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树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 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 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 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 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 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 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
2、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 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 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 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 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 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 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
3、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 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 “论述或 “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C. “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D. “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 低一等的是“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 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 空话,没有事实。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
4、物,并 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C. “涸辙之船”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 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 生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 快吾志焉!(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4 .庄子不愿出仕为官的原因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
5、芳草遍, 经难人空老, 东西兄弟远, 独立还垂泪,楚客莫思归。 逢春雁自飞O 存没友朋稀。 天南一布衣。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 “遍”字,既描 摹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诗人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 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 “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伶)讲到,“天下之无 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二孔子道德追寻的
6、是天的使命。对于 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 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 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 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 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二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 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 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
7、复 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 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 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 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 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 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 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二对哲学活动与孝的 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 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
8、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 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 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 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 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 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 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 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
9、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 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 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 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 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 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 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0、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 述文化遗产同时,也“作” 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 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8.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 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 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 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 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2.根
1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 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 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 “三年之丧”的礼制。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 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 “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
12、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 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 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 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徐州 市树 高级中学 一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