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悲愤的诗句-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docx
《2022年关于悲愤的诗句-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悲愤的诗句-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关于悲愤的诗句|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中的悲愤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官场昏暗及战乱带给老百姓的灾难。这些诗词中更是体现了诗人词人忧国忧民、以身报国的珍贵精神。下面是本站整理的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家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漂浮,今日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妙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敞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靠近,想到永别家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家乡河山看。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
2、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接着坚持反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旧抱有歼灭敌人、复原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意。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接着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毅不屈,坚韧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实行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
3、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6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家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别云间 别云间是明代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诗作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家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
4、的感叹。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家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舞、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验,好像安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安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复原壮志难酬,复国志向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裂,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
5、,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始终冀盼明王朝卷土重来,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复原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悲观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家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悲观、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特别醒悟:“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家乡难”,诗人缘何难别家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
6、,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复原之志。尽管家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复原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准备,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复原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显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
7、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别云间 全诗思路流畅清楚,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舞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裂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复原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剧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溢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家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决信念。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名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
8、少年抗清英雄,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灵敏,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溢了剧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复原,几处今宵垂泪痕。 与金统治者屈辱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了,将军不对敌人作战,白白地来到了南宋和金人的边防线上。在豪门贵族的深深庭院里,那些无所事事的达官贵人们打着节拍观赏着轻歌曼舞;膘肥的战马长期不出战而静默的死在马棚里,强弓也因长时间不用不修
9、而断了弦。壮士们只能守望在戍楼上,心里数着报更的刁斗声,眼望着凄清的月影,度过一个个悲凉的夜晚;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满头白发,壮志难酬,国耻未雪。苦闷的士卒用笛声诉说着戍边之苦,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呢?死难在沙场上的将士们的尸骨,只有清冷的月光相照,他们的仇恨何时才能得以昭雪?胡人入侵中原的事情古时候也有,可是从来没有一个外族能够在中原实行许久统治,哪有世世代代霸占下去传给子孙的呢?沦陷区的人民,在外族的统治下挣扎在死亡线上,日日夜夜痛哭流泪,盼望着朝廷来收复失地呢!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看法,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
10、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复原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特别奇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显明的爱憎感情。本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中的横吹曲,一半用来表现边塞战士的怀人思乡之情,声调悲凉哀怨。陆游却运用来抒发爱国愤世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充溢,情调悲壮激越,在艺术上表现了很大的创建性。 陆
11、游是一个胸怀剧烈爱国热忱的宏大诗人,曾经在宋孝宗乾道八年到达陕川交界处的抗金前线。他感到这正是他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政治缘由,排挤主战派,所以不到一年,陆游便被南调至远离前线的内地成都。从南郑前线撤到成都,原来心中就非常苦闷,加上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当时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任知州的陆游又被指斥“燕饮颓放”而被免官,改为主管台州桐柏山的崇道观。在这样残酷的打击面前,诗人并没有消极颓放,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而是更深切地关切国家,关切人民,怀着更剧烈的爱和恨,发出更加昂扬的爱国主义歌颂。这首关山月就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崇高的思想感情。他在题作“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的
12、汉宫春词中,发出了“何事又作南来”的沉痛感慨。又由于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见,不断触犯着主和势力的忌讳,紧接着在淳熙三年又被强加以“燕饮颓放”的罪名而免去官职。关山月就是陆游遭遇这次政治打击后的其次年,也就是淳熙四年春天在成都写下的,诗人这时已经五十三岁了。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段一意,共分三段。 前四句为第一段,从大的方面来写统治阶级屈膝倒戈政策所带来的严峻后果。以对比的手法,对只知享乐、屈辱苟安的统治阶级提出生气的指责。因张浚北伐失败,宋孝宗于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倒戈的“隆兴和议”,到此诗写作时正好是十五年。“和戎诏”三个字从思想上统摄全篇,点出一
13、切问题和后果都由此产生出来。全诗一开头就显明地把揭露和指责的矛头指向统治者,由此可见陆游当时反对妥协倒戈路途的锐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戍守边疆的将军原来是应当进行战斗的,如今却没有机会,一个“空”字包含着无限的感慨和生气。醉生梦死的倒戈派们在高楼深院里歌舞作乐,而战马却因不战而肥死,弓箭因不用而朽坏。这种景象对一个一心想为国戍边和复原中原的战士来说,是多么的沉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宋孝宗或许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并且复原民族英雄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并且吩咐老将张浚北伐中原。这一切,让人们好像看到了中
14、兴的气象,好像看到了汉武重现。假如当时真能够北伐胜利,推此即彼,或许中华的历史将会改写。这是多么激昂人心的事情啊! 北伐伊始,连克数州县,形势大好,中原振动,人们纷纷响应,只惋惜前线将领不和,各自为战,张浚又没有刚好处置,导致功亏一篑,败走符离。张浚未免志大才疏。北伐失败给主和派留下了攻击主战派的口实,他们再度活跃起来,纷纷上书弹劾张浚,要求与金人重开和议。 迫于压力,宋孝宗不得不屈从主和派,甚至重新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相,向金人屈服退让,签订了和约,于是将军们虽然统帅兵马驻守边疆,可是长期不战,无事可做。 南宋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朝一代的机会,失去是是整个中华的历史机遇。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
15、肥死弓断弦。”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用心理政,百姓富有,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主和派的贵族官僚们,最终可以居住在高楼深院里,观赏着轻歌曼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既然对金的屈辱合约已经签订,“天下太平”了,不用打仗了,还有谁去关切那些沦陷区同胞的死活呢?大宋太祖的威名被当成了谈笑。 中间四句为其次段。边防线上,戍楼里传出刁斗的悲凉之声,一次又一次督促着月亮西沉,战士们由壮年入伍,如今已是白发苍颜,然而既不能为国建立战功,又不能回乡与亲人团聚。这样的苦闷和悲愤,无处可以诉说,只有从悲凉的笛声里传达出来,可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为
16、国捐躯的战士们的白骨,在清冷的月光下依旧横陈在沙场上。“谁知”跟“空照”相呼应,把壮士们悲愤难言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剧烈,同时与前一段相关联,又包含了对倒戈派得生气指责。 “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前方战士的心情无疑是苦闷和悲愤的。由于南宋政府的倒戈政策,北方失地不能复原,斗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这里也包括了留在北方沦陷区的亲人,正不知此生还能不能与他们相见。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除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间白白地消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不由自主地怀念家乡和沦陷区的亲人。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
17、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前线的声音呢?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愧对着那千万名死去的烈士和同胞百姓。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难过悲观的战士漠漠地吹着笛子,明月徒然照着战场上露出尸骨的沙丘。往日兄弟的鲜血莫非就这样白白地流淌了吗?莫非我中华不再有马踏大漠的豪情了吗? 最终四句为第三段。诗人在这里将视野扩大到沦陷区得中原大地,写出了苦难中人民哀思的感情和盼望复原的殷勤期盼;同时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坚毅信念和对入侵者的剧烈仇恨。作者一方面表现了不能容忍异族统治者侵占祖国大地的坚决信念,同时也沉痛地提出一个问题:沦陷区的人民正含泪等待复原,可是这样的愿望何时才能实现呢?
18、诗人没有做出问答,但与第一段遥相呼应,作者剧烈的爱和恨,他的批判的锋芒所指都是非常显明的。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国自古以来就常常遭到外来游牧民族族的侵略和屠杀。匈奴被打汉打垮了,突厥被打唐赶跑了,莫非大宋就没有这样的可能吗?大宋不是没有卫青、霍去病、李靖和李勣,岳飞、韩世忠、刘琦、虞允雯这些名将现今有在何方?诗人怎么能够忍受五胡乱华的重演,怎么心甘中原接着任外族蹂躏。 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 “遗民忍死望复原,几处令宵垂泪痕!”北方中原的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气,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
19、戈北上,复原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盼北伐,盼望复原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难过落泪。 多少遗民,含恨终老,“王师北定中原日”只能是梦中奢侈品,只能是镜花水月,可望不行即 这首诗的内容概括了陆游爱国诗歌思想内容的全部方面。内容丰富深厚,而艺术表现则凝练集中,将多方面的内容融聚在一起,浑化为一个严整而又富于改变的整体,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沉郁悲壮。 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白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
20、想倾向是特别显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倒戈政策的指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怜悯,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 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经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干脆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关山月 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备的作品。 这是一篇
21、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陆游5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倒戈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倒戈,苟且偷生,内心非常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照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倒戈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生气指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怜悯。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
22、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起先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疆,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疆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愿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语道破地揭露了他们妥协、倒戈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关 悲愤 诗句 关于 诗词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