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古代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原卷版).docx
《第6节古代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节古代文化常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原卷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6节古代文化常识思维导图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王侯自称。朕 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 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孤 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间长短,基本上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
2、号来称呼皇帝。如 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 .尊号、徽号“尊”为尊称,“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 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 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 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识记口诀:庙号典型用“祖” “宗”,唐宋死后才能称。年号始于汉武帝,明清多用年号称。年号也是纪年法,配合干支要记清。(四)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或名)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用于所厌恶所轻
3、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 号 谥号 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这造,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
4、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O3 .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例如:王维一尚书右丞一王右丞 王羲之一右军将军一王右军 杜甫一左拾遗一杜拾遗苏轼一端明殿翰林学士一苏学士 称爵名例如:谊一长沙王太傅一贾太傅永一屯田员外郎一柳屯田 甫一检校工部员外郎一杜工部白居易一江州司马一司马青衫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邀民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 世称司马温公。4 .称籍贯孟浩然一孟襄阳张九龄f张曲江 柳宗兀f柳河东王安石一王临川汤显祖一汤临川 顾炎武一顾亭林
5、康有为一康南海袁世凯一袁项城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 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稣h6。5 .称郡望韩昌黎:韩愈本是河南河阳人,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苏赵郡: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因苏氏是赵郡的望族,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 赵郡”。6 .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7 .唐代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
6、: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8.特殊称谓职业+人名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2)姓+之+人名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五)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 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 行笄值)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 系,有两种情况:(1) “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 是宽阔平坦的意思。(2) “名”和“字
7、”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 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 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 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 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 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 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
8、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直称姓名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 祥自序其诗”。2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4 .尊者对卑者称名。论语中言:“求,尔何如?”5 .在尊者面前,卑者的互称姓名。论语中言:“父子何哂由也”。6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曹操为“阿瞒”。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 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
9、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 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 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 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 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 晚年号生辿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
10、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方苞号望溪,吴跣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鹦号洪都百炼生。二、官职和科举(一)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 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 .中央官职(1)【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设立始于秦朝。因为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 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魏晋 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 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
11、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 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 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 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 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九卿”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 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奉常】掌管
12、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2)【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开部、 工部。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一一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
13、,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 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六部长官六部职能最高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或右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吏部: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户部: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国库等。礼部: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xidng等 事宜。兵部: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刑部:管刑法、狱讼、审计等。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 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 审。工部:管各项工程、营造、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
14、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 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 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 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 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 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
15、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 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 掌筵飨縻馆牲牢事务。【兵部】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 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 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 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工部】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 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
16、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 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3)【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 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
17、类,明废,清有 銮仪卫。【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 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 明始废【太府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 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 迁做过太史令。【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
18、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 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 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 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 “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2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剌 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
19、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唐代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 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 上仍称为“省”。【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县丞】古代多用“丞”作辅佐官的称号。汉代中央各官署如卫尉、太仆寺本身有丞,所属各署都有令有丞。唐、宋两代尚书省仆射之下有左、右丞。清代末期,内阁及 各部长官之下设置左
20、、右丞。战国时始设县丞,秦、汉两代相沿。为县令的辅佐之官,主管文 书、仓、狱。历代所置略同。【县尉】秦代始设,两汉相沿,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主管一县的军事,历代所设略同。 唐代县尉通常为进士出身的初任之官。【亭长】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总督】别称制军、制府、制台,明代始置。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京官至地方总督军务, 事毕即罢。清代时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综理军民要政,同治年间,总督权势尤重。另有漕运 总督,主管运河上的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
21、地方最高长 官亦称 “都督”,相当于节度使。【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 院”、“抚台”、“抚军”。【通判】宋初握有与地方长官连署州、府公文的权力,实为监察之官,有“监州”之称。 清代各府通判职权大为削减,另有州通判,称“州判”。【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 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 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布政使】又称“藩司”“藩台”。明代置。清代开始正式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 一省的财赋和民政。【按察
22、使】又称“臬司”“臬台”。唐初仿汉代刺史制设立按察使,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明代中叶后,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与布政使并称“两司”,宣统二年(1910)改称“提法使”。【转运使】起于唐代,初称“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间的粮食运输事务。后设“江 淮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的转运事务,多由大臣兼领。宋初为集中财权,设置专职的“诸 道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军需粮饷。其后职掌扩大,兼理兵防、治安、巡察等事,成为府州 以上行政长官。一般称为“漕司”。辽、金亦设有转运使等职。元、明、清有“都转盐运使”, 为专管盐务的长官。【别驾】汉代始设州别驾,也称“别驾从事史”,为刺史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化 常识 2024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知识 清单 全国 原卷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