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329-2019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pdf





《(高清版)DZT 0329-2019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329-2019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pdf(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07.060D 14ICS07.060D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3292019DZ/T03292019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Specification for mapping of hydrogeological surveyPart 1:hydrogeologicalmap(1:50000)2019-12-20 发布2020-0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2019-12-20 发布2020-0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IDZ/T03292019目次目次前言.引言.1
2、范 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4.1编图原则.24.2编图程序.24.3编图方法编图方法.24.4编图要求.25表示方法表示方法.35.1含水岩组及富水性.35.1.1图面层次关系.35.1.2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35.1.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35.1.4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45.1.5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45.1.6冻结层含水岩组.45.1.7相对隔水层岩组.45.1.8多层含水层.45.1.9透水不含水岩层.45.2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45.3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45.4水文地质参数及其他.55.5地下水化学特征.5
3、5.6区域地质背景.55.7水文地质剖面图.55.8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55.9镶 图.66图式图例示例图式图例示例.6附录 A(规范性附录)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相关示例.7附录附录 B(规范性附录)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规范性附录)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27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理底图编制要求.3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4DZ/T03292019DZ/T03292019前言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
4、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山东省地矿局80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文冬光、吴爱民、张二勇、石建省、程彦培、董华、黄志兴、唐建生、张福仔、党学亚、周宏、冯创业、李常锁、于军、徐定芳、李智民、王璜、李向全、温雪茹、易卿、刘坤、岳晨、侯新伟、张健康
5、、盖力强、陈阵、杨扬、夏日元、时坚、蒙彦、安永会、韩双宝、王雨山、吴玺、王新峰、赵振宏、张戈、徐恒力、朱静静、肖紫恰、尤冰、栗学梅、王忠亮、陈文婧、张博、李辉、林广奇、张海林、范纯信、范存国、魏嘉、卜华、阮岳军、龚绪龙、张岩、吕玉香、裴玉杉。DZ/T03292019引言DZ/T03292019引言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自然资源部在传统地质工作基础上,组织实施了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基础性公益性水文地质调查,颁布实施了DZ/T02822015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为规范1:50000水文地质图的编制,制定本标准。1DZ/T03292019DZ/T03292019水文
6、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1范围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文地质图(1:50000)编制的原则、内容、表示方法和图式图例。本标准适用于水文地质图(1:50000)标准图幅的编制,按行政区划或按水文地质单元编制的水文地质图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582015区域地质图图例GB/T12343.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1部分
7、: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4538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9710地理信息元数据GB/T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H/T901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DZ./T 0157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2822015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8、。3.13.1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hydrogeological map归纳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反映工作区地形地貌、岩土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赋存类型和主要含水岩组,表征地下水富水性、水质、地下水运动及其他典型水文地质特征要素等内容的图件。3.2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3.2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hydrogeology表述地层时代、岩性柱状图、厚度、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富水性分级以及水文地质特征描述等内容,反映区域含水岩组垂向组合特征的图件。3.33.3水文地质剖面图profile map of hydrogeology描绘含水岩组结构、富水性、井(
9、孔)水位埋深及各种参数,反映某一地段沿某一断面在一定垂直深度2DZ/T03292019DZ/T03292019内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图件。3.4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overall workload map of hydrogeological survey表示不同类别的调查点、测试取样点、调查路线和试验等工作内容,总体反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手段、工作位置、工作量的图件。4总则4.1编图原则4总则4.1编图原则基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编制1:50000水文地质图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a)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以 DZ/T02822015 为依据,客观反映水文地质条件
10、、特征和规律;b)主图与镶图相结合,平面图与剖面图相结合,二维图与三维图相结合;c)突出重点,合理取舍,考虑图幅拼接关系;d)科学简洁,美观实用。4.2编图程序4.2编图程序编图工作宜按照资料整理、地理底图修编、编图方案设计、图件编制、审核校对、说明书编写等程序执行。4.3编图方法4.3.14.3编图方法4.3.1资料整理包括收集整理地理底图、基础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调查数据以及编图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4.3.24.3.2地理底图修编依据 GB/T12343.1、GB/T13923、GB/T19710、GB/T20257.3、CH/T9012、DZ/T0157。地理底图编制要求参见附录 C。采用
11、国家地理信息中心1:50000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一克吕格地图投影,适当简化地形要素,并尽可能补充新建的重要水利工程、公路、铁路、城乡建设等地理信息。4.3.34.3.3编图方案设计包括图面综合布局,主图、剖面图、综合柱状图、镶图设计,图层结构及点、线、区图形要素设置,图面负载量确定等。地质要素花纹图案及设色依据 DZ/T0157、DZ/T0179。4.3.44.3.4完成图件编制后,应根据原始资料对所编图件进行审核校对。4.3.54.3.5按 照 DZ/T02822015要求,建设图形库和编写1:50000水文地质图说明书。4.4编图要求4.4.14.4编图要
12、求4.4.1水文地质图应着重反映基础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规律、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以及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划分等内容。4.4.24.4.2基础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区域地质与构造背景,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类型、结构、分布及富水性,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排泄及水化学特征。4.4.34.4.3区域水文地质规律主要包括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埋藏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的埋藏规律、富集规律、流动规律和水化学分带规律。4.4.44.4.4典型水文地质特征包括能够体现一个图幅、一个地区特色的典型水文地质现象,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造成的重要影响等。4.4.54.4.5水文地质单元或地
13、下水系统划分包括水文地质边界及性质,或地下水系统命名、级次、分布范围、3DZ/T03292019DZ/T03292019相互关系等。5表示方法5.1含水岩组及富水性5.1.1图面层次关系5.1.1.15表示方法5.1含水岩组及富水性5.1.1图面层次关系5.1.1.1宜按三个层级表示具有重要意义的含水岩组,其他含水岩组可简化表达层级。5.1.1.25.1.1.2第一层级表示地下水的含水岩组空隙分类,以标题表示。通常划分并表示四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地下水: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对于存在黄土裂隙孔隙水、红层裂隙孔隙水、玄武岩
14、裂隙孔洞水、冻结层水等特殊类型、特殊意义地下水的情况,也应分别表示。5.1.1.35.1.1.3第二层级表示含水岩组及富水性,以普染色色系表示。在第一层级的地下水含水岩组空隙类型分类中,按地层系(统)和宏观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含水岩组并分别表示。5.1.1.45.1.1.4第三层级表示含水亚组及富水性,以普染色色阶表示。在第二层级的含水岩组中,再按地层组(段)和微观岩性岩相特征、成因类型及赋水性质,划分出含水亚组并分别表示。5.1.1.55.1.1.5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等级按泉水流量或单井涌水量划分。应选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单井涌水量作为编图依据,单井涌水量统一换算为203 mm过滤器内
15、径、10 m 降深的涌水量。宜根据实际情况对富水性等级进行相对的定性描述,如:水量极丰富、丰富、中等、贫乏、极贫乏。5.1.1.65.1.1.6当实际含水岩组类型、含水亚组类型及富水性情况比本标准分类分级明显简单时,可适当调整富水性等级数值,可升阶或降阶选取色标,使图面表达更加清晰美观且符合实际。5.1.1.75.1.1.7当实际含水岩组类型、含水亚组类型及富水性情况比本标准分类分级更为复杂,用本标准难以表达时,可遵循本标准分类分级体系和用色原则增设图例色标。5.1.2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5.1.2.15.1.2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5.1.2.1含水岩组宜表示为系(统)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可
16、根据成因、岩性及水力性质合理归并或细化。5.1.2.25.1.2.2含水亚组宜按成因类型表示为冲洪积层含水亚组、湖积层含水亚组、海积层含水亚组等;或按岩性组合表示为巨厚砂层含水亚组、砂层夹黏性土含水亚组、砂层与黏性土互层含水亚组等;或按水力性质表示为潜水含水亚组、承压水含水亚组等。如:滹沱河冲洪积层含水亚组、马兰风积黄土含水亚组。5.1.2.35.1.2.3可按平原盆地、黄土高原等分别表示,每类地区用一种色系,不同色阶表示富水性。5.1.2.45.1.2.4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A.1设置。5.1.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5.1.3.15.1.3碳酸盐岩裂隙岩
17、溶含水岩组5.1.3.1北方岩溶与南方岩溶富水性差异较大,按不同图例色系表示。5.1.3.25.1.3.2含水岩组宜表示为系(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可根据岩性及含水特征合理归并。5.1.3.35.1.3.3含水亚组宜按碳酸盐岩层与非碳酸盐岩层组合类型、碳酸盐岩厚度所占比例、岩溶发育特征表示。a)组(段)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大于或等于70%;b)组(段)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70%,4DZ/T03292019DZ/T03292019c)组(段)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 5 0%
18、;d)组(段)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小于30%。5.1.3.45.1.3.4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A.1设置。5.1.4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5.1.4.15.1.4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5.1.4.1含水岩组宜表示为系(统)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可根据岩性及含水特征合理归并或细化。5.1.4.25.1.4.2含水亚组宜按地层组(段)岩性及含水特征表示为系组砂(砾)岩孔隙裂隙含水亚组、系组砂(砾)岩夹页(泥)岩孔隙裂隙含水亚组、系组页(泥)岩夹砂(砾)岩孔隙裂隙含水亚组、系组页岩泥岩相对隔水层等。5.1.4.35.1.4.3碎
19、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A.1设 置。5.1.5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5.1.5.15.1.5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5.1.5.1岩浆岩应表示为期岩裂隙含水岩组;变质岩应表示为群(系)岩裂隙含水岩组。5.1.5.2含水亚组宜按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成岩裂隙发育情况进一步表示。5.1.5.35.1.5.3成岩孔洞发育的亥武岩应表示为期玄武岩裂隙孔洞含水岩组。5.1.5.45.1.5.4岩溶发育程度较高的大理岩应列入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5.1.5.55.1.5.5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 A.1 设置。5.1.6冻结层
20、含水岩组5.1.6.15.1.6冻结层含水岩组5.1.6.1冻结层含水岩组应表示冻结层范围及富水性、融区类型及范围等。侵蚀融区水按松散岩类孔隙水表示,构造融区水按基岩裂隙水表示。5.1.6.25.1.6.2松散岩类冻结层含水岩组及基岩类冻结层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 A.1 设 置。5.1.7相对隔水层岩组5.1.7相对隔水层岩组相对隔水层岩组表示方法按表A.2设置。5.1.8多层含水层5.1.8.15.1.8多层含水层5.1.8.1两个含水岩组采用双层结构表示,两个以上的含水岩组可分别独立成图或用镶图表示。5.1.8.25.1.8.2双层结构及表示方法按表 A.3 设置。5.1.9透
21、水不含水岩层5.1.9透水不含水岩层对于具有透水性,但不含水的岩层,应给予表示,表示方法按表 A.4 设置。5.2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5.2.15.2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5.2.1应反映区内主要的控制性水文地质特征要素,如古河道带、主径流带、岩溶大泉、地下暗河、温泉、地表水、地下水溢出带、某些沼泽湿地等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取水、注水、输水构筑物和地下水漏斗、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重要影响等。5.2.25.2.2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的表示方法见表 A.5,其他未表述的内容参照GB/T14538执 行。5.3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
22、泄5.3.15.3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5.3.1应反映控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水文地质界线,包括:地表分水岭、地下分水岭、断层边界、5DZ/T03292019DZ/T03292019补给边界、排泄边界、隔水边界等地下水系统界线;含水岩组、含水亚组、富水性分级、水位、水质、水温等含水层特征界线等。5.3.25.3.2应反映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主要特征。宏观规律上,反映区域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子系统)划分、分布情况;微观特征上,反映地下水补给区段、地下水排泄带、区域地下水主流线、局部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强径流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等。5.3.35.3.3根据需要,
23、可表示不同埋藏条件或不同含水岩组地下水位埋深、潜水含水层厚度、承压含水层顶底板埋深、承压水分布范围、自流水分布范围等;条件具备时,绘制等水位(头)线图、地下水流网图,详细刻画地下水流场。5.3.45.3.4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的表示方法见表A.6,其他未表述的内容参照GB/T14538执行。5.4水文地质参数及其他5.4水文地质参数及其他对于导水系数、渗透系数、降水入渗系数、有效孔隙率、给水度、释水系数、越流系数、弥散系数、同位素年龄等水文地质参数,以及剖面线、枯水期地下水位、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层滞水地下水位等其他重要水文地质信息,用符号和标注加以表示,表示方法见表A.7。
24、5.5地下水化学特征5.5地下水化学特征地下水化学特征包括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化学组分、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水文地质图中应反映总溶解固体、主要有益有害微量元素等地下水水质主要特征。可独立编制地下水化学图或镶图。表示方法见表A.8。5.6区域地质背景5.6.15.6区域地质背景5.6.1区域地质背景应依据同比例尺地质图绘制,作为水文地质图底图内容。应反映控制地下水形成、赋存、分布的主要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层、构造、岩(土)体特征等。5.6.25.6.2地层代号、地质构造、岩性花纹等地质要素的表示方法参照GB/T9582015,部分岩性花纹表示方法见表A.9。5.6.35.6.3松散岩类岩
25、性花纹的表示方法参照GB50027。5.6.45.6.4地质构造水理性质的表示方法参照 GB/T14538。5.7水文地质剖面图5.7.15.7水文地质剖面图5.7.1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应配置2个至3个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尽可能控制区域主体水文地质条件。5.7.25.7.2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反映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含水层地下水类型、富水性、地下水天然露头和钻孔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剖面、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地下水系统界线以及相关地质背景等内容。5.7.35.7.3水文地质剖面图水平比例尺应与水文地质图主图一致,即1:50000;垂直比例尺可根据地形起伏程度、剖面厚度以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清版DZT 0329-2019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 高清版 DZT 0329 2019 水文地质 调查 编制 规范 部分 水文 地质图 50000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802749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