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杜甫专练.docx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杜甫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杜甫专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古诗文阅读杜甫专练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 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瑁布衣时与甫善,时 瑁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瑁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瑁罢相。甫上疏言瑁有才,不 宜罢免。肃宗怒,贬瑁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 薪采相,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
2、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 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r武 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峻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 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 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 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 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3、,时年五十九。(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骏野老相狎荡/无拘检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骏野老/相狎荡无拘检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峻野老相狎/荡无拘检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峻野老相狎荡/无拘检2.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C.绯鱼
4、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绯衣指紫色衣服,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D .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的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帝的赏识。 B.杜甫自幼同房瑁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瑁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他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不太在意杜甫的放肆行为。D .由于没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4、下列对文中相关语
5、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3分)A,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译文:当时函谷关京畿一带战乱流离,粮食价格猛涨。B,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译文:杜甫性情偏狭急躁,没有风度,依恃恩遇而放纵。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译文:严武经过他那里,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如此傲慢放诞。D.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译文:杜甫曾游览衡山庙宇,被暴雨洪水所阻隔,十多天没能进食。【参考答案】1 .A (此句的意思是: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里,种植竹子、树木,靠着江水造了间草屋,开始了嗜酒狂歌 的生活。经常和田间的农夫、老人们一起放纵玩耍,一点也不约束行为。)2 . D (此处的“床”指的是卧具,前
6、文“登”是登上、踏上的意思)3.B(杜甫自幼同房瑁就有深交”错,是房瑁“布衣”时,“兵败于严武”错,是兵败于陈涛斜)4.C (应为:严武去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如此傲慢放诞。)【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原来是襄阳人,后来搬家到了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老死在巩县县令任上,祖父杜审 言,老死在膳部员外郎任上,单独有传记。父亲杜闲,终老在奉天县令的任上。刚天宝年初,考进士,落榜。天宝末年,向唐玄宗进献了三大礼赋。玄宗觉得这个人是个奇才,就召他 进宫考察他的文笔,然后授予了他京兆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 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
7、为右拾遗。房瑁还是个平民时,和杜甫交情较深。 当时房瑁做宰相,请求亲自带兵平定叛乱。唐肃宗应允了。那年十月,房瑁在陈涛斜这个地方吃了败仗。 第二年春天,房瑁的宰相职务就被免去了。杜甫上疏给肃宗说房瑁有才,罢相这个处罚不合适。肃宗很生 气,把房瑁贬为了刺史,把杜甫贬为了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百姓流离失所,谷等粮食的价格很高。杜 甫寄居在成州同谷县,亲自砍柴。他的儿女们之中,有很多都饿死了。很久以后,朝廷召杜甫补做京兆府 功曹。上元二年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上奏朝廷,请求录用杜甫做自己的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 部员外郎,并赏赐给杜甫绯鱼袋。严武和杜甫两家交往了好几代了,对他的待遇也非常优
8、厚。可是杜甫性 情乖张暴躁,没有什么器量,仗着自己受到优厚待遇,就放纵起来。曾经喝醉了,爬到严武的踏床上,瞪 着眼睛盯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r严武虽然脾气暴躁性子急,却不把这个当做违背道义、 忤逆的举动。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里,种植竹子、树木,靠着江水造了间草屋,开始了嗜酒狂歌的生活。 经常和田间的农夫、老人们一起放纵玩耍,一点也不约束行为。严武拜访过他,有时候杜甫连帽子都不带。 杜甫的傲慢荒诞,大抵就是这个样子。永泰元年夏天,严武逝世。杜甫就失去了依赖。后来郭某人代理成 都地区的节度使。这是个武夫,粗人,很粗暴。杜甫没能投名拜见他,就出游东川,投奔高适。杜甫刚到 那里,高适正好逝世
9、。那年,崔宁杀了郭某人,杨子琳攻陷了西川,四川地区就大乱了。杜甫就搬家到荆 楚大地避难。当时是驾着小船走三峡这条道的。还没靠岸,江陵就发生了战乱。于是杜甫驾着小船逆湘江 而上,寄居在耒阳。杜甫曾经想游览岳庙,结果洪水爆发,没能成功,十几天没有东西吃。耒阳县令听说 后,亲自驾小船把杜甫接回来。永泰二年,在耒阳吃牛肉喝白酒时,突然就逝世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镣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 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绦(
10、均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镣(xu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 属环。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C.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D.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思想。2.本诗与诗人的登高一诗的风格有何不同?请分别概括,并试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1 . c2 .
11、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情感豪迈而不伤感。作者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 昂,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意象昂扬而不萧瑟。“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的是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与登高中选用的 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一系列萧瑟凄冷的意象不同。用词生动而不沉郁。一 “竦” “思”精妙地描绘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心理,将画中鹰写得富有活力: “击”字更是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与登高中用到的“多 病” “潦倒”等词表现出来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12、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帆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幌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 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颔联: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尾联: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解析:B
13、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 柴门老病身” 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 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工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觇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见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 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 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帆首两座山
14、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 的孤独寂寞之情。参考答案: 峨眉山位于蜀地,蝶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蜗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 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
15、项是(3分)()A .“溪行衣自湿” 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蛆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 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 化。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 “沉 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1) 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
16、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 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 河中”错,
17、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 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 给人寂寥孤独之感。(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 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古诗文 阅读 杜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