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 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证接受并尊崇的君 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 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 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
2、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 等,对君子人格张扬中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 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 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通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现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 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 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 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
3、姓的广泛认同 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 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 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 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 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本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 追” “君子成人之美” “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4、同而不 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 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 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被守关 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第二,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
5、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 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 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 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 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 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 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
6、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 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 则有所增强。最后,对于老子出关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 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 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想 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 性,
7、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绚;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 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 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 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按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8、。为民父母,使民盼吟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 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
9、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ZZZSZZ-rZZZXZSZZXZSZZXZSZZXZZZXZZZZZZXZZ/ZZZZZZZZ,V,ZZSZZZSZX.(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索绚:搓绳索。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龙子:古代的圣贤。聆哈(XI):勤苦不休息。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
10、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B. “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 一句。C.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二家影响最深远。D
11、.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很难理解。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 学说的源流。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
12、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4 .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 C 12. B13 . (1)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 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难免虚饰浮夸,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会成为一个君子。14 .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对百姓施行仁政;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兴办学 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
13、的能力。“始于至粗”和“极于至精”结构相同,“充乎天地”和“放乎四海”结构相同,所以这四句每句都应该独立成句,排除C、D;“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对“其道”的进一步解释,两句结构相同,所以各自断开,排除Ao本句的翻译是: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 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 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
14、、道”。故选C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 于贡”可知,古代圣贤龙子认为,助法比贡法更好。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重点字词:“人伦”,伦理关系;“王者”,指明君;“取法”,效法;“是”,代词,这样。 第二句重点字词:“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然 后,这样以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是对原文一的概括总结,原文一孟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君王治国之策。根据原文一 “焉有仁人在
15、位,罔民而可为也”可知孟子提出君主对百姓施行仁政;根据原文一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可知孟子 提出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根据原文一 “取于民有制”可知孟子提出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 一定制度;根据原文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可知孟子提出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 理关系。参考译文(一)滕文公问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说:“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是不允许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成绳子。 赶紧修缮房子,开春又要种百谷。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没有 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 为。等到
16、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 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 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 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 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 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 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
17、待百姓,稳定产业的 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 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 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 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 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 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 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
18、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 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 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的产量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满额。君王身为老百 姓的父母,让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没有办法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靠 借贷来填补租税,让老人和年轻人横尸于山沟荒野,这哪里算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当官的有世代承 袭的俸禄,滕国早已经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洒落在我们的公田上,同时也滋养了我的私田。 只有借力助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便是周朝也是实行了助法的。兴办庠、序、学、校来教导百 姓。庠,是教
19、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罗列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国立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教人懂得 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 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 成为个新的邦国。这话说的是周文王。你尽力做好这些,也可以让国家脱胎换骨,拥有一番新的景 象! ”(二)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根据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 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的要义。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 秋的人。他
20、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 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 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注释】和: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 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淑 气:和暖的天气。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
21、晴光:谓春光。(pm):多年生草本植物。古调:指 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新”字呼应了题目中的“早春”和“游望”。B.颔联写云霞烂漫,梅柳报春,写出春光的壮阔和俏丽。C.颈联描绘黄莺凄厉的哀鸣,为下文作者思乡做了铺垫。D.全诗对江南早春描写历历如画,对仗工整,平仄和谐。16 .有人认为此诗结尾落在思乡之意上甚为突兀。对于这种说法,请你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予以反驳,说明 理由。【答案】15.C 16.作者首联说“偏惊”,惊的是自己漂泊之中又过了一年,“偏”字尤其表达了作者 内心的失意;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作者产生思乡之意。中间两联,作者描
22、绘的异乡景物越是美好,便越是容 易想起家乡的景物(或者说,作者是带着思乡之意来写眼前的景物的)。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其实在前面 已经做足了铺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C.“描绘黄莺凄厉的哀鸣”错误,“淑气催黄鸟”诗句大意是说,“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其 中的“催”突出了江南春鸟欢快鸣叫的特点。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 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 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
23、心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之痛。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 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更新的特征。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 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 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 而处处怀乡。故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顺理成章,因为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三)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面句中空缺部分。(1)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在离骚中爆发出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 苏州市 苏州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语文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