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与结构.docx
《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与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与结构.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与结构目录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第二节文学作品的结构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本媒介二、文学语言三、文学形象四、文学意蕴关于文本,我们可以由“外”向“内”逐层考察,从而掌握文学作品由外而内的构成。文本层次较常见 的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我们在分析各种分层方法之后再进行适当的整合,提出本书的分层方法。1 .二分法叙事理论提出故事与话语的二分法。故事指内容或一系列事件(行为、事情)再加上各种存在物(人物、场景);话语即表现,也就是内容 通过何种方式被表达出来。简言之,故事就是叙事中所描述的内容,而话语则是指这些内容如何被描述出来。这种方法比较简明,大致相当于内
2、容与形式的二分法,但无论这些故事(内容)如何被叙述出来,都需 要通过话语(形式)的叙述才能存在,没有话语(形式),故事(内容)就不可能呈现出来。这种分层方式 虽然简单,但过于笼统,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2 .三分法根据读者接受文本的次序,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言”、“象”、“意”三分法比较常见。言与意的关系是我国古代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这里的“诗”可理解为“言”,“志”即为“意”。周易系辞中提出了言、意之间的矛 盾,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命题,意思是说书写不可能说完全,言语也不能充分地表达要表达的意思。陆机文赋
3、也曾忧虑“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一方面物与文之间不可能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即使 能够一一对应,用恰当的“文”来“逮”住“意”也要经历一个加工的过程。因而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 中提出“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即可以借助象来明意,而要想使象得到充分表现,则非语言莫属。 “言”、“象”逐渐接近“意”,如果能够表达清楚“意”,则不必过分拘泥于“言”和“象”。3 ,四分法罗曼英伽登依据语言、思维特点总结出文学作品的四个层次。他将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1)语音层(sound stratum):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字形中暗含着意义;而印欧语系则属拼音文字, 字形与意义无关,因而将语音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层面
4、强调出来。(2)意义层(units of meaning):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的意。任何文本都由字词、句子和句子的复 合构成,是意义单元的组合层次。前两个层次相当于我们所分析的言,是其他层次的基础。(3)图式化外观层(schematized aspects):即叙述出来的人物、事件、环境等,有若干未定点,需 要读者去填充。这个层次是呈现在读者心中的“图式”,每个读者因其自身经历不同,所呈现的图式都不尽 相同。(4)再现客体层(represented objects):即用特定观点所解释出来的世界和最终要表达的观点。另 外,英伽登在他的四个层次之外加上了一个“形而上特质层” (metaphysi
5、cal qualities),与“再现客体 层”共同呈现出崇高、恐惧、震惊、神秘、神圣、悲悯等特质,因而文学能够传达出深远的意义,使文本的 空间得以延伸。上述三种分法为我们了解文本层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就文本本身的分层而言,中国传统文论 中的三分法比较契合我们的接受习惯,而且对具体层次的阐释可以吸收其他分层方法的合理因素进行适当的 取舍与界定,因而这里我们沿用“言”、“象”、“意”三分法。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文本媒介形 态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将文本形态当做文本层次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文本的内容自身始终离不开它所依附的载体,因此我们将文本层次分为文本
6、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 学意蕴四个层面。一、文本媒介文学媒介是负载文本的载体,对文本的传播和接受有极大的影响。文本媒介经历了口头文本、书写文本、 电子文本等阶段。口头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初始形态,指通过言说者综合运用肢体语言、声调、语气、语境等因素传情达意。 口头文本受时空限制,稍纵即逝,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诗经、荷马史诗分别是中西口 头文本的杰出代表,周朝时各地的歌谣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向统治者反映民间生活的疾苦,盲诗人荷马的诵 诗使得英雄们的光辉业绩传扬四方。书写文本指通过书写工具、材料而记录下的文本,这些文本一般注重斟酌字句、讲究音律、前后呼应, 体现出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7、。书写文本包括手写文本和印刷文本。书写文本一旦形成,可以不受时 空限制,供多次阅读,为读者深入钻研提供了比口头文本更为有利的条件。当然,书写文本不一定以交流为 目的,可能只是作者的内心感受的记录,如日记。手写文本因耗时费力,因而比较珍贵,流传范围较小。印刷文本为文学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 件,使文字更加清晰,文本的流传范围更加广泛,流传时间更为久远。如果没有印刷技术,文学可能永远只 是“小众”的消费品。而且,印刷技术对小说的兴起功不可没。长达几十万字的小说,借助于现代机械印刷 才能降低成本,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电子文本是指借助于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介所传达的文本
8、,这种方式使得书写文本的复制和传播速度 大大加快,使大众的阅读和欣赏更为方便快捷。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创作方式,大众可以广泛地参 与其中,不断地与作者沟通,甚至可以另起“炉灶”,自己上阵,写出自己喜欢的情节与结局。这种方式大 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创造性,改变了作者单向度地传递信息而读者只能解读作品的传统文学阅读模式,加强了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使双方有可能共同决定文本的方向和进度。二、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较少地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文学语言可从语音、文字、句 法三个方面来理解。语音层是作品的声音形态,一般讲究节奏和音律。节奏指语音在一段时间内的高低、长短、轻重起伏等
9、 方面的变化。音律由语调、声调和韵调等因素相互协调而成,主要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平仄、押韵等。 节奏和音律使人们体会到了文学语言的声音美,形成审美快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文学语言要求“炼”字,用字要贴切、传神、新奇,既合音律又能恰当地传达出意义,其最高境界是增 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欠佳。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仅仅两个字而“境界全出”。“炼”字是个痛苦的过程,卢延让的苦吟和贾岛的题诗后道出了其中的艰难:“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然,用字的功夫不仅仅在一时的“炼”上,更要掌握技巧,
10、多读多写。句子需要反复斟酌,讲究节奏、音律、辞格,为表情达意服务。中国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句 式,如四言诗,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乐府诗长短不一,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整散不拘的杂言诗。 句式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诗经中收录大量四言诗,其分章的 组织结构,重叠复沓、押韵、对偶的句法,相对于原始的二言诗,表达的空间更为广阔。如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中所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三、文学形象文学形象一般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依据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虚构出来的富有感染力的生活图 景,并通过调动读者的想
11、象和联想而唤起具体可感而富有情趣的形象【名解】。它并非发生过的事件或曾经 存在的事实,而是随着文本的推进而发生的文本中的“现实”。文学形象不受媒介、材料及其他物质规律的 限制,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不合情理或荒诞不经,它也要受到逻辑和现实生活的制约,要符合情理。文学形象要有意蕴的普遍性,将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普遍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蕴。有时, 作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会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种种人的长相、性格、经历等方面集中在一个特定 的艺术形象上。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外貌描写几乎集中了所有的丑:几何形的脸,四面 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外貌的奇
12、丑与他那纯洁高尚的心灵形成夸 张的对比,而他的无私的奉献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又形成了对比。文学形象需要调动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想象等因素,进而唤起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和心理感受。 文学形象既要有引发想象的基础,又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叙述出来,要有一个鲜活的“召唤结构”,仿佛绘画 中的“留白”。荷马史诗从未具体描绘过海伦的相貌,但因她而征战10年的特洛伊战士没有任何怨言,他们认为 为这样一位美女而战再辛苦也值得。这样,海伦的美用任何别的语言描述都会显得苍白,任何人所能描绘出 来的美都不及她美。四、文学意蕴艺术欣赏要超越具体艺术形象,进一步领悟艺术形象背后的意义,即言外之意、韵外之旨,以获得独特 的
13、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文学文本的“意蕴”可分为社会历史意蕴、审美意蕴、哲理意蕴。1 .社会历史意蕴在谈论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涉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家来自现实生活,作品与社会本身的关 联也密不可分。孔子说“诗可以观”【选择】,即郑玄所注的“观风俗之盛衰”,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等, 这些都指向文学的社会历史层面。读者阅读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在特定社会语境的制约中阅读 文本。鲁迅的药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警示国人: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 材料和看客。阿Q正传中那个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尊自负又自轻自贱的未庄农民,让当时的中国人看到了一 个麻木的中国农民的典型;
14、现代的读者在感慨这样一个不幸不争的农民形象的同时,还能从中认识到那个时 代的真实面貌。2 .审美意蕴文学的审美意蕴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文学不能沦为传声筒,更不能沦为政治的附庸或工具。文学审 美是无功利的,超越功利能够释怀心境,越沉浸于文本世界中,越能够体味其中的文学之美。诗经中的 兼葭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咏。“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短短的16个字, 极富张力,意蕴生动,思致微妙,引人进入恍惚之境。3 ,哲理意蕴哲理意蕴在文学形象的基础上产生,又远远超越文学形象隐含的观念与感悟,所谓“言外之意 o它潜 藏在文本背后,需要读者深入思索。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有限度的,但往往在有限
15、的文字中能够延伸出对于社 会历史、人生的无限的感悟,引起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共鸣,达到艺术欣赏的理想境界。亚里士多德赞赏荷马,推崇他能够围绕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将十年战争中的其他事件组 织起来,这样史诗就不是流水账,而有了其必然性,符合现实的必然律和或然律。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 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其景色描述与哲学意蕴无不令人称道。诗人先叙述出一个清明澄澈 的纯净世界,尔后自然地引起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但 诗人并未沉迷于此,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16、月年年只相似。”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虽 有人生苦短的感伤,但诗人并不颓废与绝望,继续发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慨叹。【例题单选】提出“诗可以观”的是()。A.孟子8 .庄子C.孔子D.老子正确答案Co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39。第二节文学作品的结构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及一般形态二、文学作品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对于构成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的组织、安排,使之构成有机的整体,实现特定的审 美效果。所有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结构安排,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会显示出不同的审美效果。研究文学作品的 结构,对于全面认识文本的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的结构相当于作品的骨架,好比房子
17、的支撑框架, 也可用“组织”、“骨架”、“布局”等来表示。文学作品的结构有自己的特点,作品的要素要前后连贯, 合理组合,即要讲求谋篇布局。老舍也说过作品的布局:“艺术家不是只把事实照样描写下来,而是把事实重新排列一回,使一段事实 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布局要统筹已有的材料,将各个部分安置组合,形成整体。谋篇布局并无定法, 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文学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结构形态。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及一般形态(-)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选择】结构一般要遵循整体性、协调性、稳定性三个具体原则。1 .结构要有整体性结构的整体性指作品内部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各个要素,在情感逻辑和生活逻
18、辑的指导下,合理联系, 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所谓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 只是某种个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物。结构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定着结构的 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结构要求完整、严谨、自然、统一,要“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结构之功在于将作品的 各个要素按照合乎情理的方式进行有序的排列,前后呼应,连贯,有逻辑性,形成统一的结构。尤其是悬念 和伏笔的运用更能体现结构的功力,如张竹坡评金瓶梅“血脉贯通,藏针伏线,千里相牵”,脂砚斋评 红楼梦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人物命运、情节和事件的发展方向都应有内在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文学作品 文本 层次 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