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九上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上第三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 题 岳阳楼记 第1课时课型 文言梳理课 1课时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 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 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2.有感 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设计二、检查前置作业三、感知课文四、小结五、作业 设
2、计六、板书设计一、名楼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 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 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 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激黄鹤楼“晴 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I”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 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 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 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初步感知,自读 疏通文意。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 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
3、风 /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 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 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三、阅读思考: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 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 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
4、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 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 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 相当出色的。教学反思:1悦读写善思辩乐表达年 月 日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四、小结 熟读成诵能流利地疏通文意一、前置作业展示:简介作者与背 景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 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 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
5、诗。1046年,范仲淹的 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 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 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生字词检测概述文意初读感悟二、学生读 课文,配乐三、(学生讨论)四、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教学反思11 岳阳楼记课 题岳阳楼记 第2课时课型主题阅读课1课时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
6、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 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 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教 学重点1.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2.感情地 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的写法。2.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三、小结四、作 业设计五、板书设计一、检查1重点词语释义2朗读课文二研习新 课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讨 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
7、警句(关 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 么说明了什么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 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 什么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 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 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 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 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
8、悲。三.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 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 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 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提问:“古仁 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 天下之乐而乐二语文作业本一、展示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学生研 讨、交流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 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
9、”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二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 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问。第二层(3 -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自然段):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三、小组合作 展示或代表发言讨论并归纳1: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 “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 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 客”不同。讨论并归纳2: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 “吞”则 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 “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
10、活灵活 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 “接”来替换,只 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纳 3: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悲”,“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喜二这样写是为了 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 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教学反思11 岳阳楼记课 题岳阳楼记 第3课时课型以读促写1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 结合的句法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
11、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 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教 学重点1、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2、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 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 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三、小结四、布 置作业五、板书设计 听写、默写一、深入研习1、提问:“微斯人” 的“斯人”指什么人2.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这句话 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二、思考与讨论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 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
12、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 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 说说作者为表现“悲” “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 征的景物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 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2.第3、4自然段除了 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 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3.本 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 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 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
13、在 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 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小结:本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 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最后将这种情 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 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我眼中的范仲 淹我的忧乐观一、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学生研讨、 交流三、小组合作展示或代表发言参考1:指“古仁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上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 单元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