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考点.doc





《神经病学考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考点.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神经结构病损后症状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和消失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如癫痫、神经痛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高等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额叶功能主要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接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
2、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颞叶主要功能区: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听觉中枢:颞上回中
3、部及颞横回。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障碍。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为命名性失语。枕叶: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主要与视觉有关。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完全性内囊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尿便
4、障碍。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产生Horner征。上肢腱反射的改变有助于受损节段的定位,如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提示病损在C5或C6;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C7。丘脑外侧核群损害: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可有深感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丘脑至皮质下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llenberg
5、 syndrome),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脑桥: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症(Millard-Gubler syndrome)。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对侧偏身
6、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症,又称福维尔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表现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中脑: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表现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对
7、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束损害)小脑病变主要症状为共济失调。损害: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多见于儿童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等 小脑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笨拙等。多见于小脑脓肿、肿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脊髓节段较颈椎高1个椎骨;上中段胸髓较相应的胸椎高2个椎骨,下胸髓则高出3个椎骨;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骶髓位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上行纤维束:薄束和楔束:走行在后索,传导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至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进而
8、传至大脑皮层。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分别走行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和前索,两束将后根的传入信息向上传至丘脑腹后外侧核(侧束传导痛温觉,前束传导触压觉),进而传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进行整合,是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不完全性脊髓损害:前角损害,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常伴有肌束震颤,肌电图上出现巨大综合电位。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脊髓前角灰质炎等。后角损害,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中央管附近的损害,由于来自后角的痛温觉纤维在白质前连合处交叉
9、,该处病变产生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后索损害,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由于精细触觉障碍而不能辨别在皮肤写的字和几何图形。后索刺激性病变在相应的支配区可出现电击样剧痛。侧索损害:脊髓侧索损害导致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痛温觉障碍。脊髓半侧损害:引起脊髓半侧综合症,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腰膨大(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腰膨大上段
10、受损时,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损伤平面在L2-4膝反射往往消失,如病变在S1-2则踝反射往往消失。如S1-3受损出现阳痿。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外直肌和上斜肌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滑车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光反射传导通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的疾病,临表为发作性肌无力、血清钾降低、补钾后能迅速缓解;周期性瘫痪
11、最常见神经结构病损后症状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和消失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如癫痫、神经痛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高等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额叶功能主要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接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
12、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颞叶主要功能区: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听觉中枢:颞
13、上回中部及颞横回。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障碍。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为命名性失语。枕叶: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主要与视觉有关。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完全性内囊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
14、、尿便障碍。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产生Horner征。上肢腱反射的改变有助于受损节段的定位,如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提示病损在C5或C6;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C7。丘脑外侧核群损害: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可有深感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丘脑至皮质下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llenb
15、erg syndrome),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脑桥: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症(Millard-Gubler syndrome)。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对
16、侧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症,又称福维尔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表现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中脑: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表现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
17、痹)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束损害)小脑病变主要症状为共济失调。损害: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多见于儿童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等 小脑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笨拙等。多见于小脑脓肿、肿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脊髓节段较颈椎高1个椎骨;上中段胸髓较相应的胸椎高2个椎骨,下胸髓则高出3个椎骨;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骶髓位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上行纤维束:薄束和楔束:走行在后索,传导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至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18、,进而传至大脑皮层。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分别走行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和前索,两束将后根的传入信息向上传至丘脑腹后外侧核(侧束传导痛温觉,前束传导触压觉),进而传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进行整合,是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不完全性脊髓损害:前角损害,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常伴有肌束震颤,肌电图上出现巨大综合电位。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脊髓前角灰质炎等。后角损害,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中央管附近的损害,由于来自后角的痛温觉纤维在白质前连合
19、处交叉,该处病变产生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后索损害,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由于精细触觉障碍而不能辨别在皮肤写的字和几何图形。后索刺激性病变在相应的支配区可出现电击样剧痛。侧索损害:脊髓侧索损害导致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痛温觉障碍。脊髓半侧损害:引起脊髓半侧综合症,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腰膨大(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腰膨
20、大上段受损时,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损伤平面在L2-4膝反射往往消失,如病变在S1-2则踝反射往往消失。如S1-3受损出现阳痿。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外直肌和上斜肌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滑车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光反射传导通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的疾病,临表为发作性肌无力、血清钾降低、补钾后能迅速缓解;周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病 考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