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课《〈论语〉十二章》学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第5.1课《〈论语〉十二章》学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1课《〈论语〉十二章》学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学案【整体感知】八倍()文质彬彬()迩之事父()譬如()子罕()未成一簧()【文本研读】 第一章研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J (学而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译文:概括主题: 第二章研读: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价)而:表假设,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其如土石何?)译文:概括主题:L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 ?根据孔子的观点,“仁”与“礼” “乐”是什么关系? 第三章研读: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
2、道、懂得真理译文:概括主题:2.如何理解孔子所追求的“道” ?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簧也好,持之以恒也罢, 关键都在于自己。第九章研读原文: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同“智” 者:的人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概括主题: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 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 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
3、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 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5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谈谈你的看法。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 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 才是大勇。第十章研读原文: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 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4、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颜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目:条目,细则 礼:名作动,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 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 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 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概括主题: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
5、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6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不仁,如乐何? 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 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7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仁”的内涵是什么?达成“仁”的方法是什么?内涵:“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已”对内
6、(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方法:达成“仁”的境界要拿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非札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勿视”“勿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勿言”“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则严格 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8 .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礼”出发,就能至“仁二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 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
7、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只有这样才 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第十一章研读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灵公)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宽恕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译文: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 了吧!自己不想要 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J概括主题: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 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
8、品德修养,强 调“修已二9 .怎样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在孔子看来,“ ”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怒”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 “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 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第十二章研读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J (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
9、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 字。概括主题: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 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10 .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的含义是什么?指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感情。观,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认识政治得失和风俗 盛衰。群,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
10、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群”的表现。怨,是说 诗歌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所谓的“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探究鉴赏】L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有什么现实意义。章句内涵现实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仁德、仁爱,是孔子思想 的核心。礼:是使各阶层有序 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乐: 音乐,可抒发感情,促进社会 和谐。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 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 不可分割。用今天的话来说,礼指法律、法规 等社会制度;乐,泛指音乐
11、等艺术。 有了仁爱的法律规章,才有公平、 正义;有了仁爱的艺术,才有感召 力,所以我们用“德艺双馨”来评 价真正的艺术家。克己复礼为仁。日克 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人乎哉?仁就是克己复礼,强调达到 “仁”在于自身的努力。增强 自我约束力,将礼的规范内化 为自觉的言行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取决于 每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但不能止 于自我约束,还要积极行动。克服 自身困难驰援灾区的最美逆行者, 就是为仁由己的典范。其“恕”乎!己所不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凡事多为对方考虑,不以自己为中欲,勿施于人。与“忠”。“恕”即推己及人,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也不要强 加
12、给别人。心,不自私自利,才能与人和谐共 处。生活中往往有人“己所不欲, 偏施于人”,如自己不想被打扰,却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2.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 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3.读了(论语)十二章,结合有关章句总结“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勤勉好学。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 慎,
13、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向有德行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即“就有道而正焉”。勇担大任。君子把天下实现仁爱的大任当作自己的责任,任务艰巨,即“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所以君子 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以追求真理为奋斗目标,为追求真理不惜付出生命,即“朝 闻道,夕死可矣”。重义轻利。“义”是道义,是公心;“利”是利益,是私欲。在孔子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见利 不忘义,做人做事始终把“义”放在首位。表里如一。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 有修养,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善于内省。君子不但善于向
14、榜样学习,“见贤思齐”,而且善于引以为戒;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存在 这样的缺点,即“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文本梳理】第1、4、6章君子与小人第2、7、9、10章论“仁”第3、8章一一论“道”的学习第5、H章一一修己与待人第12章一一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第四章研读:原文: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明白,通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译文:概括主题:第五章研读原文: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J (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译文:概括主题:3.“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十二章 5.1 论语 十二 语文 教学 课堂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