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CTA课件.ppt
《脑血管CTA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CTA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身血管CT学习汇报头颅CT血管成像1扫描技术 基本原理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利用螺旋CT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的容积采集,然后利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最终以二维或三维,甚至四维的方式重组靶血管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2对比剂注射技术1、注射部位:肘前静脉(个别患者可选择下肢静脉注射)。2、注射速率:推荐5ml/s,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度调整。3、注射对比剂的总量:60-100ml。4、CTA扫描启动时间:使用对比剂团注示踪法(扫描层面-颈动脉分叉平面(舌骨水平);兴趣区-颈内动脉中央)。5、对比剂注射完成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40ml(有助于提高靶血管的强化和显示)3图像后处理
2、技术多平面重组技术*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容积再现技术4颅内动脉血管系统的解剖和变异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及其分支构成。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间脑前侧2/3;椎动脉一般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颞叶的一部分、枕叶)、间脑尾侧1/3、小脑及脑干。两个动脉系统在脑底面以动脉环相交通(Wills环)。5(一)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起于颈总动脉,在视交叉外侧分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6解剖变异C1颈段:主要为起源异常;正常于3-5颈椎平面起至颈总动脉,此段无分支;起源异常者包括:
3、高位、低位、起源于颈外动脉或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C4海绵窦段:a.过度迂曲。b.旁正中(接吻式)颈内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在蝶安内走向正中线,而不是延颈动脉沟向外走。此变异在垂体瘤鼻腔镜切除术时存在危险,应在CT报告中明确提示。C6岩段: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系统(脑膜中动脉)。C2岩段、C3破裂孔段、C5前床突段及C7交通段:无变异。7大脑前动脉常用三段分发:1、水平段(A1)大脑前动脉起点水平延伸至前交通动脉汇合点。2、垂直段(A2)前交通汇合点至膝部。3、远侧段(A3)自膝部开始延胼胝体沟后行。8解剖变异1、有孔畸形2、数目变异3、单侧大脑前动脉4、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纤细或缺如9大脑中动脉分
4、段:1、水平段(M1)2、岛叶段(M2)3、侧裂段(M3)4、远段(皮层支)(M4-M5)10解剖变异1、大脑中动脉分叉变异,多近岛叶处分支,双支者占50%,三支者占25%。2、重复大脑中动脉畸形。3、有孔大脑中动脉畸形,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近段。11(二)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分段:1、骨外端(V1)2、颈椎横突孔段(V2)3、脊椎外段(V3)4、硬膜内段(V4)12解剖变异1、血管粗细变化较大,绝大部分左侧较右侧粗。2、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共干。3、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颅外椎动脉。4、重复小脑后下动脉。5、有孔型椎动脉。13大脑后动脉1、水平段(交通前段)2、纵行段(四叠体段)3、P
5、2段向外发出的颞支4、P2段向上发出的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14解剖变异1、大脑后动脉与同侧小脑上动脉共干,无临床意义。2、有孔型大脑后动脉畸形。15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型(对称型):组成Willis环的两侧动脉发育良好,两侧对称。型(前循环发育不良型):前交通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后循环发育相对正常。型(后循环发育不良型):后交通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前循环发育相对正常。型(混合发育不良型):同时存在前、后循环多支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16解剖变异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前交通动脉多血管通道前交通动脉缺如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漏斗状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胚胎起源
6、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发育不良或缺如。17颅脑CTA的临床应用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所致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CTA表现为:脑动脉管壁多发钙化斑,使管壁凹凸不平、官腔粗细不均、狭窄,甚至闭塞;血管走形僵硬、分支稀疏;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严重梭形扩张,形成动脉瘤。血管闭塞时周围有时可见侧支循环形成。18鉴别诊断1、动脉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引起动脉痉挛,表现为动脉狭窄,轮廓显示不清,动脉受累范围较大,根据病史和CT表现不难鉴别。2、动脉炎;各种动脉炎都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也可有侧枝循环血管显示,需结合临床病史鉴别。3、烟雾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为头痛、抽搐,或有脑缺血、脑出血症
7、状。烟雾病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伴有异常血管网。4、梭形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硬化表现为严重迂曲、扩张时,酷似梭形动脉瘤,但椎-基底动脉硬化血管增粗为全程自然的扩张,而不是局限性扩张。19二、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多位于动脉侧壁、动脉分叉处或动脉顶端。主要病理原因是瘤壁内膜、中膜弹力纤维、胶原蛋白的降解和消失,中层平滑肌的凋亡,瘤壁内炎性细胞侵润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由于动脉瘤顶壁为最薄弱的位置,98%的动脉瘤会出现瘤顶壁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下间隙;出血也可引起蛛网膜粘连,阻碍脑脊液循环引起脑积水。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好发部位:Wil
8、lis环或大脑中动脉的分叉部,约90%位于前循环。20分型形态学:1、囊状动脉瘤2、梭形动脉瘤3、圆柱状动脉瘤4、舟状动脉瘤5、蜿蜒状动脉瘤大小:巨大动脉瘤(25mm);大动脉瘤(10-25mm);中等动脉瘤(5-10mm);小动脉瘤(3-5mm);微小动脉瘤(3mm)。21CTA表现较小的动脉瘤CT平扫难以显示;较大的动脉瘤根据有无血栓CT表现也不相同。非血栓性动脉瘤CT平扫呈圆形会椭圆形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部分血栓性动脉瘤CT平扫血液部分呈高密度,而血栓部分呈等密度,增强后呈新月形或半圆形(偏心性血栓)或靶型强化(血栓位于血管周边),血栓不强化。完全血栓性动脉瘤CT平扫呈等密
9、度,瘤壁可有钙化,增强后仅瘤壁环状强化,血栓不强化。22非血栓性动脉瘤23部分血栓性动脉瘤24鉴别诊断1、正常血管结构 较小的动脉瘤应该与一些正常结构相鉴别,如血管袢、动脉圆锥。血管袢可以通过CTA多角度观察加以鉴别;动脉圆锥是是一种发育异常,指动脉分支起始部局限性小突起,呈光滑漏斗状,其尖端发出血管,漏斗方向与分支走形一致。2、占位病变 一些良性占位性病变,如鞍区及其附近的垂体瘤、脑膜瘤及其他肿瘤,由于肿瘤出血可类似血栓性动脉瘤表现;动脉走形区的极富血供肿瘤也可与动脉瘤相似的表现。鉴别要点:动脉瘤位于蛛网膜下腔间隙,其占位效应及周围脑组织水肿均不明显;仔细观察薄层可发现其载瘤动脉。3、动脉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 CTA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