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荷塘月色 教案11 (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荷塘月色 教案11 (人教版必修2).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荷塘月色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再现几种表现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进而让读者感 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散文艺术的魅力,最终转化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 高,尤其是在景物描写中对几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大自然的 热爱。这是一篇传统篇目,是名篇。新课标要求的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 培养,即发现美、感知美、谈论美。所以说,文中第四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 分析欣赏的关键。二、教材内容处理为了使学生有深深的感受,在第一课时中对文章做了充分的“整体感知”, 明白了 “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幅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画面。因此,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就能专注于“月
2、色下的荷塘”美景,进而思考表现手法,接 着具体探究表现手法的运用。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对修辞手法较为了解,如比喻、拟 人、排比等。对文章的段落分析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学生学科能力:语文的基础知识应该是比较扎实。学生的特点:爱学语文,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发现美景。有 时在作文中写景,常用好多修辞去修饰,但他们不知“博喻(连喻)”和“通感” 这种修辞,是新知识。!1!月色下的荷塘,就从“荷叶7 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方面一步步去感知、欣赏。 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魅力,感受荷塘的美。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通过学习笫四段
3、掌握几种常见的表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2 .使学生能把文中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六、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第四段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其作用。教学难点:学生在自身的写作活动中有目的地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七、教学流程导课引入一一诵读课文一一分析内容一一小结本节课一一迁移训练一一作业布置八、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阅读归纳法、赏析法、探究总结法九、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十、教学设计李 坏 节教 学 甘 程教师手记教师活动学生可能行 为 预见及对策一、导语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导语、俗神说
4、“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 分打扮。”你认为这句话是强调什么的重要 性?诚然,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要 想漂亮就离不开衣着、化妆这些手段。那么, 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 要靠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 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师:本文集中写景的是哪部分?师:这节课就以第四段为例进行分析。师:找同学读第四段,听的同学找出 第四段都具体写了哪些景物?三、分析课文一师:文中第一处具体描写的景物是什 么?师:作者描写荷叶时运用了哪些修 辞?师:用比喻来写荷叶收到了什么效 果?师:以动态的人或物来与静态的景物 使无生命、静止的景物有了生命,有了动
5、感, 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生:外表、装扮、装 饰。生:修辞。生:4、5、6 段。学生诵读。生:荷叶。生:叠词、比喻。生:本体 叶子;喻体 学苧的舞女 的裙;舞女的裙与叶 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 似。以上写荷叶,田 田写荷叶茂密,亭亭 写舒展挺拔之美。由俗语引入。引发求知欲。介绍以动写静的写作技巧。学敖 孚程教师手记坏 节教师活动学生E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师:大量运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语 言的一大特点,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师:“绿叶配红花”,这甘当配角的 荷叶都如此之美,那女主角一一荷花 呢?师:写荷花运用了哪些修辞?师:“袅娜”、“羞涩”两词的本意是 写人哪方面的特征?文中两词是写什么 样的荷花?师:
6、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是要写荷 花什么样的美?既准确描绘出景物的特 征,加强了语意,又使语 句的章节和谐舒缓,具有 音乐美。生:拟人、博喻。博喻A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 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 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 特点)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 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C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 (博喻作用)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 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 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 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 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 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
7、亮 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 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D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 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 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的 歌词是不是博喻?生:女子的姿态、神态。生:盛开的荷花、含苞待 放的荷花。生:作者由盛开的荷花之 形态联想到女子柔美的 姿态,把含苞待放的荷花 骨朵想象成像人一样因 为害羞而不肯开放,写出 荷花如女子一般具有姿 态美和神态美。拟人的运 用增添了荷花灵秀动人 的气质。生:一本多喻。段4的荷 花分别用明珠、星 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 喻。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 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 上,由
8、所有类似的东西反 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 察它。生: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忽明忽暗美人纤尘不染生:不是;这叫“连喻”, 是多本多喻。*博者,多也;二夕(月)为 多;喻体有两个就行;彳复, 二次为彳更(复);喻体有两个 就行。(韦勒克、沃伦:文学理 论,中译本,三联书店, 1984,第 215 页)学敖 孚程教师手记坏 节教师活动学生E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师:A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 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B; 口述“通感”定义通感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 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 叫通感修辞。C,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 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 的心里基础一一
9、联想和感觉移借。D,延伸内容:1、分析围城中通感句钱钟书围 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 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 面部肌肉的柔软操。2、歌声,像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 烂。臧克家春鸟生:段4把清香喻为歌 声;清香为嗅觉,歌 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 感觉去写另一感觉。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 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 果。心理学联觉:香为缕 缕清香,歌声为远 处高楼上渺茫之音, 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 缈不定是其共同点。介绍通感。师:把属于嗅觉的“清香”转化为 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写出荷香什么 特点?八师:在这里运用通感有什么好处?师
10、:微风除了送来缕缕清香,还为 朱自清送来了感官上的什么享受?师:作者写荷波运用了什么修辞?师:把“叶子与的颤动”比喻成“闪 电”写出荷波的什么特点?师:为什么要用“肩并肩”的拟人 修辞?师:流水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样子 的?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师:第四段整体还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生: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生:把事物变得具体可 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使文章的语言达到出神 入化的境界。生:视觉,荷波。生:拟人,比喻。生:传递速度快。生:形象生动写出荷叶之 密,为形成“凝碧的波痕” 作铺垫,赋予叶子以人的 体态。生:脉脉含情。生:拟人、叠词。生讨论:虚实相生、动静 结合。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通 感的
11、运用及其妙处。教师活动学生可能行教师手记 为预见及对策四、小结本课五、迁移训练六、作业四、小结本课师:朱自清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把清华园 中一方普普通通的荷塘写得秀美宁谧,令人神 往,同时也把自己内心淡淡的喜悦流露出来, 可见表现手法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灵活运用 各种表现手法,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五、迁移训练师:现在,大家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表现手 法来做个练习一一将沁园春长沙上阙的 写景部分改写成散文。要求;运用两种以上的表现手法。表情达意既要符合原词景物特点,双要体 现作者博大胸怀和革命豪情。字数不少于1 0 0 (受时间限制),亦可针 对其中的一句或两句深入展开描写。六、作业1、背诵46段。2、将短文修改后写在周记本上。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写作;朗读;师 生品评。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互 相修改。板书设it叠词、通感田田(多),荷叶1形态美叠词、比喻亭亭(美)J零星点缓、白色)荷 荷花,如明盛疝屋屋(光)博喻、拟人 聂娜、羞涩(态),塘荷香:缕必一一仿品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当闪电(快)荷波1比喻、拟人凝碧(色),I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叠词、拟人教后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