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课堂PPT).ppt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课堂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课堂PPT).ppt(3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论(课件)二学位课程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l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l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问题l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2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一、课程与教学概念的追溯(历史沿革)二、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一、课程与教学概念的追溯(历史沿革)(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课程课程”是一个复合词)是一个复合词)国内:国内:许慎说文解字 孔颖达五经正义 诗经 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国外:国外:夸美纽斯 斯宾塞4(二)教学的基本含义(二)教学的基本含义(“教学教学”是一个复合是一个复合词)词)国内:国内:甲骨文(古代殷商时期)许慎说文解
2、字孔颖达(唐)蔡沈(宋)陶行知国外:国外:欧美结论:考察古今中外,教学的基本含义都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二、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一)课程概念的界定(二)教学概念的界定6(一)课程概念的界定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经验4.课程即“计划”5.课程即活动71.课程即教学科目l基本思路基本思路: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而且应该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l表现表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看得见的客观存在物。l优缺点优缺点:能够从知识本身出发,强调学校教育中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为掌握在学生手中的“教程”的规定内
3、容。但是,该课程观过于关注教学科目,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思维,个性发展等有重要影响的其他课程资源,甚至近些年我们所提出的潜在课程也容易被忽视。8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l观点观点:认为课程应该关注预期的结果或者目标,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教育、教学目标的选择和制定时期核心任务。l基本流程:基本流程:要求课程要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和有序列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选择、组织学习经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育教学评价。l优缺点:优缺点:强调教育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强。但由于过分的强调教育的预先计划性而缺乏灵活性,不易照顾到变化了的教育环境及客观要求,容易忽视非预期的学
4、习结果。93.课程即经验l观点:观点: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与教师、材料等相互作用的所有经验。l设计理念:设计理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认为课程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l优缺点:优缺点:强调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重视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设计与组织,能够兼顾课程过程与课程结果、预期与未预期的经验。但是,该课程观在实际中也带来了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内容的不系统性和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弊病。104.课程即“计划”l观点:观点:该观点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观点,认为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计划包含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活
5、动和评价等。l优缺点:优缺点:强调了课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并且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组合到一起,力图对课程本身有一个全面的说明。但是,在对课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理解上,会出现异议与偏差。115.课程即活动l观点的基本思路:观点的基本思路: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l特点:特点: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重要性;b.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
6、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12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13(二)教学概念的界定1.教学是教师的教2.教学是学生的学3.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4.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的学习活动5.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141.教学是教师的教l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从教育者、教师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教学的含义,认为教学就是教育者或者教师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传递经验和文化。l弊端:弊端:估计到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152.教学是学生的学l观点:观点:该观点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的,认为
7、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的活动;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体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l该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对应,就是针对第一种观点存在的弊端,领悟到教授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习,强调教源自学,指出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163.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l观点: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或者是二者相统一的活动。l该观点从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而言,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学生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一定的目的为追求而共同参与到同一活动中,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l优缺点:优
8、缺点:该观点突出了双主体,但是理论全实际不好操作。174.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的学习活动l该观点实际上是“学生中心”地位的教育观的转变,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还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发展。l它强调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的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或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l教和学不是并列,而是递进的,教是为了学,二者具有层次性。185.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l该观点是现行比较流行的观点l随着交往理论的发展,学者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19教学的概念l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l广义
9、的教学与教育是一致的,意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l狭义的教学则专指学校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从教育概念中分化出来的,具体而言,狭义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20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包含关系(二)相互独立关系(三)交叉关系(四)循环关系21(一)包含关系l两种情况:A.教学包含课程,即“大教学论说”.(苏联)B.课程包含教学,即“大课程论说”.(欧美)22(二)相互独立关系l该观点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课程位于一端,教学位于另一端,二者无交集,互相独立。23(三)交叉关系l该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两个系统密
10、切关联,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互相交叉的。l具体表现:课程为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教学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是课程在课堂层面的实施。24(四)循环关系l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一种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是分开的,但是它们是相互循环的,存有延续的循环关系,即课程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学也对课程产生影响,彼此相互调试与改良。25结论l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非常的复杂、密切、难分难解。不能片面的决定。l目前,随着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课程与教学开发中教师作用的凸显与学生主题地位的提升,课程与教学在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l只有把课程与教学这两个目前看起来虽密切但
11、又相互独立的方面看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才能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把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全貌。26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问题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27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尤其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两个依据:第一,把课程问题作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符合各门科 学形成的规律性。第二,课程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反映了解决课程领域特殊矛盾的客观要求。总之,课程论就是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阐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的学问。28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
12、来,主要由三种:第一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第二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学”。第三种观点第三种观点: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教 学变量和教学要素。总而言之总而言之,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关于教学问题的分支学科。其实质是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来实现和完成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和指导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29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以往的观点:以往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学校课程与教学。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我们认为:我们认为:课程与教学论是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各方面的问
13、题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质实质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来实现和完成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具体来说,课程与教学论所研究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主要由三类,分别为: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题。30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法二、观察研究法三、实验研究法四、行动研究法五、人种学研究法31一、调查研究法定义:定义: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而言,调查研究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
14、下,通过运用问卷、列表、访谈、个案分析和测验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功能:功能:有助于教学研究者了解教学现实,从中积累经验,提出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分类:分类: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查。程序步骤:程序步骤:提出问题搜集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与研究目的选取标的母群体选取搜集资料的方式与工具抽样进行正式调查资料分析并讨论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结论与建议32二、观察研究法定义定义: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获取研究所需的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原则原则:第
15、一,运用观察法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系统的计划。第二,观察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时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观察的对象要具有典型性。第三,观察要客观,要如实的反映所观察的事实,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思想。第四,观察要认真仔细,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分类分类: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33三、实验研究法定义定义:是指研究者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设想,适当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判断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目的:目的:在于查明研究现象发生的原因、检验某一理论假设的实际效果,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验证研究者所假设的因果关系。共同点:共同点:第一,实验必须
16、揭示量变间的因果关系。第二,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就是对自变量的处理。第三,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突出特征:突出特征:与观察法和调查法注重自然情境的特征相比,实验法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尽管它也是一种情境研究,但在这个情境中已经加入了一个受实验者控制的自变量。步骤:步骤:准备实施总结34四、行动研究法定义:定义: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育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特点:特点:第一,行动研究
17、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导向。第二,行动研究的情境就是实际工作的情境。第三,行动研究重视实际工作者的研究参与。第四,行动研究的过程要重视协同合作。第五,行动研究法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依据的观察 和行动的记录,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干预,改变所需改变的行为。第六,行动研究法具有可变性,它不过分的强调研究过程中控制的严谨性和计划的严密性,允许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反馈信息对研究方案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第七,行动研究的问题或对象具有情境特定性。步骤:步骤:问题的确定、问题的分析、形成研究假设、进行实验与行动、评价、撰写报告35五、人种学研究法定义:定义:人种学起源于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由20世纪
18、初英国人类学家提出,其主要是对个体文化进行科学描述。人种学研究方法在教育上运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第一,研究的自然性。第二,研究的整体性。第三,重视对社会组织的关注。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观察者应该努力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获取资料,研究者应该如实的记录观察所得,应该尽量避免主观判断和臆想。基本程序:基本程序:确定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假设的形成和不断变更分析资料和信息得出结论36本章结语 谢谢!37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l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l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l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38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前科学阶段二、课程研究
19、的系统理论时期三、课程研究的专门化学科时期39一、课程研究的前科学阶段l(一)古代中国的课程及其理论l(二)古代西方的课程及其理论l(三)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研究特点40(一)古代中国的课程及其理论l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且久远的主导课程:“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l“五经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国第一套较为完整的教科书)l“四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l“三、百、千、千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儿童学习教材)41(二)古代西方的课程及其理论l西方教育源头古希腊教育(斯巴达和雅典)三艺文法、修
20、辞、辩证法(三艺的提出是一种政治的需要)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艺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l古罗马教育(西塞罗和昆体良)l中世纪教会学校教育七艺l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维多利诺42(三)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研究特点l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研究处于孕育与萌芽阶段,并没有科学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体系。l课程的进程安排,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古代的学校教育都已经开始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来组织学习内容。l随着学校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学制的逐渐完备,学校课程表现出了一定的完整性。l但总体而言,受学校制度的影响,古代学校课程在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在横向上也较少有学科间的协调与组织。a.课程内
21、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尚未收到重视。b.课程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的明显。c.课程的学习方式也较为单一,以传授和问答为主。43二、课程研究的系统理论时期l(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l(二)形成系统理论时期的特点44(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夸美纽斯的课程理论2.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3.斯宾塞的课程理论4.杜威的课程理论5.苏联的课程理论451.夸美纽斯的课程理论l夸美纽斯在他的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关于课程的比较系统的理论。l首先,夸美纽斯提出和论证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l其次,在教科书是编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思想,说明并论证了
22、教科书应当是什么样的,应当怎样编写。(编书的理念是认为教科书的编写应当是简明扼要的,内容排列应当是有系统的,应当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来阐述)l代表作品: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462.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l赫尔巴特对于课程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心理学与课程联系起来,使课程获得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论的发展上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l赫尔巴特所信奉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按照这种心理学,人的一切心理机能和活动都是观念的形式和运动,兴趣是其中的一种。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于引起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兴趣。l他将兴趣分为两类:一类引向对自然的认识。另一类是引向对社会的认识。473.斯宾塞
23、的课程理论l斯宾塞是英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任务。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从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论及教育和课程的目的。他将个人生活中的活动分为五种:A.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B.从获得生活的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C.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D.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E.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l斯宾塞对课程论的贡献:(1)论证了近代课程的科学基础。(2)奠定了分科课程的基本框架。(3)通过论证课程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并且将二者联系起来,建立了重要的方法论。484.杜威的课程理论l杜威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系统的课程理论,但仍然
24、有充分的理由将其视为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l(1)提出了课程与学习者关系的问题。l(2)提出了以经验为本质的课程观。l(3)提出了实施课程的新的方式。495.苏联的课程理论在苏联的教育学体系中,对于课程论的贡献:(1)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课程概念系统。(2)发展完善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3)研究了学科课程的具体类型。50(二)形成系统理论时期的特点1.课程研究逐步系统化。2.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科学化。3.课程有关问题的专门化研究。4.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人物。51三、课程研究的专门化学科时期l1918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
25、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l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集课程研究科学化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重要的奠基者和里程碑式人物,其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52(一)泰勒及其“泰勒原理”泰勒:泰勒:是现代课程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他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理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期末考试 重点 课堂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