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上课用(课堂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上课用(课堂PPT).ppt(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王安石1 2 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字介甫,号半山,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之一。作品有一。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文集。3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锐。宋神宗任命。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王安石为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实实行行变变法,力法,力图图通通过过整整军军理理财财以求以求富国富国强强兵。于是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新法推行了兵。于是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新
2、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变变法法过过程程中也出中也出现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现象,而且新法的象,而且新法的实实行,抑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强的特的特权权,因而激起了既得利益,因而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者的强强烈反烈反对对。保守派代表人物。保守派代表人物司司马马光光一再致一再致书书王安石,王安石,要求要求罢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驳斥斥对对方方对对新法的新法的责难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偷
3、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坚定不移地推行新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法的决心。4 “答答”即即“答复、回复答复、回复”之意。之意。“谏议谏议”则指的是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谏议大夫”这个官职这个官职.“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多为“报报书书”、“与与书书”、“上上书书”、“答答书书”等等。等等。“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为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而要作“回复谏议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4、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来理解。文题解说文题解说5 听读课文听读课文 1.听准字音,听清朗读的节奏。听准字音,听清朗读的节奏。2.体会文章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情感。6 读准以下字音。读准以下字音。怨谤()难()壬()人 胥怨()强聒()盘庚()会晤()重念()卤莽()见恕()度义而后动()不恤()国事bngnnrnxgugng wchngl mngshdux7 诵读课文诵读课文(要求:认真、大声、准确、(要求:认真、大声、准确、清晰、有感情地诵读)清晰、有感情地诵读)8 试译课文试译课文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点疑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点疑难字词。难字词。3.翻译测试。翻译
5、测试。2.质疑,师生共同释疑。质疑,师生共同释疑。9 二、课文串讲:二、课文串讲:第第1自然段自然段某某启:昨日蒙教。启:昨日蒙教。窃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而议事每每不合,所操之不合,所操之术术多异故也,多异故也,某某:古人在信稿上用:古人在信稿上用“某某”,代替自己的名。,代替自己的名。窃:窃:我私下,谦词。我私下,谦词。每:每:往往,常常。往往,常常。术: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10 虽
6、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反复不宜卤莽,故今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具道所以,冀君,冀君实或实或见恕见恕也。也。重:重:又。又。反复:反复:指书信往来。指书信往来。具道所以: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见恕:见恕:原谅我。原谅我。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但又想到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我不应草率,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11 第第2自然段自然段盖盖儒者儒者所
7、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侵官、生事、生事、征利征利、拒谏,、拒谏,以致以致天下怨谤也。天下怨谤也。儒者:儒者:这里指读书人。这里指读书人。侵官: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侵犯官员的职权。征利:征利:与民争利。与民争利。以致:以致:因而招致。因而招致。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
8、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12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不为侵官;举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财,不为征利;辟辟邪说,邪说,难壬人难壬人,不为拒谏。,不为拒谏。修之于朝廷: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在朝廷上讨论修改。举:举:施行,推行。施行,推行。辟:辟:驳斥,抨击。驳斥,抨击。难:难:责难。责难。壬人: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佞”的假借字。的假借字。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9、(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13 至于怨诽之多,则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士大夫多以不恤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
10、汹汹然汹然?固前知: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本来事先就知道。恤:恤:忧虑,顾念。忧虑,顾念。汹汹然: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大吵大闹的样子。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14 盘庚之迁,盘庚之迁,胥胥怨民也,非怨民也,非特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
11、故改其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度度(dudu)义而后动,)义而后动,是是而不而不见悔故也。见悔故也。胥:胥:相与。相与。特:特:仅仅。仅仅。度:度:计划。计划。度度(dudu):估计,考虑。估计,考虑。是:是:认定做得对。认定做得对。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15 1 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斯民,则,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12、事事事事,守守前所为而已,则非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某之所敢知知。膏泽斯民: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事事:事事:做事。前一做事。前一“事事”字是动词,后一字是动词,后一“事事”字是名词。字是名词。守:守:墨守。墨守。知:知:领教。领教。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16 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众人献媚取宠
13、为能事的丑恶嘴脸。的丑恶嘴脸。17 第第3 3自然段自然段无由无由会晤,会晤,不任区区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向往之至。无由:无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不任:不任:不胜。不胜。区区: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18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1.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人“习于苟且习于苟且”士大夫士大夫“不恤国事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同俗自媚于众”上上“欲变此欲变此”19 2.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天下天下“怨谤怨谤”;众;众“汹汹然汹汹
14、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谏,以致天下怨谤也”。3.3.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20 4.4.面对司马光对变法所加的罪名(侵官、生事、征面对司马光对变法所加的罪名(侵官、生事、征利、拒绝、致怨五项),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利、拒绝、致怨五项),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而后又是如何批驳的呢?试结合全文,则是什么?而后又是如何批驳的呢?试结合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完成下面的表格。(1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辨别
15、是非的原则(名实相符是辨别是非的原则 )21 (2)22 5.5.作者重点批驳了对方的哪个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作者重点批驳了对方的哪个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枝末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枝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毫不枝蔓。6.6.在严峻的形式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你从在严峻的形式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你从文中的那些语句可以看出?文中的那些语句可以看出?23 7.7.作者引用作者
16、引用“盘庚迁都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是什么?“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作者引用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则非某之所敢知”24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逐条本文逐条驳驳斥司斥司马马光光对对新法的新法的责难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且偷偷安、不恤国
17、事的保守思想,表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示了坚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25 1.1.学习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学习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请谈谈你自己的收获?请谈谈你自己的收获?拓展延伸拓展延伸2.你如何让评价司马光?你如何让评价司马光?3,想象一下,当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想象一下,当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时,他会怎样?信时,他会怎样?26 课堂检测课堂检测27 “不恤国事不恤国事”中的中的“恤恤”字,其意思字,其意思是:是:()A)忧愁忧愁 B)顾念顾念 C)怜悯怜悯 D)单薄单薄 B28 下列各项中下列各项中“度度”字的读音与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度义而后动动”中相同的有:中相同的有:()()A)A)以己度人以己度人 B)B)审时度势审时度势 C)C)豁达大度豁达大度 D)D)置之度外置之度外 A、B29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项是:()A A、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致:招致 B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以谓:认为。C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举:列举。D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特:仅仅。C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