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日:“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 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日:“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 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 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日:“请必无归,而 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 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2、?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 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日: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 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H: “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 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 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 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
3、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 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4、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 .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B.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 义。C.尧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的君主,现在经常用来指圣人。D.礼,中国古代礼学的经典,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后来又被称作礼经仪礼。A.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来要朝见齐王的孟子不愿意完全听从召令而去朝见,推说自己不幸生了病,不能到
5、朝廷上去。B,孟子告诉景子,自己给齐王讲的都是明君之道,远比那些不给齐王讲仁义道理的人更敬重齐王。 C.孟子借曾子的话告诉景子,自己无财富无爵位,但有仁德道义,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礼的规定。 D.君王要想有所作为,就得首先尊重每一个臣子,然后再向他们学习,不要随便召唤、教导臣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2)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14 .景子从哪两个方面批评孟子不去朝见齐王?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6、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 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 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三年能丰衣足食,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君主走。如今,规定 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
7、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就要回到根本上来:(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 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 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 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 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四)课内阅读(本题共4小
8、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 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9、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1.对下列句子中标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俯足以畜妻子蓄:供养B.明君制民之产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乐岁:丰年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故民之从之也轻鸡、豚、狗、彘之畜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
10、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 “教”两个方面概述了 “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 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1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1分)(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1.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B项,制,规定。故选B。12.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
11、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助词,取独;代词,这些;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故选D。13.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 的基础上有养理解错误,应为在“养”的基础上有“教,故选B。14. (1)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 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2)把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对于游走的刀刃来说,是很宽绰并且有余地的。(3)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这句得分点有: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是形
12、容词作动 词。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不负戴于道路二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般的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说: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土人才能做到。便没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一旦他们没有固定的道德标准,便会放荡无耻,无恶不作。等到他们 因自己的行为获罪,便对他们施以刑罚,这是坑害人民。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因 为这个缘故,开明的君主安置民众的产业,必然使他们对上可以赡养父母,对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丰收 的年份终年丰衣足食,
13、灾荒的年份面与死亡。然后使他们向善,这样民众可以很轻松的跟从。现在呢,安 置民众的产业,使他们向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向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丰收的年份终年艰苦,灾荒之年 避免不了死亡。这种情况下,人民避死求生还来不及,哪有闲暇去顾及礼义廉耻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 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可以穿上帛衣。鸡猪狗之类的牲畜,不 要错过它们生长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有肉吃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庄稼播种生长的季 节,八口之家可以避免饥饿。重视学校教育,教给人民忠孝礼法,头发斑白的老者便不用再奔波劳苦。老 年人穿帛衣,有肉吃,一般百姓不用受冻挨饿,能做到这些还
14、不能称霸的,是没有的!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 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J材料二:巫马子谓子墨子日:”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 子日: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日:”我是彼奉 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15、。”子墨子日:”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J子墨子日:“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 安社稷乎?日: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 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子A兼爱天下B未云C利也D我E不爱F天下G未云H贼也11 .下列标红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16、分)()A.辟,指不正,与促织“唇吻翕辟”中的“辟”词义不同。B.申,指申诫、告诫,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申”词义不相同。C.非,指非议,否定,与“无可厚非” “惹是生非”中的“非”词义相同。D.和氏之璧,相传由楚国人汴和所采璞玉雕琢而成,“完璧归赵”的故事与之有关。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在关于“恒产”与“恒心”的论述中,对“土”与“民”进行了比较,认为“民”无“恒产” 就难有“恒心。这为下文进行推理做好了铺垫。B.孟子主张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 先“足民”后“礼乐”的主张有相似之处。C,巫马
17、子和墨子在争辩该不该“爱天下”时,分别着眼于行动的实效和意图,他们两人思考问题角度 不同,而墨子则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劝说巫马子。D.孟子主张应该“制民之产。墨子则认为要“利民。两人在关注百姓疾苦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也 都提出了具体详实的施政措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4分)(2)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4分)14,三段论推理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如: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是人,所以你的潜能是无限的。又如:牛肉干是动物制品,小刚不吃任何动物 制品,所以
18、小刚不吃牛肉干。请从材料二第二段找出一个三段论推理,并用现代汉语表述。(3分)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 而求鱼也J王日:“若是其甚与? ”日:“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日:“可得闻与? ”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日:“楚人胜。”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O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
19、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 孰能御之? ”王日:“吾情,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J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塞父堤俯丕足以意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丕兔王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丕n奚曦澈LX哉王欲行之,则盍反 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20、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 奚/暇治礼义哉/B.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C.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21、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奚暇治礼义哉/11 .下列对文中标红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本来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然后从而刑之开心处罚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欺骗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提出 了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子著有孟子。B,从节选文段中可以看出,孟子循循善诱,从“王之所大欲”
22、入手,指出齐宣王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 目的,反而会招致祸端,引起了齐宣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达到了自己的谈话目的。C.孟子在谈话中善于运用论证方法:比如举了邹与楚作战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小不敌大、寡 不敌众的事实,引导齐宣王思考使用武力、以一敌八的霸道之路行不通;比如运用类比论证,指出齐宣王 施行霸道的做法如同缘木求鱼,无法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D.文段最后,齐宣王主动要求夫子“明以教我。孟子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张,由此可见, 孟子在这次谈话中达到了预期目标。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4分)(2
2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14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3分)(四)课内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 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高考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孟子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