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16(附参考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16(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16(附参考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30分)苏秦说赵王日:“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 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 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两 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 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 也。夫秦下车只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银,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
2、,则 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 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俵畔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 于阻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 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 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 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
3、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振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 以划1东矣如是则他业成矣!”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 千纯,以约诸侯。(节选自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推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 伯业成矣B.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推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 伯业成矣C.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推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 则伯业成矣D.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
4、之/六国从亲以携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 则伯业成矣2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伯,即五霸,指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文中的赵王不属于五霸。B.山东,指峭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不同。C.朋党,又称集团、派别,多是指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结合起来的集团。D.百乘,即一百辆兵车。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百乘之家”称拥有百辆兵车的士大夫之家。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对赵王说,只要赵王真的听从他的忠言,就能得到别国土地,并使父兄外戚等得以封 侯。B
5、.苏秦告诉赵王,如果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国必然削弱楚国,楚国被削弱,赵国就孤立无援 了。C.苏秦认为,如果秦国东向的想法一旦施行,就必然会举兵攻打赵国,占领邯郸,赵国就会 灭亡。D.苏秦认为,如果赵王使六国缔结盟约,全力抵抗秦国,秦国就不敢危害六国,赵王霸业就 可完成。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5 .苏秦是如何打动赵王同意合纵的?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30分)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
6、书 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縻于官者儿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 钱仓縻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土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儿具存,使各书以对,而 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縻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土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 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 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果。又为
7、之出 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象粟之所,凡十有八,使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 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 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法,縻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 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病,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 恩,人人尽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 者。其施虽
8、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泠之行,治世不能使 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 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 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越州赵公救灾记)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岁縻穷人/当给粟二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
9、土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佐其费/B.故事岁縻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土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佐其费/C.故事/岁縻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土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佐其费/D.故事/岁縻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土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佐其费/7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越州,越州知州。知州是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知州权柄, 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8 . “前民之未饥”中“前”作状语,意为在之前,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中的 “前”
10、用法相同。C朔,古代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之后的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如“戊申晦,五鼓”。D. ”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中“为”意为修筑、修建,与老子四章中“凿户牖以为 室”的“为”含义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越大旱,赵公来到越州,在饥荒还未到来之前,就亲自带领属官到各个县调查了七件事 情,并谨慎地准备应对。B.文章通过一连串的数量词,如“二万一千九百余人”“四万八千余石” “一升”“四千一 百丈”等,充分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成绩。C.文章详写了赵公救灾,结尾简要地概括了赵公的其他方面的品德和修养,给读者留下思考 的余地,具有无穷
11、的余味。D.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并盛赞赵 扑的吏才与吏德。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1)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10.本篇救灾记重在记事,而非写人,但由于笔端含情,人也因事可见。请根据文本第一、二 两段简要概括赵公的形象。(3分)附:参考答案、【挖空训练】苏秦说(游说)赵王曰:“请屏(屏退)左右,白(禀告)言所以异(不同)。大王诚(果真,如果)能 听臣,燕必致(送达,献纳)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之) 致封地汤沐之邑(
12、指天子赐给诸侯的王畿以内的一块土地,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地,也可以指国君、皇后、 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表达)实(诚意),五伯(即五霸,指春秋时 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之所以覆军禽(通“擒”,捕捉,捉住)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 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不费力气)而两有(拥有)之,是(这)臣之所以为大王愿(希望)也。大王 与(结交)秦,则秦必弱(削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呈献,献)宜 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断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仔细,周详)计也。夫 秦下轨道则南阳动,劫(威逼,
13、胁迫)韩包周则赵自销银(削弱,衰微),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 于山东(状语后置),则必举(发动)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越过)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状 语后置)。此臣之所以(的原因)为大王患也。臣闻,明王绝疑去(远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为私利相互勾结)之门,故尊(使尊贵)主广 (使扩大)地强(使强盛)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状语后置)。故窃为大王计(谋划),莫如一 (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合纵相亲),以使(排斥,抵御)畔(通“叛”违背,背叛) 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一起)会于会水之上(状语后置),通质(互派人质,交换人质)刑(杀,割)割 马以盟之。约
14、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援助)之,韩绝食道,赵涉(渡过)河、漳,燕守常山以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断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 皋,魏塞(堵住)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 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驻扎)宜阳,楚军武关,魏军(驻扎)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 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背弃盟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挨(抵抗,排斥)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状语 后置)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 ”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tun, 量,匹),以
15、约(约定)(于)诸侯。(省略句,状语后置)【参考答案】1 .解析“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句中,“先背约者”是动词“有”的宾语,动词“伐”的逻辑主语 是“五国”,应在“五国”前断开,排除A、C两项。“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句中“于函谷关” 是“出兵”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答案B2 .解析”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不同”错误,二者均指“峰山以东”。答案B3 .解析C项,“占领邯单B,赵国就会灭亡”错误,原文“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 瑜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意谓秦国发动军队进攻赵国一定会在邯郸城下交战,并非“占领邯 郸”,也未提及“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2024 高考 复习 文言文 重点 字词 解析 练习 1016 参考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