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课《登泰山记》教案-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6.2课《登泰山记》教案-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2课《登泰山记》教案-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泰山记教案一、课文解读: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 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 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 美,陶冶情操。二、课文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三、课文难点: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四、核心素养:L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 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2 .思维发展与提升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 法。3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4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 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 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
3、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 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知人论世】1 .知人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毂,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二清代杰出的散文 家,与方苞、刘大楣并称为“桐城三祖二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 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 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
4、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 方苞,刘大楣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 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 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 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2 .论世一一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病归、养双亲”为名,告归故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 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
5、写下了这篇游记。【知识链接】“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 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 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整体感知】播放视频,然后重点强调下列重点字音及词语。L预习正音汶(w6n)水南麓(lii)磴(d6ng)徂(cii)徐(I
6、di)若偻(10)樗(chfl)蒲(pii)石罅(xid)绛(jidng)色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其级七千有余“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至于泰安古义:至!),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多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余始循以入省略句,余始循(中谷)以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文本研读】1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7、?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 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一一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二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 铺垫。2 .第二段中,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 形象特点?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 “穿” “越” “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 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泰山记 16.2 泰山 教案 一语 文教 课堂 统编 必修 上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