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优秀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优秀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及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讨论及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讨论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报告人报告人:张捷张捷同济大学博士同济大学博士 (由赵民教授和张捷博士共同准备)(由赵民教授和张捷博士共同准备)1一、导论一、导论1 1、理想城市的溯源、理想城市的溯源理想城市理想城市代表作代表作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世外桃源桃花源记陶渊明,365427乌托邦设想乌托邦,1516托马斯莫尔,14781535太阳城,1623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乌有乡消息,1890威廉莫里斯,18341896空想社会主义法郎吉,1802查里斯傅立叶,17721837新协和村,1825罗伯特欧文,17711858工业村/公司城布农维尔镇,187
2、9索尔泰尔工人新村,1853阳光工业村,1887线型城市马德里的线形城,1890索里亚玛塔,l8441920现代城市明天城市,1922 光辉城市,1931勒柯布西耶,18871965广亩城市消失中的城市,1933赖特,1867-19592007-1222、新城思想的早期理论、新城思想的早期理论思想或理论思想或理论代表作或主要观点代表作或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田园城市莱奇沃奇,1903、韦尔温,1920霍华德,18501928卫星城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城市会议通过了建立卫星城市的决议。发展阶段:1.卧城;2.半独立的卫星城: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市;4.单中心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
3、的卫星城。泰勒,18801942雷德朋/绿带城森奈赛/雷德朋花园城、威斯康/新泽西/俄亥俄/马里兰绿带城邻里单位理论提出小城市以邻里住宅为单位而组成的想法佩利,18721944有机疏散理论大赫尔辛基方案,1918伊利尔 沙里宁,18731950区域学说城市发展,公园、花园和文化机构的研究,1904城市演进: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1915帕特里克盖迪斯,18541932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心地理论,1933克里斯泰勒,18931969从企业区位的角度以纯理论推导的方法完成了不同等级市场中心地数目的研究,解释了城市影响地域及相互作用的理论形态廖士,19041992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
4、性、城市区域的观点及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贝里,等2007-1233、社会改良及田园城市构想、社会改良及田园城市构想v出于社会改良的考虑,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构想。(明天,一条通向正真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空间开发范型:第一,田园城市选址必须尽量利用不能用于耕作的农业用地。第二,成立股份公司。凡购买田园城市用地范围内土地的购买者,必须先加入该股份公司,方可以低于4%的借款股份股息(Mortgage Debentures Bearing Interest)获取购买土地的贷款。田园城市内全部地租(Ground Rents)必须上交给股
5、份公司的受托管理人员(Trustees),然后,受托管理人按规定将其中一部分交给当地政府。第三,田园城市的规模控制在32,000人左右。每个建成的田园城市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的公用设施和符合标准的住宅。第四,田园城市的用地范围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用地。如大型农场、小块农田(Smallholdings:指出卖或出租的50英亩以下的小块农田)以及牧场。田园城市内的农业地区人口不超过2,000人。第五,田园城市如需要扩延,则允许其在相应的附近地区,按照上述基本原则再建一处新的田园城市。各田园城市之间可以考虑用公路和铁路相互联结。2007-124莱奇沃奇,1903年2007-125韦尔温
6、,1920年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桌面 规划导论规划导论 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桌面桌面 规划导论规划导论 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2007-126二、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二、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1 1、原定义、原定义v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新城”的: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A form of urban planning designed to reloca
7、te populations away from large cities by grouping homes,hospitals,industry and cultural,recreational,and shopping centers to form entirely new,relatively autonomous communities.v二战以后,“田园城市”成为英国政府大规模兴建新城的标准模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英国的新城运动为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07-1272、三份国家研究报告(、三份国家研究报告(StatuteBook)v二战期间
8、,有关国家城市规划政策方面的研究报告(Statute Book),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后的空间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其中:巴洛报告巴洛报告(Barlow Report1940年),关于工业人口重新分布的研究报告;尤特沃特报告尤特沃特报告(Justice Uthwatt Report1942年),关于土地开发地价控制和土地开发补偿、赔偿政策的研究报告;斯科特报告斯科特报告(Leslies Scott Report:1942年),关于农业区开发方面的研究报告。v三份报告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城市规划的政策导向及实践进程。(如何制定公共政策?)2007-1283、城市规划机构的改革、城市规划机
9、构的改革v1940年至1942年三份国家研究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三份报告准备和完成过程中,英国对中央政府的机构进行了改组,以适应即将开始的新的城市开发计划的实施和需要。1940年 9月,原工程部(Office of Works)改成了工程与建筑部(Ministry of Work and Building)与卫生部协同工作。1943年,根据城市规划大臣任命法(the Minister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1943)成立了工程和规划部(Ministry of Work and Planning)。1943年既是战争的转折点,城市规划机
10、构经过改革,成立了一个为适应战后形势而建立的新的城镇规划机构城乡规划部(Ministry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取代了卫生部行使城市规划的权力。2007-1294、大伦敦规划、大伦敦规划v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当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指令开展战后重建问题的研讨。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和弗斯肖(J.H.Forsham)受命准备整个大伦敦地区的规划。v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当时被纳入大伦
11、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250万人,涉及134个地方政府。它不只是伦敦市区的规划而是整个集合型大伦敦市区域的规划。v大伦敦规划汲取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控制当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原先混乱的城区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v大伦敦规划只是在静态的区域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它所提出的缓解人口拥挤、加快建设卫星城和阻止工业用地扩张等建议有积极意义;但没有考虑到伦敦产业功能的变化趋势,也没有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复杂性。2007-12102007-1211v大伦敦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模式,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v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分散人口、工业和就
12、业岗位。按这一规划至少可疏解内城100万人口的居民迁至郊区和新城。规划的期限为20年。v根据大伦敦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内城、城郊、绿带与外围乡村四个地域圈层。其要点是:第一,规划所确定的内城环Inner Urban Ring),需要向外迁移工业,以降低人口密度;(疏解区)第二,规划所确定的城郊带(Suburban Belt),不再考虑增设新的开发项目;(限建区)第三,介于郊区和农业区之间的绿带区(Green Belt),作为城市建成区的边界线;(禁建区)第四,最外围的一圈为外围乡村圈(Outer Country),布置了若干处居住区(以后实施时改为8个
13、新城),解决内城分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选择建设区)2007-12125、英国新城的总况、英国新城的总况v 自1944年大伦敦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地区新建8个卫星城镇以接纳从伦敦疏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以后,至1974年,英国先后设立了32个新城。(不包括由地方政府兴建的两个新城克兰姆林顿(Cramlington)新城和基林华斯(Killingworth)新城)v 英国新城的建设目的各有所不同:伦敦地区建新城的目的是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英国中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工业经济衰败的问题;其它地区则都是针对当地特殊问题,如增加就业等。2007-12136、英国新城的开发特点、英国新城的
14、开发特点v1946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新城法(New Town Act,1946),1952年进一步通过新城开发法(New Town Development Act,1952)。v新城法是战后新议会通过的最早的城市建设法律之一。该法详尽地阐述了二战之后的政府开发新城的政策要点,具体规定了新城选址,建立新城开发公司(New Tow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及新城管理授权等问题。v1946年,中央政府连续发布了三份新城开发研究报告,强调了新城开发的三个特点:第一,战后新城的作用是缓解大城市地区的住宅短缺压力;(与住房政策相结合)第二,战后新城不仅是一种郊区住宅区(the D
15、ormitory Suburb)而是一种“综合平衡”(Self-Contained:指新城内部实现综合配套);(“住房”不等于“住宅”问题)第三,新城的开发是由政府组建的开发公司进行。(公共开发发挥主导作用)2007-1214v战后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基本满足了战后中央政府的三项基本要求。第一,新城纠正了战前英国大多数城市不经规划便任意开发的混乱局面;第二,新城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满足了战后中央政府大规模重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新城通过开发实践,提供了完整的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经验。2007-12157、英国新、英国新城城的政策目标的政策目标v英国新城建设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
16、衡和独立自足的新城”。v“平衡”有三层含义:指总人口中要有相当数量的本地就业人员;新城的工业岗位不能是单一性的,以防止经济上的过分依赖性和单一企业造成垄断;新城的阶级及阶层应该是混合型的,要能吸收不同层次的人来居住和工作。v“独立自足”的含义是指新城应有商业、学校、影院、公交、教堂等生活设施,要能给居民提供工作岗位。v关于力求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平衡”的思考2007-12168、英国新城与一般城市的差异、英国新城与一般城市的差异v英国的新城开发,无论从其规模或在其它方面作分析比较,与一般城市并没有特别显著的不同。英国大多数新城都是根据一般的城市模式建立的。v不过,与一般城市相比,也有若干方面
17、的原则差异:新城是由官方委任的开发机构,即新城开发公司统一规划和实施开发的;新城必须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且选用地价较低的农业用地,而不允许选用建成区边缘地带的土地,而一般的普通城市开发,往往占用建成区边缘地带的土地;新城开发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新城开发公司拥有土地出售、转让、租用等权利;新城强调配套和自给自足,力求居住与工作岗位的平衡。v二战后的新城与田园城市也有不同之处:田园城市仅仅由霍华德私人组织开发,而新城是作为官方政策推进的一项开发行为,因此,两者之间在土地获得、开发机构组建和开发运作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田园城市的范型中有农业区;而根据1946年的新城法,并不需
18、要在新城外围设置农业区。2007-1217三、英国新城的阶段演进三、英国新城的阶段演进1、第一代第一代v第一代新城,19461950年。规划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韦尔温田园城市的先驱设计。v最根本目的是解决住房问题。一方面是为一些无房户提供住房,另一方面是使一些大城市的居民改变居住质量低劣的状况。v第一代新城的特点:规划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居住区平均密度约为75人/公顷,工业区白天约为125人/公顷;住宅按“邻里单位(Neighbour Unit)”进行建设,各个邻里有各自的中心,各邻里之间有大片绿地相隔;居住区和工业区等功能分区较为明显;道路网一般由环路和放射状道路结合组成,放射状道路主要
19、连接新城中心和各邻里中心,环路则连接各邻里中心,力求不造成新城中心的交通压力;在功能和空间上基本相似,较多考虑社会需求,强调独立自足和平衡的目标,对经济发展问题和地区不平衡等问题考虑较少。v第一代新城的缺点:密度太低,建筑物分散,不但徒增了市政投资,而且缺乏城市的生活气氛;人口规模偏小,医院、学校、影院等公共设施的配置不足,或运营困难;一些新城的中心区缺乏生气和活力。2007-1218v第一代新城建设都与战后第一个新城斯蒂文乃奇(Stevenage)新城有着类似的基本原则,即各功能的用地都独立安排。它是一个单核心城市,其居住、工作和游憩等功能分区各自以农业带和景观区相互独立,有一主要道路的网络
20、。工业区紧邻铁路,布置在城市的另一边,与区域性的道路有便捷的联系。住房按邻里单位安排,有各自的购物和服务设施。城市中心有商业、娱乐等建筑群,是新城社会活动和城市设计的焦点。v第一代新城中较重要的还有克劳莱(Crawley)新城和赫默尔亨普斯特德(Hemel Hempstead)新城。2007-1219斯蒂文乃奇新城 2002年 摄2007-1220哈罗(Harlow)新城是为了解决伦敦“人口过剩”所建的第四个新城,与同期新城相比,它有三个较大的不同之处:大规模的景观空间与紧凑的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工业用地分散在二大三小的住宅群之间;邻里概念被住宅群、邻里及邻里组团的层次概念所替代。2007-1
21、2212、第二代、第二代v第二代新城一般指从1955年至1966年始建的新城,主要建设是在1960年代。v第二代新城的主要着眼点是改善公共交通,在一些新城设立了公交专用道路。v针对第一代新城日益暴露的弊端,第二代新城在规划上比较注意集中紧凑,开发的密度加大,还淡化了邻里的概念。在布局中,尽量使居住区与新城的中心区便捷联系。v第二代新城一般有以下特点:城市规模较第一代新城要大;开发密度较第一代新城要高;更多地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新城分明;淡化了“邻里”的概念;在建设目标上,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吸收大城市的过剩人口,而是综合地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
22、应对私人小汽车的增长,道路交通的处理较为复杂。2007-1222v这期间放缓了建设新城的脚步,1960年代主要是完成了坎伯诺尔德(Cumbernauld)新城的建设。作为第二代新城的一个代表,其规划设计上有较全面的突破。这座新城中心区的主要建筑在形式上统一,使城市有一种整体感;通过道路的层次性和独立的步行系统设计来解决交通问题,特别是适应了小汽车增加的现实。但是,在空间联系上过分依赖新城中心区,将使新城未来的拓展变得非常困难。v第二代新城较之第一代新城:弱化严格的功能分区;更理解和重视对城市环境景观及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对交通系统的考虑更加成熟;不再机械地处理邻里等级;鼓励社会交流。v斯克尔莫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国 新城 规划 建设 优秀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