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业2内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业2内容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业2 内容分析初中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作业2】文本阅读鉴赏(一)特点字词。会通过品析关键 词体会人物的情 感。对亲情具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心怀感恩。参考答案:1.1参考答案】我的情感:“变,之前:自暴自弃、绝望悲观_Jl之后:重燃生活希望母亲央求,我拒绝-母亲再次要求,我同意、妹妹推我看菊花1(善良乐观不变” 1宽容慈爱我对母亲的情感 :自责、怀念、愧疚秋天的怀念三次看花母亲的情感:.主题/亲情:孝顺、责任、和睦/生命一 、我的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我的妻子:贤惠、我:体贴、孝顺、有担当、我的母亲:慈祥和蔼、善解人意人物形象2.插叙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
2、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无私的 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3.这是神态描写;“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 无私和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4.第段: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段: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 的活下去,活得更精彩。5.感叹人子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而无以言孝。这句话告诫天下的儿女们,要抓住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 关爱的眼神。6.通过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这一家人
3、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7.景物描写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渲染了一家人散步时的欢乐温馨的 气氛,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衬托了我为熬过严冬的母亲获得新的活力而喜悦的心情,为 后文做铺垫。 8. 尊老爱幼 温馨和谐(欢乐融洽、和谐亲密) 9.因为母 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1。.从字面上看,写出了“我和妻子走得很小 心,可见我们对家人的爱护。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生
4、命 的整体,而“我”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赡养老一代,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11.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是非常美好和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 12.两 个词语表现了孩子天真调皮、机灵可爱的心理,不想让妈妈发现自己。 13.第一句饱含 担心之情,无责怪之意,第二句表现出着急还有抱怨之意,并带有些不满和责怪。 14.不 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 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 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
5、弄妈妈。所以不能 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15.表现母子情 深,孩子对母亲的喜爱、亲昵。16. (1)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时中间立着;窗外雷声大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 下愈大;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插叙。表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示例:两篇文章在选材方面都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荷叶母亲选取生活中由院子里 红莲被雨打得左右倾斜引发对母爱的思考。金色花也选取日常生活中孩子与母亲嬉戏的 场景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17.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子女。这里泛指小辈 急高兴的样子18.(1)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2)不如比作柳絮凭风而起
6、。19.当时婚姻重门第,“兄女”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再次证明她有才气。20. C 21. (1)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2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3.(1)急 (2)同“否”(3)回头看 24. B 25. (1)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他(元方)。26.谢道镉对出的句子,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更具美感;元方年纪虽小,却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性。27. (1)正午时分(2)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或怫的父亲”)(3)拉,牵拉(4)回头看28. C29.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30. (
7、1)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到)。(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却丢下我走了)。 31.【甲】文中元方的 主要性格特点是:懂礼识义、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中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懂得礼工面对友人的对父亲的指责,他的辩驳有 理有据、落落大方(或:敢于据理力争、能言善辩、聪明机智)性格直率。从“入门不顾” 看出元方直率。【乙】文元方的主要性格特点是:镇定自若、聪明机智。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 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可看出。尊敬长辈(或:不
8、卑不亢)。对于袁公的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损人 也不损己。(二)课内现代文阅读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 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 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 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 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
9、过来抓住我 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 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 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 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 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 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
10、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 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 和“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 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 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
11、话。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 .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3 .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 .文章第段和第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5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理解”。阅读二:散步莫怀戚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 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 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
12、是春天总算来 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 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 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 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13、,终不 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 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 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6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7 .文中第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
14、有什么作用?8 .第段划线句子反映了全家人 的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9 .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10 .文末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 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含义,请说一说?阅读三:金色花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 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呀,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 会嗅到这花杳,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
15、上来的。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 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11 .为什么作者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12 .“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13 .反复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较二者的语 气以及当中所包含的感情。14 .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
16、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 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明理由。15 .从全文来看,总结诗的主旨。阅读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荷叶母亲冰心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 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
17、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 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落茗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大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 无法可想。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 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
18、下的荫蔽?根据文中“我”三看红莲,完成下列表格。三看红莲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环境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 声,早起是浓阴的天雨势并不减退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敲斜荷叶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却不摇动了心境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文章段为什么要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请以荷叶母亲 与金色花为例,说说你的理解。(三)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一:重温咏雪完成小题。咏雪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臊,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 兄无奕女,
19、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 (3)俄而雪骤骤:*(4)公欣然日欣然: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19 .划线句是补叙,是对“兄女”身份的交代,请问它有什么作用?阅读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20、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离开)*8 .尊君在不(同“否”)C.与人期行(期待)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21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22 .请问:文中友人发怒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阅读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 *所似? ”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
21、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2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俄而雪骤骤:*(2)尊君在不不(3)元方入门不顾顾:2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2、”(2)友人惭,下车引之。26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分别概括谢道福和陈元方联颖机智的表现。(四)课内外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 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迭
23、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 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异 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27.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期日中 (3)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2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恣其所安/心安理得B.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C.周公不师孔子/必有我师焉D.孔子亦不师周公/不亦君子乎29 .请用三条给【乙】文中备线的句子断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30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1 .【甲】【乙】两文中的陈元方性格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评价量表】设计目的评价指标水平通过行文线索概括和梳理文章主要事件,学习通过 品读相关语句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和品析人物形象 特点,感受作者抒发出的真挚的亲情,加深对亲情 的理解和感悟。优秀良好合格准确找出行文线索。会围绕行文线索 梳理文章主要事 件及其发展脉络。能准确找出句子 中最能体现人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