(学生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根据语境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古人有“借酒消愁” 一说,词人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到词人本欲用酒来打发愁情,没想到还是驱不散晚风带来的寒意的句子是:,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黄昏时刻的梧桐和细雨表达自己无垠的愁情的句子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 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地愁苦之情。声声慢
2、(寻寻觅觅)中,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愁情的句子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感情慢慢融入落花,对花自怜,黯然伤神。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借大雁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在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难以入眠的句子:题组B能力提升练二.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112题。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
3、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秣(mo)陵:与下句中的“建康 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 谓之试灯。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 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 无成
4、”,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 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12 .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314题。添字丑奴儿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霭,点滴霖霭,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5、,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3 .下列对添字丑奴儿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 的思国怀乡之情。B.上阕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 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C.下阕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 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D.词人将“点滴霖霆
6、”,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 氛。14.作者在上面两首词中都写到“雨”,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三、语言表达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对比之下, 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_。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 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一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 世界的特殊反映。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
7、, 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 也是后世论者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 李清照的根基,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相形见细截然不同嗔怒执着黯然失色截然不同诟病执拗黯然失色大相径庭嗔怒执拗相形见细大相径庭诟病执着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8、,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 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 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 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 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18.阅读文学作品时,
9、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 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三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 写一则文学短评。100字左右。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憔悴损:枯萎凋零。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2 .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o黄昏疏雨湿秋千。A.病起萧萧两两鬓华B.小院闲窗春已深C.江梅已过柳生绵
10、D.背窗雪落炉烟直3 .将下面的诗句按春、夏、秋、冬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过春风十里,尽葬麦青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A.B.C.D.4 .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B.只恐双溪昨解舟,载不动许多愁。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11、。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A.B.C.D.二、论述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 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 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
12、,“所谓雅乐又称先 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 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工 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 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 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 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 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
13、化 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 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 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 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 人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 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
14、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 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 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 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 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 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 俗不再尊重雅
15、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 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 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 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 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
16、“奇文”罢。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 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 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 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 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 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
17、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 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 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 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 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 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 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
18、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 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 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 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 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 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
19、,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 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 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雅”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名称;又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和“小雅”。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C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工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7 .根据
20、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叙述作诗相对难懂的黄山谷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意在证明宋诗普遍追求雅俗共赏。B.朱自清认为,只有雅方适度降低,以俗为雅,俗方适度提高,俗不伤雅,才能更好地实现雅俗共赏。C.安史之乱改变了原来固化的社会等级,来自民间的土人既雅且俗,促进了新标准“雅俗共赏的诞生。 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者,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得赏”是以雅化的标 准为主的。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A.由宋丹丹和黄宏表演的1990年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B.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的屈原作品橘颂。C.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
21、家单田芳演绎的隋唐演义。D.在湖南花鼓戏剧院上演的著名花鼓戏刘海砍樵。9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10 .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实现了雅俗共赏。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
22、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霍。点滴霖霍,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霖毒 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 不停。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 自称“北人”。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 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 将愁引向深处。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
23、,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 结于心。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 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12 .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 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添字丑奴儿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霆,点滴霖霍,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9.3 声声 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