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高一上下册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高一上下册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授课时间:2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作用,分析本文作者选取的评论角度。2 .学习基于新闻事实选取恰当的评论角度,初步学习新闻评论文段的写作。3 .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体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 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 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
2、能力。”本单元 作为该任务群的第一个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主要围绕新闻传媒类内容(通讯、 新闻评论)展开设计。本单元的三组六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 劳动创造文明”这一道理,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第5课是新闻评论,文章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 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这一评论角度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反映了社会主流的声音。【学生分析】:本节课面向广州市所有学生,且是线上授课,课上没有师生交流互动,没有 适时的学习
3、反馈,只能做好预设,尽可能预想到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困难,做出详细清晰的 解答。【设计意图】:本节课着眼于新闻评论的角度进行设计,理解本文评论角度的选择,理解这 一评论角度的倾向性和引导作用,培养独立阅读理解新闻文本的能力,并由此打通本单元新 闻作品的联系。学会从新闻事实中选取恰当角度进行评论,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完 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任务目标。【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这是一个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这是一个快节奏、有些心浮气躁的社 会,这又是一个追求精细品质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怎样的精神引领?我们又该怎样引 领?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这篇新闻评论,看看能否回答我们的疑问。
4、二、知识回顾梳理1、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鲜明针对性 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2、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特点:新闻性、倾向性、公众性作用: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深化作用3、新闻评论选择评论角度所依据的原则新闻评论选择评论的角度一般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倾向性,依托新闻事实作出价 值判断,这种倾向性往往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二是引导作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新 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以表彰先进,针硬时弊,明辨是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 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三是深化作用,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评论选择的角度要尽可能 从思想
5、、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政治意义。三、阅读与写作活动(一)聚焦阅读,分析文本活动要求:再次阅读新闻评论作品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依据上述新闻评论的定义、 特点、作用,分析本文作者选取的评论角度。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鲜明针对性和指 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本篇评论针对的不是某个具体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针对的是整体社会现状:自动化程度越 来越高,人们追求精细品质,与之相关的新闻背景是党和政府对发扬工匠精神的倡导。基于 这样的新闻事实,作者选择的评论角度是时代品质需要工匠精神,全文论述了工匠精神对社 会进步,国家发展
6、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人们思考工匠精神对雕琢时代 品质的意义,指导人们践行工匠精神。(-)聚焦标准,撰写推荐语活动要求:依据上述分析,为新闻评论作品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写推荐语(只用评析其 评论角度)。1、分析课文作品标题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参评项目评论语种中文作者住 创人员)XX编辑刊播单位人民日报首发日期2016年4月30日初 推本文评论的角度是时代品质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一个关乎企业活力、社会风气、乃 评 方至国家命运的重要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篇文章发挥了弓I导作用,引导 人们思考: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评理有坚守的必要
7、?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评论认为:坚守工匠精神,可以“擦、五 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 口由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这体现了评论的深化作用。评论的末尾“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 ,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 功铺就通天大道体现了评论的指导性。2、巩固练习“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一等奖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 推荐表作品标题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参评项目评论语种中文作者住创人员)XXX编辑XXX刊播单位新华日报首发日期2
8、017 年 02 月 24 日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首先,本文选取的评论角度是批判“数字政绩”,这个评论角度很好,文章从时下的 热点家庭医生的“签约率跃进”论起,再论及社会普遍问题,如就业率、房价指 数等,具有特别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批判各种“数字突破”,以及背后失真失准的“ 政绩”和“考核”,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和引导作用。 文章契合中央防止“数字脱贫”、杜绝“层层加码”的精神,有全局意识,有政治意识 ,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立场、人民立场、公正立场上发声,具有深化作用。(三)精研细读,模仿写作活动要求:前面我们分析了文本的评论角度,也了解了其对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在此
9、基础上, 重读本单元的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出鲜明的观点,模仿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四段的论证内容、分析方法、句间逻辑、论证语言等,写一 小段评论文段。分解任务1:分析研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四段的论证内容、分析方法、句间逻 辑、论证语言等。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 有格物致知
10、、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 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本段重点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运用假设分析方法,句间逻辑严谨,关联词运 用准确灵活,句式灵活,运用排比,气势磅礴,增强论证力量!分解任务2: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基于其呈现的事实,思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评论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核心新闻事实是: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培育出杂交水稻,选育超 级杂交稻,引导新的“
11、绿色革命”。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创造性劳动”的角度进行评论。分解任务3:模仿写作创造性劳动的内涵是丰富的。它绝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纯脑力劳动,而是体力劳 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发展,是在劳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是劳动 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就像杂交水稻这样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与 袁隆平的辛勤劳动密切相关,倘若没有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地寻找,怎会有天然雄性 不育株的发现。当然创造性劳动最核心的还是革命性的创新,这样的创新需要敢于挑战权威, 需要勇于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途径,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成果,要敢于冒险,勇于担当。 只有这样,方能突破常规
12、,创造历史。四、课堂小结回应课堂开头的疑问,我们所处时代是美好的时代,也是亟待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社会 有些浮躁,也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需要我们传承工匠精神,发展创造性劳动,提高劳 动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不是部分人的事,而是全社会所有人的事,我们需要这样的 舆论导向,需要这样的声音引领,所有人行动起来,共同创造美好灿烂的明天。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答疑(授课时间:5分钟)问: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的角度有什么关系?评论角度和观点是什么关系?答:打个比方,新闻事实是圆心,以圆心为端点可向各个方向发散评论角度。比如,袁隆 平培育杂交稻这一新闻事实,可以评论杂交稻,可以评论袁隆平这个人,也可以评
13、论发现研 究过程所体现的价值、精神等。但角度只是方向,评论方向确定了,再提出具体的观点。问:当今社会通讯发达,新闻评论作品为了起到更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应该如何选取评论的 角度?答:新闻评论选择评论的角度一般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倾向性,依托新闻事实作出价 值判断,这种倾向性往往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二是引导作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新 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以表彰先进,针硬时弊,明辨是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 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三是深化作用,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评论选择的角度要尽可能 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政治意义。问:本单元的人文
14、主题是“劳动光荣”,习近平总书记也大力提倡劳动,“我们要在全社会大 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在劳动,该如何理解劳动精神?又如何更好践行呢?答: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 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关于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 创造性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问: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如何体现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答:“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
15、一把锂” “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是匠人辛勤劳动的 体现。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需要发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 哲学”和“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的工匠精神。问:创造性劳动有什么价值?创造性劳动只限于科学技术领域吗?答:创造性劳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的效率。创造性劳动绝不限于科学技术领域,所有劳动中都要进行创造性劳动,提高劳动的效率 和质量。比如做菜,要有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不断开发新的菜式,做出更美味 的食物。在工序和方法上也要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提高效率和质量。问:除了创造性劳动,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还 可以从那些
16、角度评论?答:还可以从“共筑中国梦中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评论。袁隆平这样的知识分 子作为杰出劳动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他们的 创造性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如果联系袁隆平先生其他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还可以从抱负与使命,责任与担当等角度进 行评论。附录: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作者:翟慎良新华日报2017年02月24日)“近半居民已有家庭医生” “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70%”最近,不少省市 有关家庭医生的好消息让人备感振奋。然而,有人也发出质疑之声:为何家庭医生签约率如 此之高,自己却没享受到
17、家庭医生服务?南京一家媒体23日的报道解开了这个谜团:一个 医生往往要完成几千个居民的签约,目前所谓签约率只是一个数字概念,实质内容非常有限。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件惠民实事。去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 等6部门就此联合制定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全国各地闻令而行,努力推进, 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不少成效,很多地方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听 听公众的切身感受,看看媒体的深入调查,我们也要警醒一一有些“突破”恐怕只是“数字 突破 O如果数字失准、失真,一些关于民生实事的“数字突破”即使看起来再美,也难以 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近
18、年来,从就业率到人均年收入,从房价指数到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不少地方政府公布的民生数字,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有着较大落差。因此,有人开 玩笑自己“被就业”,也有人感慨自己“收入拉了大家后腿”。诚然,数据统计的天然缺陷, 比如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的问题,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抽象数字难以反映具体诉求的问题, 使“数字突破”难免有“误差”。但公众对民生实事上的“数字突破”缺少认同,绝不是 “误差”造成的。对客观因素导致的“误差”,公众可以接受。公众反感和忧虑的,是人为 制造的“数字突破”,以及对“数字突破”的自娱自乐。失真失准、缺少认同的“数字突破”,是“造”出来的,也是“逼”出来的。造,因为 数字就是成绩
19、,就是亮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注了水的数字更加光鲜,更加引人 关注。逼,因为数字就是指标,就是考核。一些部门习惯于“年初简单压指标、年末向下要 数字”,在乎的是数字的“大与小”,而不是“真与假”。关乎民生实事的每个数字,都应是沉甸甸的。须知,数字是干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 也不是规划出来的。数字会说话。它说出的,不仅是工作成绩,也是工作作风。看“数字突 破”,我们既关注它的“量”,也关注它的“质”;既听提供者的“一家之言”,也听参与 者的“众家之言”。以现实为基、因实干而成的“数字突破”,尊重规律、经得起检验的“数 字突破”,才是更真实可信、真切可感的成绩,才是更有含金量、更造福群众的成绩。尤其 是民生领域的一些新探索、新改革,要循序渐进做“加法”,切不可患上“数字焦躁症”, 追求所谓“乘数效应”“几何级增长”。做好民生实事,切莫追求掺水的所谓“数字突破”。对此,省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在 部署脱贫攻坚任务时,省委书记XX就强调,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数字脱贫。不能搞“ 垒大户”“堆盆景”,更不能在数字上“注水”,贫困户“假脱贫”“被脱贫”。一种是超越实际。要 从实际出发,不要层层加码,不要搞到力所不及、力不从心。唯有坚持这样的“数字观”“政 绩观”,“突破”才能不只停留在统计报表上,各项民生实事才能真正落在地上,办在群众的 心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