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docx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doc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单篇阅读一、(2023扬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震方用事,性刻忮。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其家。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旨,命坎瘗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
2、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注】忮(zh):刚愎,狠戾。籍:抄没。忤:违逆。坎瘗(y):挖坑掩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官属相戒(告诫)(2)寻遇赦复官(不久)(3)躬自操作(亲自,亲身)(4)适驾至(正好)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移 时 又 白 之 /震 愈 怒/ 拂 衣 起3.翻译句子。(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译文: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2)谔匍匐前,具道所以。译文: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缘由。4.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答:邹忌
3、采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参考译文尹昌隆,字彦谦,是江西泰和人。尚书吕震正在掌权,(他)性格刻薄刚愎。属官互相告诫,没有人敢来汇报事情。尹昌隆上前禀报事情,吕震恼怒不回应。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吕震大怒,上奏说昌隆假托东宫臣僚(的身份),暗中想结党,悄悄酝酿谋反的打算。(尹昌隆)被逮捕入狱,不久遇上赦令得以复官。(他)去拜见吕震,吕震温言接待他。他入宫处理先前的奏章,又被投进锦衣卫监狱,并被抄了家。陈谔,字克忠,是广东番禺人
4、。永乐年间,经由乡里推荐进入太学,后被任命刑科给事中。他遇事刚毅果断,弹劾事情无所避忌。每次奏事,声音大如洪钟。皇帝命令将他饿几天,奏对时他仍像以前那样。(皇帝)说:“这是天性。”(皇帝)每次见他,都称呼他为“大声秀才”。曾经他因为上书言事违逆了皇帝的意思,皇帝命人将其挖坑掩埋在奉天门外,只露出他的头。过了七天陈谔也没死,就赦免了他,官复原职。过了不久,他再次违逆了皇帝的意思。被罚去修建象房。因为贫困不能雇佣劳力,就自己亲自动手。正好遇到皇帝路过,皇帝问他是谁。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缘由。皇帝怜悯他,再次赦免他并官复原职。二、(2023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韩闻秦之好兴事,
5、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节选自史记河渠书)【注】说(shu):劝说。填阏():淤泥。泽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韩闻秦之好兴事(听说)(2)欲罢之,毋令东伐(进攻,征伐)(3)东注洛三百余里(向东)(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对的或:正确)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
6、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蒙乃始就学B.屠乃奔倚其下C.陈胜、吴广乃谋曰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解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句意为:于是派水工郑国做间谍去游说秦国。乃:副词,于是。A.副词,于是。B.副词,于是。C.副词,于是。D.副词,竟然。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译文: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译文: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4.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答: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
7、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各种事业,就想使秦国疲累,让它不能向东征伐(自己),于是派水工郑国做间谍去游说秦国,让秦国把泾水从中山西到瓠口一段凿穿为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要用来灌溉农田。工程进行中,秦国人察觉(是中了韩国的计谋),秦王想杀掉郑国。郑国说:“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秦国认为郑国的话是对的,终于让他把渠修成。渠修成后,引来带有淤泥的水,灌溉四万多顷低洼而多盐碱的土地,每亩收成有一钟。于是关
8、中变为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因此,(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三、(2023随州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居历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易安幼有才藻。元符二年(1099),年十八,适太学生诸城赵明诚。明诚父挺之,时为吏部侍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李、赵宦族,然素贫俭。每朔望,明诚太学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妻相对展玩咀嚼,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明诚后屏居乡里十年,衣食有余。及起知青、莱二州,皆政简,日事铅椠,易安与共校勘,作金石录,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易安性强记,
9、每饭罢,与明诚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建炎二年(1128),明诚起复,知江宁府。易安在江宁日,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簑,循城远览,得句必邀赓和,明诚每苦之。【注】朔望:农历的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葛天氏之民: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铅椠(qin):铅粉笔和木板,古人记录文字的工具,常用以指写作校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
10、笑B.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C.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D.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B解析该句意为:说某个事件在某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对与否来判定胜负,判定喝茶先后的顺序,猜中就会举起杯子,常常笑得十分开心。故断句为: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市碑文、果实归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C.多足正史书之失是鱼之
11、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D.茶倾覆怀中后值倾覆(出师表)D解析A.市:均为动词,买。B.尝:均为副词,曾经。C.之:均为助词,的。D.倾覆:动词,倾倒;动词,覆灭。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易安在江宁日,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簑,循城远览,得句必邀赓和,明诚每苦之。译文:李清照在江宁的日子,每逢下大雪的时候,就戴上斗笠,披好蓑衣,出城去很远的地方赏雪游玩,写出好的诗句一定邀请赵明诚和诗,赵明诚每每以此事为苦。4.结合选文(也可以联系你背诵过的李清照的诗词以及你对她的了解),谈谈李清照是个怎样的人。答:李清照是一个有才华、有生活情趣的人。从她与丈夫换钱买碑文、赌书泼茶、踏雪寻诗
12、等可以看出。参考译文易安居士李清照,是宋代济南人。她的父亲是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两人都擅长写作。李清照居住在历城城西南的柳絮泉上。李清照自幼有才华。元符二年(1099),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诸城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是吏部侍郎,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李家、赵家都是官宦世族,但家境向来贫寒。每逢初一和十五,赵明诚去太学告假而出,质押衣服,拿到五百文钱,步行去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水果回来,夫妻俩对坐欣赏品味,曾经称自己为“葛天氏之民”。赵明诚后来隐居在乡里十年,衣食有富余。等到他担任青州和莱州的知州,都清廉勤政,每天从事写作,李清照与他一起校勘编纂金石录,考证精细确凿,纠正了很多
13、正史书籍的错误。李清照记忆力强,每当吃过晚饭,她和赵明诚坐在归来堂,煮茶,指着堆积如山的书籍,说某个事件在某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对与否来判定胜负,判定喝茶先后的顺序,猜中就会举起杯子,常常笑得十分开心,茶洒在怀中,反而无法喝茶就起身。建炎二年(1128),赵明诚复职,担任江宁府知府。李清照在江宁的日子,每逢下大雪的时候,就戴上斗笠,披好蓑衣,出城去很远的地方赏雪游玩,写出好的诗句一定邀请赵明诚和诗,赵明诚每每以此事为苦。四、(2023武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
14、进士第一,后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仁宗即位,太后预政,贬迪衡州。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
15、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注】归沐:回家洗发。后用以指官吏休假。章献:指章献明肃刘皇后。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宗幸亳幸:亲临B.问何以济济:度过C.章献深衔之衔:怨恨D.太后预政预:参与B解析济:救助。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A.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B.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C.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D.卿向不
16、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A解析该句意为: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种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据此断句即可。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是赵郡人,其曾祖父为了躲避五代战乱,将家搬到濮地。B.李迪在亳州担任知州之时,将洗劫城邑的逃兵全部捉拿归案,斩首后巡行示众。C.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D.李迪为与大权在握的章献太后和解而来到京师朝见,被章献太后赞誉为“社稷臣”。D解析“李迪为与大权在握的章献太后和解而来到京师朝见”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根据“古人所谓社稷臣,
17、于斯见之”可知,“被章献太后赞誉为社稷臣”说法错误。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译文: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国家重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阳。李迪深沉温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有辅佐君王的才能。”他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第一,后来被擢升为知制诰。真宗亲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任之后,让所派出的士兵全部休
18、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精锐士卒擒获流贼,将他们斩首后示众。李迪曾经休假回家,皇帝忽然传诏要他在内东门对答。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皇帝)问李迪如何救助,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增加经费,(这样)就可以放宽税赋,百姓就不劳苦了。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把李迪贬到衡州。李迪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种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十分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
19、盛德,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太后听后也很高兴。李迪,是贤明的宰相。当仁宗刚刚即位,章献临朝听政,很倚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等受宠爱亲信的人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国家重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五、(2023襄阳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家人见者,
20、悉骇愕,惘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醉书斋记,有删改)【注】茗碗:茶碗。甫:刚刚。:窥视。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记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或歌或叹或:有时,有时候(2)以名吾斋名:取名,命名2.给下列句子用“/”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B.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
21、素壁/泊如也。C.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D.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D解析“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句意为: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故断句为: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句意为:早晨刚起床,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阅读批注。故断句为: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译文: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陈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之类。4.第二段主要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自己读书时的异常行为引起家人的惶恐,以及写读书
22、痴迷而忘记喝酒茶、吃饭(概括情节)表现自己的“醉书”。5.请联系醉翁亭记并结合本文,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境界中的“醉”与“痴”。答:“醉”与“痴”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同于流俗的闲情雅致以及高尚的品行。醉翁亭记写作者沉醉山水之乐,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和造福一方的自信;而本文醉书斋记写书斋环境及醉书的痴态,表现作者自得其乐的高雅志趣。参考译文(我)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陈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之类。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
23、交错摆放在旁边。早晨刚起床,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阅读批注。突然看到了心里领会的地方,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痛快。家里人窥见了这些情景,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想法。”于是不再立即戒除,而是采用她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初中 升学考试 语文 复习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