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八年级(7)班开展“少年与成长”主题演讲活动,主持人小新同学准备了开幕词,请你 帮他完善。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少年,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让人想到(peng bo)生长的小树、展翅欲飞的雏 胤、冉冉升起的朝阳。诵读八下课文,我看见了这样的“少年”:满怀着“菜葭苍苍,岂口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菜葭)的美好追求;拥有着“ (2),天涯若比邻”(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的旷达胸襟;展现着大鹤南徙时“ (3),”(北冥有鱼)的凌云之姿;弘扬着寒梅罹难后“(5)
2、 ,(6) ”(卜算子咏梅)的坚贞精神;最可贵的是,“少年”能长存,(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为天下寒士谋温饱的博大胸怀。总之,世界的精彩,会随着这一声声“少年”,接踵而至。今天,少年的我们正茁壮成长,请不要缄默,不要怅惘;要埋头苦学,也要虫 望远方。下面,我宣布,八年级(7)班“少年与成长”主题演讲活动,正式开始!1 .根据拼音写出处的汉字,给处的加点字注音。2 .请在横线(1) 一(8)处填写恰当的诗句。3 .请仿照演讲稿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在其后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前后语意连贯, 格式准确。【答案】1. 蓬勃 jian liao 2. (1)白露为霜(2)海内存知己(3) 水击三千里
3、(4)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零落成泥碾作尘(6)只有香如故(7)安得 广汉千万间(8)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3.示例一:今天,中国正大步前进,请不要闭塞,不要迷茫;要不忘初心,也要仰望星空。示例二:今天,少年的我们正为梦远航,请不要彷徨,不要空想;要奋楫争先,也要相13.文章结尾指出,研究啄木鸟如何巧妙地避免撞击带来的身体损伤,对于改进防止人 类大脑损伤的保护设备很有启发。请观察下面的头盔结构图,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 解释为什么头盔要做这样的设计。头盔结构图(一)头盔结构图(二)文中的相关知识头盔为何要这样设计?啄木鸟的眼睛有一层瞬膜,在啄木时会快速闭上, 避免了撞击溅出的木屑伤害眼睛。头盔上
4、的护目镜就像啄木鸟眼睛 上的一层瞬膜,可防止行驶过程中 或受到撞击时异物伤到眼睛。啄木鸟头骨中有很多小空隙,有点像海绵,可以减 弱震动。啄木鸟的卜.颗由一块强有力的肌肉与头骨联结在 一起,这块肌肉能快速收缩,起到了缓冲作用,让 撞击力传到头骨的底部和后部,不会伤及大脑。啄木鸟在啄木时垂直敲打,可避免因晃动出现的扭 力导致脑膜撕裂和脑震荡。【答案】11. D 12.以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啄木鸟不头疼”的原因,有助于激发读 者阅读探究的兴趣;“不头疼”是拟人化的说法,实指啄木鸟不会因每天啄木而出现脑 损伤、脑震荡等致命后果,明确了所要说明的现象原理(说明了啄木鸟的独特之处): 以“为什么啄木鸟不头疼
5、”为标题,生动简明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13.头盔中的海绵缓冲层就像啄木7那有着很多小空隙的头骨一样,在受到撞击时能起到减震 作用。头盔的护颗就像啄木鸟的下颗,能将撞击时受到的撞击力传到头盔上,避免伤 及大脑。松紧调节和帽带能增强头盔的稳定性,撞击中可避免因晃动出现的扭力而造 成头部损伤。【解析】II.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辨析。D.根据第段“但是在每次啄木之前收缩舌头,就能吸收撞击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缓冲 装置”可知,啄木鸟的舌在每次啄木之前收缩舌头就能吸收撞击力,而不是“收缩时”;”在 啄木时发挥的缓冲作用也最大”与原文“也是一个很好的缓冲装置”表述不符; 故选D。12 .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
6、啄木鸟为什么不头疼为问句,设置疑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了解啄木 鸟不头疼”的原因;“头疼”是人类的感受,在此说“啄木鸟不头疼”,将啄木鸟人格化;联系首段“如果我们 人类像啄木7那么干的话,亳无疑问将会导致脑震荡、脑损伤、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脱 落等一系列致命后果,啄木鸟又是如何避免的呢”可知,在这里指啄木鸟不会因每天啄 木而出现脑损伤、脑震荡等致命后果,点明说明的现象原理(说明了啄木鸟的独特之处)、 说明对象,简单扼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13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注意联系给出的提示“啄木鸟的眼睛有一层瞬膜,在啄木时会 快速闭上,避免了撞击溅出的木屑伤害眼睛”“头盔上的护目镜就像啄木鸟眼
7、睛上的层 瞬膜,可防止行驶过程中或受到撞击时异物伤到眼睛“,根据啄木鸟的特性去对应寻找 头盔设计的巧妙之处及其作用。根据提示“啄木鸟头骨中有很多小空隙,有点像海绵,可以减弱震动“,再来观察头盔里 的类似设计“海绵层”,这个就像啄木鸟那有着很多小空隙的头骨一样,在受到撞击时能 起到减震作用;根据提示“啄木鸟的下颗由一块强有力的肌肉与头骨联结在一起,这块肌肉能快速收缩, 起到了缓冲作用,让撞击力传到头骨的底部和后部,不会伤及大脑“,再来观察头盔I: 的类似设计“护颗”,这个就像啄木鸟的卜颗,能将撞击时受到的撞击力传到头盔上,避 免伤及大脑;根据题干提示“啄木鸟在啄木时垂直敲打,可避免因晃动出现的扭
8、力导致脑膜撕裂和脑 震荡“,抓住关键”避免因晃动出现的扭力导致脑膜撕裂和脑震荡“,再来观察头盔上的 类似设计“松紧调节和帽带能增强头盔的稳定性”,撞击中可避免因晃动出现的扭力而造 成头部损伤。五、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棚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幸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多,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 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9、也!(选自马说)马周少孤,家宴挟。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留 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 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令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李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 宗怪问何,何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 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 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节选自新唐书马周传)【注释】窦狭(jUxi。:贫困。旷迈:旷达豪迈。感激:悲愤。趣:通“促”, 催促。门下省:官署名称,负责审查诏令,
10、签署奏章。14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食更尽粟一石率王命急宣B.才美不外见见渔人,乃大惊。 *C.周为条二十余事疏条交映D.畲中郎将常何家便畲船15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 .这篇文章阐述了“伯乐”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叫伯乐说而叫马说?17 .韩愈认为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结局就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物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你认同这句话吗?请结合甲文和乙文简述理由。16.因为文【答案】14. A 15.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章的主体内容是阐述千里马的特性、遭遇和结局,目的是以“马喻人,揭露当时人才受
11、压抑的不合理状况,说明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叫马说更合适。 17.示 例一:我不认同韩愈的观点。因为他把人生成败完全归结为外因,忽视了内因的作用。 乙文中的马周精通诗春秋,很有见识,堪称“千里马”,他曾被乡里人看不起,被 县令羞辱,被旅店主人嫌弃,但他并不因此消沉,而是积极为自己寻找机会,最终通过 帮助主人常何陈述政事得失而展露出卓越的见识和才华,博得唐太宗的赏识与重用,成 为一匹有所作为的千里马。示例二:我认同韩愈的观点。乙文中的马周博学多识,堪称“千里马”,却被乡里人看不 起,被县令羞辱,被旅店主人冷落。所幸他最后遇到了中郎将常何,受到了他的信任和 推荐,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见识和
12、才华,博得唐太宗的赏识与重用。马周正是因为 遇见了常何、唐太宗这两位伯乐,才没有被埋没,倘若一直受到冷遇,其结局也可能与 “常马”一样。【解析】14.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有时副词,有时;B.同“现”,出现,显现,动词,看见;C动词,列举名词,枝条;D.动词,居住,动词,舍弃;故选A。15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一食,一顿。或,有时。尽,吃完。16 .考查内容理解。全文用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 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 现象进行了抨击。表达了
13、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 懑和控诉。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一,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由此可知,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千里马而不是伯乐,故叫“马说”更合适。17 .本题考查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是一道主观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现观点。 可以赞同这一观点:甲文中的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赏识,“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 杨之间”,乙文中的马周“乡人以无细谨,薄之。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 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如果一直没有遇见自己的伯乐,最终结局可能与“常马” 一样。也可以否定这一观点;甲文过分强调了伯乐的作用,忽视了人才个人的主观努力; 乙文中
14、的马周并没有因乡人,县令,旅店主人的轻视嫌弃而消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时 “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抓住了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博得唐太宗的赏识 与重用,成为了一匹千里马。【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 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 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 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 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FI行千里呢? 鞭策
15、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T里马! ”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马周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卜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他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马周客住汴州时,被浚仪 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 就要了 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 在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
16、为他 列举了 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 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 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 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职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 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 匹丝帛。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7、室中更无人,惟有孔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宠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 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总写自己的所感,两个“一何”分别强调了“怒”和“苦” 的程度B.诗歌主要通过老妇的“致词”来反映他家的悲惨遭遇,从而表现战乱给老百姓带 来的深重灾难。C.老妇最后不得不去“急应河阳役”这一结局,既透露着无奈,也表现了她的机智 和对国家的爱。D.这首诗叙议结合,在客观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同时,又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 对兵役制度的批判。19 .赏析“有吏夜捉人”一句。【答案
18、】18. D 19.“捉人”一词既体现了官吏征兵时的粗鲁、蛮横无理,不待人有 丝亳言语,就被强迫当兵,手段狠毒,又表现了百姓不愿意征战沙场,厌恶战争,作者 在如实描绘之中暗含揭露、批判之意,为下文老翁逾墙而走埋下伏笔。这一句,既是 叙事也是讽刺和暴露,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憎恨,并且唤起读者的憎恨。【解析】18.考查诗歌赏析。D.这首诗没有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而是通篇叙述,把自己的感情与观点融入 客观的叙事之中。故选D。19 .考查词句赏析。句意为:在差役晚上来捉人。不说“征兵”而捉人,带有明显的强迫之意。一个捉字表现了了差役征兵时的蛮横与粗 暴。不白天来捉人,特意在晚上来捉人,可见差役手段的
19、狠毒。作者客观叙述事实,表 现了作者对兵役制度的揭露与批判之意,也可以看出百姓对战争的厌恶。联系后句“老 翁逾墙走”可知,正是差役来捉人,所以老翁才会跳墙而走。所以为下文翁“逾墙而走” 埋下伏笔。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句话是叙述,但同时也暗含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 对差役,对兵役制度的批判,同时也唤起了读者的憎恨。七、作文20 .根据要求作文。朱自清时隔多年才懂得父亲含蓄笨拙的爱,史铁生在母亲走后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 心。即使最亲近的人,懂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懂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 真实的
20、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懂你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 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 “我没有理 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 土直踩了几脚。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 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播种 截然不同的心情!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 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吗?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
21、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 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一粒种子埋入它 的体内,只属于它自己。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走了很远后回 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 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孔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 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 种了一粒种子吗?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对
22、丁父亲的话我亳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 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 彻底地哭了。那一刻,我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寂!那一刻,在你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做幸福!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它让我 们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详解】本题是命题作文。1 .审题立意:“懂你”是个比较感性的话题,写作时,以能充分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 为佳,重点放在懂字上。既然是“懂你”,须有一个对象
23、,你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 也可以是自己比较了解、崇拜的人;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如果要使文章写出新 意,这一对象的选取范围还可以再扩大。“你”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可以是自然界 中某些启发人的事物,或者是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将“你”抽象化,可以是注入海洋 的溪水,可以自由穿越的一阵风。2 .选材构思:文章主题是“懂“,我们应当清楚,“懂”不只局限于知道,而应当是对事物 深层次的理解。之所以“懂“,是因为你和所阐述的对象之间有感情的共鸣,你能用心去 体会他(它)。文章要重点写出你是怎样懂得的,你所懂的内容(如:我们可.以写懂得了父 母的良苦用心,懂得了屈原的爱国之情,懂得了朋友善意的谎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郑州市 惠济区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