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课7课限时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6课7课限时练教师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周限时练(总分6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思孟特别注 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学 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改变, 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
2、足而望之所 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 之思可以了解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 学篇)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 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 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思孟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如果从成圣的 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
3、类似的,都在肯定普通 的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的善性 或者良心,其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对荀子来说,其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而 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家内部 的学思两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返回到生 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人性是恶的,没有所 谓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学来了解作为 生命之衡的道,进而由此道来规范自己的自
4、然生命。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学 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强调内在的发掘。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对两者的侧重关涉到对生 命的基本理解: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看法。徐复观说:“孟子认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养心、尽心, 便会感到万物皆备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但荀子认为性恶,只能靠人为的努 力向外面去求。由小人进而为土君子,由土君子进而为圣人,当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别注重 学,而学之历程则称之为积;积是由少而多的逐渐积累。”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 所以偏重内向的思。荀子不同,性恶的主张决定了其认为生命
5、必须通过外向的努力才能获得改变。(择编自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8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普通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C.思以致圣把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 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以学来规范生命。D.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在多个论述层次中对两派观点都是并列
6、对举,没有明显偏倚。C.文章以劝学中“登高而招”为例,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D.文章末段引用徐复观的话,不仅有效总结了上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意识到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能看到学习的重要性。B.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荀子和思孟对生命的基本理解。D.C.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前者表现的是生命的悲观,后者表现的是生命的乐观。只有多学多积累,小人才可能进而成为士君子,再由士君子进而成为圣人。【答案】1. C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能力。这类题目
7、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 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 案。A项,“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原文为“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 应为“学派内部对立”。B项,“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错误。原文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不 是“不完全相同”,而是“截然不同”。D项,“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错误,原文说“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 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再联系全文来看,正确的说法应为荀子之 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取决于荀子和思孟
8、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故选C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分析论证方法,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 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答案。C项,“文章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错误,由原文“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 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可知,高下之分是荀子的自身判断, 不是文章的观点。故选C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 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
9、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颠倒因果,原文说的是“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 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故选A项。【点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题目,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 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 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 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 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
10、然后再进行判断。(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 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 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11、,关令尹喜曰:“子将隐 矣,强为我著书J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僚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 而霸王者出焉。“或曰脩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 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细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 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失曾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解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解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 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
13、皇家图书的史官。B.女曾,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C.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D.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 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 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C.老子写了 5 000多字道德经,
14、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 道他的下落。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 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8、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显示出老子“老子,隐君子也”。(4分)参考答案:4、A 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 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 知其能飞” “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
15、主语后停顿。排除B、C 项。“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簿”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 “游者”“飞 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5、D D项,错在“位高于太师”。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6、A A项,错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 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7、译文: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
16、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 王的人出现。8、(1)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2)见周之衰,乃遂去。(3)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 去,莫知其所终。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 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 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 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
17、都是没有好 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 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 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 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 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
18、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馆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 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僧就是老子, 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 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 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
19、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 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 百姓自然会归于“正二(三)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本题共5小题,15分)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其坚不能自举也A.故亏父而自利*B.与越人水战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D.慎终如始答案C与例句一样都是形作名 坚:坚硬的程度/大:大的东西A.亏:使动 B.水:名作状 D.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10、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 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仁以为己任 C.人而不仁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
20、能治之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答案B介词,把解析:A.结构助词,的/取独C.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却D.于是/句末语气词11、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自胜者强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A项宾前,其余三项均为定后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一一譬如用土堆山,还没堆成一筐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 来。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一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知道事 物的先后次序,就是懂得大学的宗旨了。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一从天
21、子到平民百姓,一概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D.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一一是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人,是自己想做贼啊。答案C 解析:A项“未成一簧”一一还差一筐土; B项“则近道矣”一一就是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D 项“是”一一这/ (有了)这,“自贼者也”一一是伤害自己的人。1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一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起了它的作用。B.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一一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解决,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持 守。C,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一一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着去做, 就不会丧失。D.能
22、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潞觥,则所用之异也。一一能使手不皱裂,药方是同样的。有 时候用它来获得封赏,有时候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答案A 解析:B项“易持”和“易谋”的解释反了; C项“无执”一一不执意把持;D项“或”一一 有的人。(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16小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道两体系确立的精神,均视“物”为精神升华之道的 o在道家体系 中,老子庄子都是否定“物”的;而在儒家体系中,对于“物”,采取了一种警惕戒惧的态度,其代 表性说法就是“玩物丧志”的命题。把“恋物”与“失德”联系起来,“物害”之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
23、的观念。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却挑战这种“物害”观念。文震亨写成长物志。“长物”之说,源自老子,“长物”即谓多余之 物。唐代颜真卿、白居易曾多次使用“长物” 一词,佛经翻译也用“长物”指简朴生活需要之外之物。 文震亨为“长物”作“志”,一则以“长物”为生活“余物”,一则又以之为文人士大夫悦情逸性的之物。明人沈春泽曾为长物志作序,( 在其“多余”的归属为玩赏者提供了)o “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长物”的意义正和表现“真韵、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真才与真情”的空间。)(3 分)A.妨碍一以贯之必须寄予B.障碍
24、始终如一必需寄托C.妨碍始终如一必须寄予D.障碍一以贯之必需寄托)(3 分)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B.C.D.不仅指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而且也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 不仅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而且也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 既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又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 既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又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B.C.D.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更影响到对艺术的方法。 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艺术的态
25、度,也影响到对实体物质的态度。 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此观念只有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才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答案】14.D15. B 16. C【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 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个空,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阻挡,使不能顺利通过。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阻碍。材料中说的是儒、道两体系确立的精神都认为“物是精神升华之道上阻挡前进的东西,应选“障 碍”。第二个空,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
26、于始终。始终如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 不间断。材料中说“物害”之说贯穿于古代中国,应选“一以贯之”。第三个空,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 加强命令语气。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材料中说把“长物”看作是文人士大夫悦情逸 性必不可少的东西,应选用“必需”。第四个空,寄予:给予关怀、同情等。寄托:委托别人照料;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托身,安身。材料中说玩赏者寄理想、情感寄于“长物”上,故应选用“寄托”。故选D项。15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 题目解答
27、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 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结合后文来看,后文“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说的是长物志的要旨,而“长物的意义 正在其多余的归属为玩赏者提供了寄托和表现真韵、真才与真情的空间”则说的是“晚明尚 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故所选句子应先说“要旨”再说“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排除A、D两 项。再比较B、C两项,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既又,是并列关系,材料中强调的是“晚明尚 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故应选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排除C项。故选B项。【16题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
28、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 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所给句子成分残缺,“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缺少宾语中心词,应改为“左右了古代 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A项,不合逻辑,从后文来看,文中并没提到“对艺术的方法”,故应将“更影响到对艺术的方法” 应改为“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B项,不合逻辑,应先说“对实体物质的态度”再说“对艺术的态度”,由具体到抽象。故应将句子 改为“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C项,修改正确。D项,不合逻辑。“只有才”表条件关系,由原文可知,“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
29、物质的态 度”并不是“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的条件,应将“只有才”改为“不仅也”。故选C项。【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词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词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 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词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 错,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词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 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 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 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五)情境默写(10分)17、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18、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1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20、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 的结果。21、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烟”情形的两句答案:17、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8、岂日无衣?与子同袍.19、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2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2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