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战略模板.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战略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战略模板.doc(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前 言1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发展现实状况和历史使命1一、历史沿革1二、现实状况和问题3(一)基础情况3(二)关键问题3(三)关键原因7(四)关键影响11三、历史使命13第二部分:国外标准体系特点和启示14一、现实状况和特点14(一)自愿性标准体系14(二)多层次技术法规体系15(三)规范合格评定程序16(四)优异检验检测手段17(五)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管理体制17(六)标准制订市场化标准18(七)标准服务信息化19(八)完善标准实施保障体系20(九)财政支持和标准化经费起源多元化20二、经验和启示20(一)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启示21(二)标准化管理体制方面启示21(三)标准运行机制
2、方面启示22(四)标准定位方面启示22第三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4一、新体系定位24(一)新体系建设基础、目标和标准24(二)新体系总体定位26二、新体系设计27(一)自愿性标准体系27(二)技术法规体系29(三)技术标准实施和监督体系31(四)技术标准管理体制32(五)技术标准运行机制35(六)技术标准保障体系36第四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实施42一、关键任务42(一)新旧体制衔接和标准化法修改42(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42(三)对现行技术标准清理整理45二、实施步骤45三、对策和提议46附录: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体系定义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内涵47(一)技术标准47(二)技术
3、标准体系及其属性47(三)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及其基础功效48附件:技术支持汇报50前 言目前,中国进入了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加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做出了相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种新形势下,立即建立起一个既符合WTO规则,又能保护和促进本国企业利益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含有能够科学地应对经济贸易全球化和信息化挑战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充足发挥标准化在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关键作用,是一项关键、刻不容缓任务。建立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需要对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在国民经
4、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所发挥历史性作用有一个整体把握;同时,对目前和以后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关键地位要有一个科学、正确定位;从而为理顺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内部及其外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而为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应负担关键功效划清明确界限。建立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需要全方面了解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借鉴成功经验,参考国际通例,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建立面向国际化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从而满足中国市场经济长远发展战略需求,主动促进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建立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既要完善标准体系生产属性,更要强化标准体系贸易属性,既要重视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又要加强服务保障
5、体系建设,既要和技术法规体系相配套,又要和实施监督体系相结合,从而建立一个以自愿性标准体系为关键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要采取主动稳妥推进步骤,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制订相关对策方法,从而确保国家技术标准体系顺利实施。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发展现实状况和历史使命一、历史沿革 参见:技术支持汇报:中国家标准准化沿革及其历史背景注。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组成和管理运行模式是和中国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相适应 比如前苏联、前东欧国家和中国管理运新模式很一致,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管理运行模式也和中国现行管理运行模式含有一定可比性资料起源:技术支持汇报:中国外技术标准体系比较研究汇报。从中国经
6、济体制这一视角来对中国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进行分段研究,大致能够分为以下两个时期:第一阶段(1949-1988):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关键特征是:标准制修订以计划为主导,政府为主体;标准性质均为强制性标准;标准实施是行政强制实施。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措施,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家标准准化管理条例。其中要求,中国家标准准分为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全部由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公布。标准一经公布就是技术法规,必需严格落实实施。企业产品标准必需由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国务院、国务院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全
7、部要设置机构管理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全部由政府部门确定标准化关键机构负责起草。第二阶段(1988-至今):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关键特征是:标准制修订仍以计划为主导,政府为主体;标准性质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标准实施是强制实施+自愿采取。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了中国家标准准化法,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家标准准化法实施条例。其中要求,中国家标准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性质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企业产品标准由企业制订
8、,并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和行政主管部门立案。制订标准部门组织教授组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标准草拟。相关标准实施,其中要求,强制性标准必需实施;推荐性标准,国家激励企业自愿采取。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认证合格,准许使用要求认证标志。县级以上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验。上述两个历史时期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管理运行模式对比结果如表1所表示。表1:两个历史时期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管理运行模式对照表时间法律法规标准层次标准性质标准起草单位标准同意单位标准实施19491988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措施中国家标准准化管理条例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化关键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强制实施部(专业)标准企
9、业标准企业企业主管部门1988至今中国家标准准化法中国家标准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家标准强制性推荐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政府主管部门强制实施自愿性采取和认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企业企业自主审批报立案将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中国家标准准体系相比,关键有以下改革:1、由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企业标准三级标准,改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标准;2、由标准就是技术法规单一强制性质,改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两种性质标准;3、企业产品标准同意权限由企业主管部门,改为企业自主审批,并报立案;4、标准草拟由确定归口单位负责,改为关键由教授组成标准化委员会负责;5、标准实施,由单一政府强制推行,改为政
10、府强制落实实施和自愿性采取和认证相结合。二、现实状况和问题(一)基础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努力,中国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截止到底,中国已经公布国家标准6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2289项,占13.8%,行业标准有30000多项,地方标准有10000多项,企业标准有近百万项,这些标准覆盖了各个领域。中国现有各类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48个,分技术委员会320个,委员总数达27800人。这些标准对于提升中国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二)关键问题目前,标准化工作面临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
11、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需求,推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尤其是遵守WTO/TBT协议要求 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汇报书中,中国承诺:自加入时起,使全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根据TBT协定含义使用术语“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国技术法规制订和标准制订将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并使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订技术法规百分比在5年内增加10%资料起源: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汇报书。,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技术性贸易方法以保护境内产业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需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现行标准化工作体制和标准体系弊端逐步显现,长久存在体制性
12、障碍及其引发标准意识淡薄、标准水平偏低、标准实施不力、专业人才短缺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关键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技术标准市场适用性差首先表现在标准立项动因不是关键来自市场和企业,而是来自政府和标准机构。其次,有些标准制订者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面向项目经费 在抽查5809项标准中:由研究院(所、中心、技术委员会)制订有4253项,占总数73.21%;由企业制订有874项,占总数15.05%;由大学(学院)制订有682项,占总数11.74%资料起源:国家标准数据库查寻结果(查寻人:程永红)。因为制修订标准立项不能立即反应市场需求,由此造成了技术标准市场适用性差,具体又表现在:(1)技术标准
13、总体水平不高。一些领域和国际标准和国外优异标准比较,差距较大。比如,中国现行水质标准项目指标,总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要求(见表2)。表2:中国水质标准和国际水质标准对比国别或组织物理化学指标不期望过量物质指标EC多于中国6项多于中国13项WHO多于中国2项多于中国6项美国多于中国1项多于中国11项另外,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国仅对92种农药在30种食品中要求了232项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而法、美、日等国则对百余种农药,在品种繁多食品中,要求了上千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FS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176种农药、375种食品要求了2439项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再如:199
14、7年公布GB 107701997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要求蛋白质不低于5.0%,比同类产品CAC标准(CODEX STAN 741981 以谷物为主婴幼儿食品)低10个百分点;1992年公布SB/T 100241992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只要求巧克力可可脂占百分比不低于10%;CAC标准(CODEX STAN 871981巧克力)要求可可脂占百分比不低于18%,相差8个百分点。铅限量普遍比CAC标准水平低,CAC CODEX STAN 230铅限量要求葡萄酒不得超出0.2mg/L,液体乳不得超出0.02mg/L,婴儿食品不得超出0.02mg/kg;而中国对应标准限量是0.5mg/L(葡萄酒)、
15、0.2mg/L(液体乳)、0.5mg/kg(婴幼儿配方食品)。(2)标准之间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很多标准之间存在内容不协调现象,比如: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之间存在内容不协调现象,比如GB 27211996食盐卫准要求氟不得超出25mg/kg;GB 5461食用盐则要求氟不得超出5.0mg/kg。GB 107671997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要求碘强化量为30g/100g150g/100g,GB 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则要求碘强化量为25g/100g48g/100g。GB 107671997要求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限量,而GB 107691997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
16、和GB 107701997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则不限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等。(3)标准制订周期太长,无法和技术进步、产业更新步伐相一致 以协调难度较大国际标准为例,据IEC统计,3年内完成项目1999年为79%,则达87%;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国家标准制订周期则通常为12年;而中国,3年内完成项目仅占46.6%。比如,对五年中完成国家标准制订项目统计分析表明:1年内完成有126项,占2.6%;2年内完成有555项,占11.2%;3年内完成有1668项,占33.8%;4年完成有898项,占18.2%;5年以上完成有529项,占10.7%;未完成占23.5%,见表3。表3:国家标
17、准制订周期统计表完成时间(年)项(个)占项目总数() 552910.7未完成116323.5累计4939100.0(3)标准修订不立即,国家标准“超期服役”现象比较严重。根据要求,国家标准每3-5年应进行复审或修订,但中国国家标准标龄在5年以上未进行修订或复审竟占国家标准总数75% 在此仅举一例说明。依据现行国家生鲜奶收购标准,国家一级奶中微生物指标应小于等于50万个/毫升,而当今美国、加拿大等国收奶时要求,如牛奶中微生物超出5万/毫升,就要从严处罚。粗粗一算:二者竟然相差了不止10倍。这正是国家牛奶收购标准“超期服役”结果资料起源:一杯前牛奶,中国质量报,9月12日,第2版。(4)有些领域技
18、术标准空缺,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 中国机动车百公里油耗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至20,这也意味着,每百公里要多花10至20油钱。到底,中国机动车总量已达成2050万辆,并以平均6速度增加,汽车快速增加造成石油消耗大幅增加,中国机动车现在已消耗了全国石油总产量85,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美国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主管何东全博士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机动车之所以油耗如此之高,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国一直没有机动车燃料消耗标准,这就使得部分汽车企业用较低价钱引进较差技术。资料起源:中国有车族多掏10%至20%油钱,北京晚报,26版,11月10日。2标准内容和形式和WTO规则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根
19、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入世以后中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应符合WTO/TBT协议,接收相关标准制订、采纳和实施良好行为规范,并承诺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订技术法规百分比在5年内再增加10%。WTO/TBT协议对标准关键要求在于标准制订、采纳和实施不能给国际贸易造成无须要障碍,而且应尽可能采取或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因为发达国家均采取自愿性标准体系,技术法规制订也是以实现五个正当目标为前提,和WTO/TBT协议不存在矛盾。而中国,除了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订国家标准百分比、技术水平和市场适应性较差外,国家标准内容和性质也存在较大差距:首先,WTO/TBT协议要求,标准“应尽可能按产品性能要求,而不是按设
20、计或描述特征制订”。以国家标准中产品标准为例,中国产品标准大多从生产角度制订,过多地包含了产品设计和加工等要求,普遍存在过繁、过细缺点,缺乏用户选择权和技术包容性,而不是以要求产品性能要求为主,所以不仅不适适用于贸易反而在客观上对贸易组成了障碍。其次,中国家标准准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也和WTO/TBT协议相关标准相违反。因为假如强制性标准作为标准,它就不符合该协议将标准定义为非强制性文件要求。假如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其内容和范围又超出了WTO/TBT协议所要求实现五个正当目标所必需方面,可能会组成没有必需技术壁垒。同时还存在着程序失当、主体错位等方面问题。比如,强制性标准是按标准
21、制修订程序进行,而技术法规制订则应遵照立法程序;强制性标准制订主体是标准化管理部门,而技术法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订。3标准制修订信息化程度低,不能适应社会各方需求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等各个工作步骤,基础上还是沿用文件形式。标准同意、公布、修改、出版、发行信息传输慢,不够通畅。标准落实实施情况和标准需要修改信息不能立即反馈。标准电子版本还未能全方面推行。4标准化人才短缺和标准经费长久不足现有标准化工作人员知识老化严重,观念亟待更新,外语水平普遍偏低,能够参与国际标准化活感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来自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数据显示,制订一项欧洲标准经费预算是10万欧元,约折合90万元人民币,
22、假如要考虑参与工作教授费用,则总成本大约100万欧元。中国国家标准补助经费是1亿元人民币,假如具体落实到每个标准项目,平均一项标准补助经费不足8000元人民币,连一个审查会费用全部不够。标准经费不足,工作举步艰苦。(三)关键原因中国现行技术标准体系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现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现有认识方面,也有体制方面;现有管理方面,也有技术方面。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家标准准化事业发展。究其根源,突出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1对标准作用认识不足计划经济时期,标准是政府组织和管理生产工具,标准关键是用于组织生产。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在市
23、场监管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缺乏必需认识,尤其是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科技创新、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中作用和关键性认识不足。企业对标准认识也存在误区:一是把国家标准当成紧箍咒,认为实施标准吃亏,没有认识到标准是优异技术和工业经验提炼和总结,也没有认识到实施标准能给提升企业竞争力带来益处;二是把国家标准当成万金油,认为达成了国家标准技术指标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认清国家标准要求只是最低要求,真正实物指标和企业标准指标才能代表企业关键竞争能力 以压力容器用钢板磷硫含量指标为例,国外标准要求普遍没有中国家标准准严格,但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技术标准 体系 建设 战略 模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