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摘 要: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经验了从部门间分工到产业间分工、再到产品间分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代国际分工事实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分工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化。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主要是部门间分工,相应地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格局;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未能从根本上变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20世纪80年头末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困难,但总体上仍未
2、消退原有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分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影响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靠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往往只注意对国际分工发展中某些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的分析,较少以国际分工的深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本文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视野着眼,全面考察了国际分工产生、发展和深化的历程,深化探讨了这些改变对世界经济格局演化所产生的动态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觉以后,随着国际贸易从欧洲向亚洲和新大陆快速扩充,存在于国际交换中的地域分工有了新的发展。
3、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无论用于国际交换的商品的种类、数量,还是参加国际交换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快速增加。西欧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同时,还实行超经济手段在一些殖民地建立起面对宗主国市场的早期专业化生产,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由于远洋运输的困难,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换尚未成为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而这种建立在手工工场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还只是一种扩大了的地域分工。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形成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世纪60年头,最先从英国起先的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技术基础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机器的广泛运用不仅实现了能满意市场须要的大规模生产,而且使工业内部分工进一步
4、发展,以致于分别出特地生产原材料和特地生产消费品的各种独立的工业部门。同时,随着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和这种工业内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为适应国际交换中大规模长途运输的须要,以轮船、铁路等为代表的交通工具和以电报和海底电缆为标记的通讯业迅猛发展。在这些条件下,生产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渐渐消逝了。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已非本国所能满意,其产品也非本国市场所能容纳。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靠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先进国家渐渐垄断了工业部门的生产,而强迫落后国家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种分工不断地在世界范围扩展,逐步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不同程度
5、地纳入到这种国际分工之中。 从19世纪70年头起先到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分工体系渐渐形成。19世纪70年头以后,铁路、轮船、电报等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非常快速,海路和陆路的交通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在新的科技革命影响下,世界工业产量和世界贸易量成倍地增长。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借贷资本输出渐渐取代了商品资本输出而占据统治地位。在这一时期,还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形成了多边支付体系等。全部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参与国际分工的各个国家大都有一些产业部门为世界其他国家生产,同时每个国家中生活所需的很多食品和生产所需的很多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也由不同国家的生产者制造。国际分
6、工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国际分工接着深化。主要表现在,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以工业部门和原材料部门分工为特征的部门间国际分工转向以各个产业部门内部分工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分工。在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生产工艺更加困难化、产品技术和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须要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主要是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即实现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在国际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在国际分工的深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贸易加强了国际间的经
7、济联系。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渐渐把不同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其内部管理活动中,使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和混合分工等分工形态并存发展。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 20世纪80年头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趋于减弱,而技术、信息、人才和创新机制等学问性要素的作用趋于增加,而这些要素具有高度的国际流淌性。这些要素在不同产业、同一产业不同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形成了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和工序。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事实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产业之间、同一产业不同产品之间以及
8、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分工的多层次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 基础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 在当代国际分工中,传统分工的国家边界已经明显弱化,企业特殊是跨国公司成为分工的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创建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活动,如研发、选购、制造、分销、服务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更加专业化,导致国际分工从最终产品的分工进一步向价值链中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分支机构分别从事其中一项或几项活动。通过价值链的解构,跨国公司可以只限制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创建利润多的环节,并在这些环节上保
9、持垄断优势,而把其他不具战略意义的、创建利润不多的环节分解出去,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敏捷性。国际分工的实现方式也从单纯依靠外部市场的国际贸易转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重。在内部市场上,国际分工既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非股权的分包方式进行,选择何种方式更多地由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确定。相对于某一群组或某一网络的生产活动和贸易往来而言,跨国公司现在越来越像是乐队指挥,指挥着公司内部和外部的跨国关系。 在过去,尽管跨国公司的生产因跨越国界而具有国际性,甚至因跨越多国而具有世界性,但由于它们分散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各分子公司在海外各据点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当地市场或返销母国,各地的生产过程
10、之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国际分工只发生在最终产品之间,国际贸易成为国际分工实现的唯一途径。而在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分散在海外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独立运作或仅与母公司发生联系,而是与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生产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进行细密的专业化分工。每一个海外投资企业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分散的、独立的某个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所占据的区域乃至全球市场。由此,跨国公司体系内的产品、技术和人员等在遍布全球的各分子公司之间的流淌性更强,分工联系更为紧密,世界各国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的活动建立起了有机的联
11、系,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实体部分。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历史演化 19世纪国际分工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成为先进国家限制和剥削落后国家的一种经济强制。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建立起机器大工业的少数先进国家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它们垄断了先进的工业部门的生产,而把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产转移到海外。先进国家工业产品低廉的价格成了折服外部市场的有力武器,它破坏了其他国家的手工业生产,并由此强迫这些国家变为工业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城市与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渐渐演化成为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别与对立。资产阶级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
12、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夫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分别和对立渐渐固定化,整个地球变为一个由中心和外围即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构成的体系。伴随着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的节节成功,这些国家起先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推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在破坏这些国家原有的经济结构之后,渐渐把它们改造成为依靠于国际分工的单一经济。于是,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直到19世纪末,恩格斯这样描述当时的世界体系: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
13、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殖民政策的加强和争夺殖民地斗争的尖锐化,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完毕。垄断组织的出现和金融资本的形成,加剧了世界经济内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日益加强。最新资本主义时代向我们表明,资本家同盟之间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了肯定的关系,而与此同时,与此相联系,各个政治同盟、各个国家之间在从领土上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争夺经济领土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肯定的关系。垄断资本在经济上和领土上的对外扩张,还造成了很多过渡的国家依附形式,它们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
14、立的,事实上却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关系的罗网缠围着。 20世纪初至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年头,大规模的斗争和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冲击着原有世界经济格局,并孕育着试图变更这种格局的力气。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世界范围内的非殖民地化运动渐渐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促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一大批原殖民地、附属国逐步改造原先的殖民地经济、发展民族经济,以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巩固政治独立。为此,它们实行了一系列主动的措施,如制订工业化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运用国家的力气加强对国内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同外国垄断资本作斗争,主动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
15、进技术与设备,等等。这些都收到了肯定的效果,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有了重大改变。但是,过去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不同等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命脉的限制,仍旧严峻束缚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危害着它们的政治独立。二十世纪60、70年头流行的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世界经济理论大体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的真实面貌。 四、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新改变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头末起先,科学技术特殊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放松对资本流淌的管制,推动着资本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然而,资本全球化既没有消退各民族国家的存在,也没有消退国家间政治
16、上的统治与依附关系。全球化只不过变更了造成国家之间等级化的各种因素,同时重新划分了国家间等级关系格局并进一步加强了等级程度。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已经或正在发生一系列新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同台竞技,形成了三个中心。在当代,世界各国的利益日益交织在一起,国家间的依存性日益加强,渐渐形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行能离开世界经济大环境而独立发展。各国渐渐相识到,要谋求发展就必需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协调与合作。然而,由于全球利润安排的严峻不平衡,使不同国家之间在收入水平、国民福利、国际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与资本增值活动分不开的生产投资和金融投资的选择
17、性,造就了全球化的群岛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形成了三个中心,它们是: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国际金融中心;处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制造和加工中心;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在内的自然资源拥有国成为全球初级产品供应中心。在当代,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地位变动和国家经济平安方面的不确定性或风险。 其次,南北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依据科技、学问的不同含量而形成的当代国际分工,以及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财宝的安排与科技、学问的占有状况相适应的国际经济秩序,必定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仍旧主要是传
18、统的货物贸易,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却越来越趋向于学问产权和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人力资源流向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管理人员和娴熟劳动力流向发展中国家;全球资本流淌中风险资本向发达国家集中,而传统资本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等等。这些趋势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上述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全球利润安排中的格局。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集中在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力资源方面,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则集中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传统领域。由于科技创新实力的落差及其所依托的经济资源的不同,使得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始终保持着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和对国际经济规则
19、的主导地位。 第三,世界经济体系正渐渐形成一种新的等级化结构。在过去十多年里,资本主义由于失去了干脆与之相对抗的力气,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更加加强了,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生产、贸易和投资等领域遥遥领先,居于主体地位。其中,美国一超独霸,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技术优势。而与此同时,除少数发展较快的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被越来越明显地边缘化了。特殊是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长期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每年出口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迫用于还债,造成资本枯竭,经济前景暗淡。非洲的人均收入始终在下降,过去几年,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5。值得留意的是,那些完全处于对外干脆投资热潮边缘的国家,不仅成为附属国、原料储备国,而且完全犹如帝国主义经典时期一样:对处于世界经济垄断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来说,事实上已不再有任何经济或战略意义。它们纯粹是包袱,是20世纪末世界体系的死角!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