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文化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
《人教版中国文化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国文化研读《论语》中的修辞美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言文行远,后世楷模一一论语中的修辞美学科语文学段:高中第四学段年级高二教材书名: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章句,理解论语中比喻、排比、对偶等典型修辞手法,赏析语言之美。2、学习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教学重点:结合章句内容,理解论语中几种典型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赏析语言之美。教学难点:结合章句内容的理解,欣赏并学习孔子及其弟子高超的修辞艺术。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一、新课导入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 录体著作,不仅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 和教育
2、理念等内容,而且还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高 超的言语艺术,极具修辞美,至今仍然有重要的欣 赏价值和借鉴意义。提示和启发同学们可 以从另一种角度来欣 赏和研究论语。层深入,条理清楚,正体现了层递在表情达意中的 重要力量。结语启发学生在阅读 论语时,能继续 从修辞技巧的角度去 分析,从而欣赏论 语体现出的文学性。论语中还有许多其他修辞手法的使用, 比如反问、顶针、双关、叠字等,这里就不一一解 说。我们在学习论语时,不仅要关注其中阐述 的义理,更要关注其辞章,它体现的文学性亦让人 叹为观止,仅从这些修辞的使用中就可见一斑。正 如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中所说:“论语之美 究竟何在?其美便在孔夫子的人品性格,以
3、及他对 同代人不同的评论;那美是传记文学的美,是孔夫 子的语言之美,是随意漫谈,意在言外,而夫子的 这些如珠的妙语却出之以寥寥数语,自富有弦外之 音。”论语能作为经典流传于后世,语言生动形 象就是很重要的原因,也很好地践行了孔子“言而 无文行之不远”的观点。当我们在阅读此书时,仔 细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观点,更可以欣赏语言呈现出的修辞美。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形成能力。见学习任务单。二、介绍孔子 主要的言语修 辞思想三、结合具体章句,分析该章句所用的典型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掌握孔子基本的言语 思想,尤其是理解他 说的“言而无文,行 之不远”,为后面欣赏
4、和分析修辞美做铺 垫。结合具体章句, 引导学生鉴赏所运用 的修辞方法,并分析 其表达效果;同时通 过修辞效果的分析, 以便更好地理解章句 的意思。结合具体章句思 考:1、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2、有何表达孔子很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认为“辞达而 已矣”、“巧言乱德”(卫灵公),主张言辞必须 通达,必须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反对花言巧语, 言辞浮夸,且要求根据具体的场合,看准言说的对 象,有针对性地措辞言表。比如在乡党中有这样的描写:“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 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 如也。与上大夫言,闿闿如也。君在,跟躇如也, 与与如也。”孔子在乡亲们中间,
5、非常恭顺,像是不会说话 似的。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谈,只 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在上朝时,(在君主到来之 前,)同下大夫说话,显得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 话,便现得正直而恭敬。国君到来后,表现得恭敬 而心中不安,但仪态适中。这就形象地描述了孔子 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呈现不同的说话 形态。然而他又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 公二十五年)。主张言辞要有一定的文采,把自己 的话说得好点,说得有文采些,力求内容与形式的 完美统一,这里的文采从一定程度上看就体现在修 辞上。一、比喻这是基于人们在心里联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修辞 方法。它抓住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之 间的相似点
6、,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展现、阐释、描绘 另一相关事物,使之交相辉映,混为一体,从而产 生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启人思考等效果。常见有 明喻、借喻和暗喻三种。(一)明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效果。具体分析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 排比、对偶、反复、 层递修辞手法,体会 其表达效果。面对滔滔不绝、滚滚东去的河水,孔子即景抒 情,触发联想,感慨世间的一切,都会像这一泻千 里的河水一样,流去后就永不返回了!他以河水作 喻体,以逝去的东西为本体,可以使我们联想到: 或为欢乐的时光、或为人生的青春、或为美好的亲 情友情、或为当年的雄心壮志、或为昔日的亲朋好 友这一声感叹中,蕴含了孔
7、子多少对人生历经 的追忆啊!这里正是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充分利 用眼前事物(河水)的特点,寓情于景,引发人们 丰富的联想,给人以启迪,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赞,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J 论语子 罕面对为学或做事中意志薄弱、半途而废者,孔 子以造山平地作比喻,强调如果自己坚持,自觉努 力,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干就成,反之如果不坚 持,心无定力,三心二意,不干就不成。这种说理 不仅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极具说服力。不仅孔子在说话的时候经常用比喻修辞来增 强语言的艺术性,而且其弟子也常常这样表达,子 贡就很具有代表性。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8、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J 论语子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有些人即使有缺点,也丝毫不损他的光辉形象,所 谓“瑕不掩瑜”是也,子贡眼中的君子(孔子)就 是这样。他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月蚀日蚀:错误的 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 望着。”看,这句话说的多么形象啊,把君子的过失 比喻成日食月食,像日月都有被遮挡的时候,但并 不因为被遮挡就掩饰了它们的光辉,黑暗只是暂时 的,光明才是永恒的。君子也有过失,可他光明磊 落,不加掩饰,人人可见;改正错误,堂堂正正, 不扭扭捏捏,人人仰望。这样通过日月作比,就丰 富了君子高大光辉的形象,使得人们对改过的君子 更
9、加仰望爱戴。这难道不是比喻产生的艺术魅力吗?(二)暗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 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论语颜渊当季康子向孔子讨教为政的经验时,孔子先是用 反问句否定了他想通过杀戮无道的坏人,最后强制 百姓走上正道的办法,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子欲 善而民善矣”,强调统治者搞好自己的道德修养,以 此来引导和规劝百姓从善。最后孔子用了暗喻的修 辞方法,把领导者的品德修养比喻成风,普通百姓 的品德修养比喻成草,风一吹,草必定顺风而偏倒。 看,孔子用生活中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作比,给听 者以这样的画面:一阵风过
10、,成片成片的深草都会 顺风向而扑倒,这是多么盛大而让人惬意的场景。 这就形象而生动地阐释了领导者做好道德修养在为 政中的重要作用,通俗易懂,引人联想,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试想,如果去掉后面的比喻句,孔子 的劝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既没有形象感,更没有 生动性,显得刻板而枯燥,自然孔子“为政以德” 的政治理想也很难被季康子接受。(三)借喻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 夫!”论语子罕本句我们无从知道孔子是针对什么而说的, 即本体没有出现,只说出了喻体,“(就如同)庄稼 长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那种情况是有的。吐穗扬 花却不能结果那种情况也是有的J看后面的喻体, 显然孔子说了一种自然现象,
11、种庄稼本是希望能收 获的,但只长苗不吐穗扬花或是吐穗扬花而不结果 都是没有用的,自然让人惋惜。此喻体用以喻人则 表明人不成才,成为社会的累赘;用以喻事则表明 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寓意深刻而贴切,警人深省。二、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 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的修辞 方法。它从形式上看各项目之间可以是词语、句子 或是语段的排列;从内容上看各项目之间可以是并 歹(J、承接或是递进的关系。它可以使表达条理清楚、 内容丰富,显示出磅礴气势,富有节奏感,能鲜明 地体现说话人的节奏、语气、语调等,具有较强的 艺术感染力。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J请学为圃。 日:“吾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人教版 中国文化 研读 中的 修辞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