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文).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文)北极星电力网2016-09-19 10:31:45阅读(2625)评论(1)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北极星输配电网讯:北极星输配电获悉,近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知。现将全文整理如下: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中高速增
2、长、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我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依托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2200亿元,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建设无人机系统、视觉信息处理、陶瓷基复合材料等1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卫星导航、超导材料、特(超)
3、高压输变电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跃居西部第一。成果转化快速推进,高功率激光器、飞机飞行模拟器、组织工程皮肤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速推广应用。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以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项目落地为契机,相继引入强生、GE(美国通用电气)、赛峰、罗尔斯罗伊斯、霍尼韦尔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陕西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热土。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全省已形成关中、陕南、陕北梯度合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发展局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陕西实现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发展环境
4、国际深度合作与激烈竞争同时并存。科技创新引发经济社会不断融合、发展、变革,工业4.0快速崛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正在重构全球经济,高度细化分工的全球经济体系正在快速形成,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快速推进,陕西站到了开放的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迎来国际战略合作新机遇。同时,世界各国也在激烈争夺经济发展主导权,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专利、标准等手段,试图继续主宰全球高端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挑战日益严峻。 国家政策环境与战略布局深刻调整。在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原有增长动力减弱、增长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积极
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等重大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指导政策,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新契机。 省内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亟待平衡。我省已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但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面临发展瓶颈,关中、陕南、陕北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需求迫切。我省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技术、产业和环境等优势,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已全面起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全省经
6、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全面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协同优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十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抢占发展制高点,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7、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统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更加注重需求引领。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带动新消费、新业态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更加注重产业集聚。以科技创新为源头、重大项目为支撑、骨干企业为依托、特色园区和基地为载体,打造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推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更
8、加注重开放合作。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包容的方式,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促进优势领域技术和标准推广应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产能合作,加快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全球配置,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居全国前列,建成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1、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4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带动关联产业规模超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高质量就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拉动新消费热点的重要源头。 2、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在若干重点
9、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和发展主导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向航空、航天、软件、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园区聚集,打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链较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3、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成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产业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 第三章 重点任务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市场需求,
10、发挥全省科技、资源、产业优势,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突出成果转化与应用,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引领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中高端发展。 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航天基地和西咸新区等为承载,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光电子等半导体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显示、通讯设备、智能终端等,延伸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业,打造国内乃至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
11、。 1、半导体产业持续发挥三星项目放大效应,面向物联网、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重点推进高端存储器、SoC(系统级芯片)、GPU(图形处理器)、北斗导航/GPS(全球定位系统)、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全面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强化装备、材料等配套支撑,延伸完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大力发展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智能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微波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等,推动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速光通信、光学成像等光电子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国际领先水平的光电子集成电路产业。 专栏1:半
12、导体产业发展重点2、新型显示产业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加快建设8.6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抢占4K/8K超高清大屏幕电视、大尺寸IGZO(铟镓锌氧化物)面板等产业高地。加快推进AM-OLED/PLED、PM-OLED/PLED技术产业化,力争在OLED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围绕TFT-LCD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大尺寸电视及超高分辨率显示器等高端显示产品,不断拓展在消费电子、医疗教育、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壮大显示终端应用产品产业。积极发展液晶、玻璃基板、背光模组、彩色滤光镜片、偏光片、驱动IC玻璃、各类薄膜等产品,强化显示面板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
13、延伸完善显示生产设备、材料、元器件、面板制造、模块组装、相关器件制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专栏2:新型显示发展重点3、通信产业抓住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IPv6(下一代互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可信网络、网络安全等发展机遇,推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通讯零部件等加快发展。突破移动通信、光通信、物联网、通信基带与射频芯片、移动互联接入系统与终端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平板、数据卡、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通信模块、无线基站等产品,推动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充分发挥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引导天线、电池、模具、注塑结构件、显示
14、屏、印制电路板、元器件等上下游企业实现就近配套,加快形成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专栏3:通信产业发展重点4、高端软件产业针对信息技术新兴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等。面向石油化工、电力应用、企业管理、交通物流等行业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移动电子支付、网络信息安全、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行业应用软件,不断拓展咨询、设计、研发、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面向移动通讯、物联网发展,研发以应用为中心的多功能、高可靠、低成本、小体积、低功耗嵌入式软件系统。发展本地化SaaS(软件即服务)运营平台与应用建设,完善和提升软件测试与分析、
15、MPW&IP(多项目晶圆和知识产权核)复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软件服务平台,推动软件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专栏4:高端软件重点发展领域5、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以大数据应用价值实现为主体,加快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大数据获取、存储、挖掘与分析、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推动大数据理论、技术和产业协同创新,组织实施行业大数据示范应用、产业环境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等行动计划,实现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跨越式发展。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重点开展政府服务、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普惠金融、便捷交通、益民服务、
16、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领域示范应用,推动互联网与陕西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培育新兴业态。 专栏5:信息技术服务发展重点6、数字创意产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教育和动漫游戏等数字产品,在音乐、美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强化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供给。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重点发展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建筑设计、产品外形外观及包装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以及服装服饰、家居用品等时尚消费设计,提升数字创意设计服务水平。以物联网、数据分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投影等信息技
17、术为基础,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商贸、旅游、教育、医疗、展示展览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扩大数字创意应用范围。 二、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发展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宝鸡高新区、渭南高新区和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为承载,统筹研发、制造、应用各环节,积极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工程化应用,做大做强增材制造、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产业,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强省。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 1、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面向高端装备、生物医疗、文化创意等领域重大需求,发挥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等高校院所研发优势,加快增材制造材
18、料、数字化设计、快速成型、关键部件等技术开发,积极推进面成形、大尺寸三维打印、桌面式光固化、金属电弧喷涂快速模具制造、激光选区熔化等产业化进程。构建云环境下增材制造生产组织、资源配置、交货支付体系,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快速壮大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专栏6: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重点2、航空产业围绕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专项,重点推进大中型运输机、新型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等产品研制和产业化,进一步延伸完善航空全产业链,建设全球最大涡桨支线飞机研制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运20、新舟700研制,新舟60/600系列化发展,运8/
19、运9系列飞机改进改型,无人机研制和产业化。扩展C919/C929、ARJ21、AG600等重大机型配套业务。紧抓航空运输市场快速发展机遇,加快发展飞机试飞试验、维修改装、公务机运营、航空租赁、保税物流、航材供应、技术服务以及专业培训等航空服务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服务产业引领区。加快推进通航机场、固定运营基地建设,完善通航飞行网络,重点发展飞行培训、飞机托管、航空会展、航空旅游以及紧急救援、飞播造林、农业植保等通航业务。 专栏7:航空产业发展重点3、航天产业围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航天器在轨维护、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
20、全面提升航天产品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大力推动火箭发动机系列化发展,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运载火箭,探索未来单级入轨飞行器及新型混合循环动力系统。研制高功率多波束频率复用天线、光学遥感系统等卫星先进有效载荷,提升宽带通信、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技术性能。开展以行业应用为主的商业遥感卫星和数据通信卫星示范运营。在卫星通信广播、卫星综合终端及位置服务、天基信息网、自主遥感信息、卫星载荷与测控、北斗卫星空间基准授时、航天特色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应用示范、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建设,推动微小卫星领域协同创新,打造国内领先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推进航天特种技术向民用领域延伸,重点发展航天新材料
21、、集成电路封装制造、石化装备、环保设备、印刷机械等。 专栏8:航天产业发展重点4、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机器人、数控机床、输配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发展。面向喷漆、焊接、装配、搬运、特种作业等工业应用场景,消防、搜救、医疗健康、家政服务、教育娱乐等社会服务应用场景,重点发展机器人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整机制造及系统工艺应用解决方案。突破智能数控系统及在线远程诊断等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积极发展高精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加快智能高效电能转换、电能管理、微网控制、分布式能源集成等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研
22、发,不断推进特高压输配电设备集成化,高、中、低压输配电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和低能耗发展。提高轨道交通装备整车设计制造与试验验证能力,突破车体轻量化、安全保障、储能与节能、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350公里/小时高铁接触网、牵引变流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高速列车车体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高铁用运载、巡检、测量等整车产品,实现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的转变。推广应用精密成形、智能数控等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技术,发展智能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精密工模具及智能化成形设备等。 专栏9: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重点(涉及输配电设备,包括特高压开关控制设备,超高压变压器,智能变电站,智能微电网,储能等) 4、能
23、源装备产业围绕煤油气田开发、能源化工、能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高端化发展。面向煤油气综合开采利用,突破大功率采煤机、掘进机等关键技术,以及多驱动形式陆地钻机、极地钻机、大深度海洋成套钻机、高功率钻井泵、新型海上钻井平台等关键技术,推进煤油气田采掘设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重点发展煤制烯烃(DMTO)、煤制芳烃(FMTA)、煤间接制油、煤油混炼、煤炭分质利用、天然气转化制芳烃/氢气以及烯烃、芳烃下游二次、三次衍生物生产等能源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积极开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燃煤污染物控制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装备研制,
24、提升能源化工综合利用水平。 专栏10: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重点三、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以西安经开区、西安高新区、宝鸡高新区、榆林神府地区等为承载,完善新材料研发、分析与检测、创业孵化、投融资、综合培训、交易中心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 1、高性能结构材料聚焦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电、汽车、生物医用等应用领域,加快建设陕西省材料分析检测与评估中心、钛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等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高性能钛及钛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等。集中攻克大规格、高强度、高精度钛及钛合金熔炼、成形等
25、关键技术,提升高性能钛合金棒丝材、锻坯、板材、管材质量,拓展钛部件、钛终端应用产品、钛材专用设备等产品市场。加快推进镁锂、镁铝锌、镁锌锆、镁稀土锆等为主的高性能镁基合金材料和高纯度镁锭材料,以及棒材、锻件、铸造母合金及粉末为主的高温合金材料规模化发展。 专栏11:高性能结构材料发展重点2、先进复合材料面向航空、航天、风电、轨道交通等应用领域,重点发展陶瓷基、高性能碳纤维、层状金属、树脂基等复合材料。积极推进陶瓷基复合材料向自愈合、超高温耐烧蚀、结构功能一体化、耐磨损等方向发展。加快高性能超高模高强碳纤维材料研制,延伸碳刹车盘、高温炉用热场材料、大型飞机用碳纤维结构件、碳纤维预制体等碳纤维产业链
26、。重点发展海洋平台结构用高强韧钛钢复合板、多晶硅熔炼用银钢复合板、核乏处理装置用钛合金复合板等新型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扩大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石化、环保、能源、冶金等领域关键设备的应用。 专栏12:先进复合材料发展重点3、电子信息材料面向集成电路、光伏、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应用领域,重点突破SiC、GaN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用新型电子材料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电子级硅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电子浆料、OLED高纯有机材料和其它电子专用材料,形成液晶单体、液晶中间体、TFT-LCD玻璃基板、PDP用荧光粉、磁性材料、薄膜晶体管、聚酰亚胺薄膜、电子浆料、柔性显示导电纳米银、碳化硅晶体材料等
27、系列高端产品。 专栏13:电子信息材料发展重点4、新型功能材料面向医疗器械、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应用领域,加强高性能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传感材料、隐身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电池用储能材料等技术攻关,重点发展石墨烯微片、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超强激光材料、钛镍形状记忆合金、钼催化剂、多孔过滤材料及元件、高导高强铜基合金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硅基负极材料、核级锆合金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 专栏14:新型功能材料发展重点四、推动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以西安高新区、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等重点园区为承载,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与技术优势,
28、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着力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育生物检测和治疗,积极发展生物农业,建设完善陕南原料药种植加工基地和西安、杨凌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千亿级生物技术产业集群。 1、生物医药把握精准医疗发展新趋势,积极开发基因编辑、细胞修饰、新型偶联、创新靶点发现等新药研制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免疫细胞/干细胞治疗制剂、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新靶点创新药、单克隆抗体、多肽合成药物、不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蛋白重组药物、现代中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纳米制剂等新型制剂及治疗
29、心血管、肿瘤、肝炎、血液病、肾病等疾病的中成药产业化,全面推广绿色生产工艺,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创新生物医药新产品、新服务,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专栏15: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2、生物医学工程深化生物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创新移动医疗、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现代化诊疗手段。开发高性能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放疗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康复辅助、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等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人造组织、生物医学材料、心脏起搏器等植介入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专栏16
30、:生物医学工程发展重点3、生物检测和治疗充分发挥生物新技术对促进现代医学、现代农业变革的重要作用,构建基因检测和解读、生物信息、细胞治疗等新技术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生物产品检测评价和生物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建设,跟踪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前沿技术,发展特异性高的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遗传疾病、罕见病等防治上的应用,实现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培育符合国际规范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发展生物信息服务、基因合成、基因编辑等专业化服务。 4、生物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产业化,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新途径。在粮油
31、经济作物、果树、园艺蔬菜作物、畜禽等领域,创制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进优势良种产业化发展。开发植物病虫害及动物疫情防控新技术,研制用于不同畜禽疫病防控的干扰素、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重点产品,开展基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动植物病虫害疫情监测服务。开展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食品加工与营养安全等科研攻关。开发动植物营养有机新产品,发展可替代抗生素的酶制剂、抗菌肽、益生菌、氨基酸、天然抗菌剂、免疫增强剂等新型绿色生物饲料,创制和推广高效固氮解磷、促生增效、新型复合及专用等绿色高效生物肥料。加快建设秦巴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和菌种库,建立健全生物资源的评价、鉴定、保存与利用体系,推动生物资源
32、由数量型收集向质量型保护与利用转变。利用组织培养、基因编辑和生物分离等现代生物技术以及驯养繁殖技术,对优势特色及濒危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提纯复壮,促进生物资源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利用。 专栏17:生物农业发展重点五、推动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依托陕北光伏、风电产业应用示范区及关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储能蓄电池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光、风电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核能发电机组及配套产业,建设国家核电设备配套基地。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撑实现202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目标。 1、太阳能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
33、化效率、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着重突破晶体硅加工设备技术、检测设备与多晶硅制备关键设备技术,开发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重点突破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大型光热发电成套设备生产技术和集成技术,大力发展光伏光热装备制造。充分利用接入条件好、建筑面积充裕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以及工矿、商业、公共建筑等建设太阳能光伏系统,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2、风能以西安经开区、西安高新区、榆林高新区为承载,大力研发风电开发、风电整机制造、关键部件制造技术,重点发展低风速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集中监控和智能风场等管理系统及设备,形成整机与关键部件、管理系统协调配套发展的全产业链。积极
34、研发生产储能蓄电池,加快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开展风光储一体化供电系统示范。 3、生物质能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推广生物质工业用热和生活集中供热。在适宜地区建设集中规模化的生物质供气工程,加快推进生物质燃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研发生产以生物质纤维素产品等农林废弃物为燃料的发电装备和系统,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适度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应用,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 4、核能加快核电配套设备研发及生产,重点围绕核安全级泵、阀、箱、管道、仪控系统等领域,发展核电应急发电机组、核燃料运输系统设备、核级锆材设备等制造产业,建设国家核电设备配套基地。整合行业资源,形成系统服
35、务能力,推动陕西核电产业加快“走出去”。 专栏18: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约化发展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制度,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装备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应用,增强节能服务能力;着力推动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防治,推动技术装备和服务创新,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活发展环境。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 1、节能产业积极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有色等高耗能工业领域节能装备,积极推动自动调节控制技术
36、、蓄热式燃烧技术、等离子点火、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等高效节能锅炉窑炉,高炉压差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荒煤气发电等装置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促进能源供应和管控的优化集成。研究开发建筑高性能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与技术、建筑用相变储能技术、集成式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新风系统等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加快大型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整体交通运营效率和节能水平。支持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服务托管等节能服务新型商业模式、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推动热电联产、低热值
37、煤气燃气轮机供热、干热岩供热等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建立健全节能量第三方评估机制和重点用能企业合同履约信用评级数据库,鼓励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化、网络化经营,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专栏19:节能产业发展重点2、环保产业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大力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监测等核心技术,支持危险废物防治技术研发,加快技术融合集成创新与应用研究。强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能力,加快水体重金属污染、细颗粒物、污泥资源化与土壤修复治理等一批新兴技术装备产业化,重点发展水体与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节能与清洁生产等装备,以及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
38、金、化工、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创新环境服务模式,推广合同环境服务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发展环保设备生产、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等一体化的集成服务型企业,培育环保服务业产业集群。 专栏20:环保产业发展重点3、资源综合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强尾矿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重点解决尾矿中伴生元素的回收技术、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的实用技术等,研发复杂多金属尾矿库选冶、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等关键装备,推动钛渣、镁渣、钼渣等废弃物的处置利用。促进“城市矿产”开发,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置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废旧纺织品、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发
39、挥垃圾焚烧发电、水泥窑等各类处理设施的协同效应。鼓励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开展畜禽粪便、残膜、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资源化回收利用。推动太阳能光伏板、动力蓄电池、废液晶、碳纤维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兴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促进机械产品损伤检测、体积检修等再制造技术攻关、装备研发和产业示范,开展发动机、医疗影像设备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存储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汇碳循环产业。 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坚持纯电驱动、混合动力和LNG(液化天然气)节能动力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轿车、重卡整车制造,强化动力电池、控制系统以及充电设
40、施等配套产业,建立龙头企业引领的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 1、整车制造加强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鼓励发展各类专用电动汽车、新一代轻型纯电动汽车和LNG汽车。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产销量达到40万辆,新能源客车和中轻卡达到2万辆,LNG重卡达到1万辆。 2、动力电池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容量、功率、寿命、安全、存储以及高低温性能等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突破正极、非碳负极、电解液、正负极隔膜等电池材料瓶颈。重点开展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储能型电池组研制,加
41、快推动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动力电池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推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统。 3、控制系统加快发展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积极发展大功率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加快推进感应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磁悬浮电机等技术突破升级,促进车用驱动电机向永磁化、数字化和集成化发展,实现在混合动力汽车的规模化应用。 4、充电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形成便捷、高效的充电系统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充电系统质量体系,建设标准统一、兼容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加快充电网、车联网
42、、互联网融合发展。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加快环保清洁型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和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 专栏2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第四章 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为牵引,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着力点,组织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移动通信、大数据与云计算、增材制造、机器人、无人机、卫星应用、分子医学、新能源汽车等十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一、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发展路径:围绕高端存储芯片、功率器件两大主线,构建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形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协调发展能力,着力推
43、动集成电路在光电子、智能终端、移动通信、北斗导航、飞机机载设备等特色领域广泛应用,打造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关键技术:突破低功耗多核高性能SoC芯片、存储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高折射率差无源光电子芯片、有源光电子芯片、光通信激光器芯片、高端传感芯片、MEMS芯片、无线通信芯片、智能光电生物识别芯片、高清视频传输芯片、LCD显示驱动芯片、电力电子和智能仪器仪表芯片等核心技术,以及高密度三维系统集成、纳米级先进工艺、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先进工艺等制造技术。 创新平台:建设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陕西省半导体先导工艺中心,集成电路技术、晶体生长设备及系统集成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44、,陕西省通信片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市集成电路综合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设备研制、先导工艺开发、测试与分析、MPW&IP、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 重点项目:依托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重点园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代工、8英寸IGBT芯片、4英寸InP(磷化铟)工艺线、MEMS器件、高端SiC半导体功率器件、单晶硅抛光片等重大制造项目,通信芯片、存储器等重大设计项目。 二、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发展路径:以电子显示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链自主可控为主线,构建涵盖基础研究、核心装备、关键材料、面板制造、模组整机、系统集成等的产业链,促进新型显示产业精细化、轻薄化、智能化、柔性化
45、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高世代高分辨率IGZO面板制造、OLED核心材料、柔性显示、印刷式显示、高分辨率低成本长寿命激光投影显示、高世代玻璃基板制造、高色域液晶材料制造等核心技术。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平板显示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光机所激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完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开发设计、工业中试、性能检测、智能制造、产品升级、技术输出、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体系。 重点项目:依托咸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加快推进中国电子彩虹集团8.6代TFT-LCD生产线、8.
46、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宝莱特公司OLED/PLED器件量产线、西安瑞联公司高性能混晶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移动通信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发展路径:围绕智能终端制造和移动通信软件开发两条主线,拓展4G(第四代)移动通信市场,储备5G(第五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构建涵盖标准制定、网络安全、系统开发、终端制造、增值服务等全产业链,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 关键技术:优化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协议)、MBMS(移动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国际国内标准,突破多天线MIMO(多输入多输出)算法、信道模型、容量提升、分集传输、空间编码等关键技术,开展移动终端软件、硬件、部件、接口的集成创新。
47、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陕西省通信设备设计与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发挥中兴通讯手机联合测试实验室和移动通信仿真网系统等创新平台作用,提升移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等研发测试水平。 重点项目:依托西安高新区、宝鸡高新区,加快推进中兴通讯移动互联网通信产业集群示范园区、酷派智能终端生产、比亚迪高端手机配套、易朴手机整体方案设计服务等重点项目。 四、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发展路径:以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行业应用示范为主线,加快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精准农业、跨境物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大数据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关键技术:加快突破数据获取、数据资源管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计算、数据可视化、新一代应用引擎、云计算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大数据质量管理、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交易、中小企业公有云服务、云端融合和个性化设计等关键技术。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陕西省云计算、医疗健康大数据、旅游信息化等工程研究中心,提升行业大数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