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智慧.doc
《论语中的智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智慧.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中的智慧前言一部论语,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心理和思想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秉性。论语作为两千多年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论著,它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焕发出勃勃生机,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温润着我们的心灵。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不必讳言,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让现代浮躁喧嚣的人类社会归于平静,到达天、地、人和的和谐世界。一部论语不仅蕴涵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更蕴涵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在今天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愿我们走进这些国学的经典,去慢慢的品味它。“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愿我
2、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让它充盈我们的心灵,以更加沉着淡定的心态去把握自己的人生。目录第一章 读论语学会善待生命第二章读论语学会做人第三章读论语学会认识自我第四章读论语学会学习第五章读论语学会融入集体生活第六章读论语学会如善待友情第七章读论语看自尊无价第八章读论语学会自信第九章读论语学会自立第十章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第一章读论语学会善待生命为什么说生命是可贵的?应该怎样珍惜和爱护生命?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为什么说青春是美好的?怎样让我们的青春更美好?我们来一块看一下,论语中,孔子是如何感悟生命的:(1)论语?泰伯第八中,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
3、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则话语中,不仅体现了孔子珍爱生命的观点,而且体现了他如何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的理想。为了保护生命,就要选择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生存竞争秩序的环境。同时自身要积极创造成才的机会,就是要好好学习,正道直行,学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2)论语?乡党第十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在季氏手下,曾经做过管理饲养牲畜的官员。这则论语,大概就是那时发生的故事。属于孔子管辖的马厩失火,下属在孔子退朝后汇报,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人员有没有受到伤害。可见孔子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
4、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政绩饲养的牲畜的状况。也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人本理念和善于经营管理,他在这个职位上做得非常成功,很快得到了执政大臣季氏的提拔。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在实现自身价值方面,不是一上来就好高骛远,也是从最基层的事情做起的,也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3)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用今天的话说,如果能让我致富,就是干出租车司机类的,我也是非常愿意的。如果财富是无法通过正当的渠道得到的话,我也要珍惜生命,虽然贫穷,我要干我喜欢干的而且是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孔子喜欢干的事情,是什么呢?(4)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5、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简单而快乐的活着。也就是说,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即使没有正常的渠道获得富贵,他也不会去弄虚作假害人害己。孔子享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5)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讲君子不是没有忧愁烦恼,而是善于排解忧愁烦恼。孔子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烦恼的,而且有很大的危险,但是他坦然面对。在匡地,他被当地人误认为疯狂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阳虎(孔子长得跟阳虎很像),因此围困他,甚至要把他杀死。在出游的途中,他与弟子们失散,一个人在郑国的都城东门口,栖栖遑遑。路人形容他像“丧家之犬”,他乐呵呵的说,叙说的多么形象啊!他非常珍惜时光,知
6、道时间一去不返。(6)论语?子罕第九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不断的提升自身生命价值。论语?述而第七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珍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体现在他对待子女和弟子们的终身大事上。(9)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由此看出,对于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而且善于创造生命价值的人,孔子是非常看重的。具体来说,孔子接受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做了自己的侄女婿。孔子珍爱尊重他人的生命,还体现在他不是落井下石的人。不仅不落井下石,而且大胆主
7、动的伸出自己的关爱和援助之手。(10)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当弟子公冶长,还是一个在押的罪犯的时候,孔子看到他是无辜的,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了他。课堂小结孔子及其弟子,不仅珍爱生命,而且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且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教育启发意义。第二章读论语学会做人人生实际就是四个字做人与做事!总是用嘴完美的方法来完成者四个字,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成败之事。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
8、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先做人,再做事。学做人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塑造,是一种内在的完善。如何做人呢?论语教给我们下面这些:一反省自我儒家倡导“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真正的勇敢。孟子曾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所谓“大勇”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勇敢。君子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提升了自我修养,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古人说“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并坚决地把它改正,这更是勇敢。一个人不断
9、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犯错时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在错过过太阳之后,仍能看到美丽的星星,才永远不会给自己留遗憾。有句话说的好:凡事怪别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宽。读了论语对这句话的领悟更透彻了。遇事不回避,不逃避,不企图扭曲事实,善于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靠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的前进永无止境。二把握分寸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给出的答案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你用自己的仁德和宽厚对待不值得的人和事是一种生命的浪费。珍惜生命,发挥最大的生命价值。孔子还说
1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比做的多,是君子之耻。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首先,慎言。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凡事要多听,多看,多想,三思而后“说”。哪怕是有把握的话也要谨慎地说,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不要疾言厉色,要让别人易于接受,不能好心做坏事。就是在你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话说七分留三分,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为自己以后铺好路。哪怕是别人对不起你,你也要用一颗包容之心待人,宽容别人就是厚待自己。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那么行为中就会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其次,慎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
11、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修养高深的人,内心才会淡定,从容,善于听从内心的声音。为了实现理想,谨慎地选择一种适度的,毫不张扬的方式。当步入社会,能以一颗淡定之心,笑看尘世,不迷失自我,找准自己的角色,勇于担当,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当与朋友相处,不会太过苛求,能用一颗宽容和理解之心待人,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无需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无需事事关心,时时关心。给别人造成压力,让别人感到压抑,这反而成了罪过。在朋友烦躁时给他留下一定的个人空间,在朋友需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正是君子之交。当与领导相处,能以一颗敬重之心和自重之心做人做事。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不在
12、背后谈论领导的是非,看到无才无德的人受到重用,不抱怨不喊冤,更不溜须拍马。坚持自己的原则,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证明一切。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凡事给自己留点余地,留点想象的空间,让自己内心充满美好的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要养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多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从自己内心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
13、想,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消除了水患,最终给社会带来了安宁,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倘若以邻为壑,历史上不会有个贤人大禹。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尊重别人,爱护别人
14、,一个人才会被别人尊重,爱护。推己及人,互相帮助,一个团体才能和谐进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一个社会才能和谐文明。四人生戒斗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里的“斗”是指与人争斗,人被自己的方刚的血气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斗勇、斗气。人被自己的聪明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争论。无论何时何地与何人争斗,总会伤人伤己,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人生壮年以后就走下坡路,所謂“好花看到半开时”,做事
15、就在这个時候,过了这个时候就很难有大成就。历史上很少有廉颇黄忠之类的老有所为者。当想要与人斗狠时,要想想不好就在眼前。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什么意思?有一点,人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你把什么事情都思考清楚、看开,你的度量自然就大。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这也要靠长期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在“戒之在斗”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吧。“不战而胜,不争而得”这样的结果需要更多的处事技巧。读论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智慧,做一个胸怀坦荡的智者。第三章、读论语学会认识自我为什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人非常注重自我认识,有个成语叫“自知之明”,还有一句
16、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具有自知之明,才能防止只看有点骄傲自满,或者只看不足心灰意冷。才能全面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只有自知之明,才能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只有自知之明,才能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更好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如何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1、自我观察法。通过自我观察,反省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认识和评价自我。2、交流比较法。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通过交流比较,认识自己的优缺点。3、他人评价法。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论语?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17、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说自我观察反省法吧。在通过他人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绝对化,也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思考。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人类历史上自己所崇拜的人作比较,从而确定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自我提升之道。例如,论语?微子第十八中,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有些类似我们今天提倡的阅读名人传记或者名著,我们
18、让学生与伟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从中,我们看出,孔子没有因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选择避世、隐居。而是选择了坚守,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抛弃不放弃。从他人评价中认识自己,我们可以看看子路和孔子的交流。子路对于孔子拜见南子、准备接受叛乱的家臣的邀请等,都提出了诚恳尖锐的批评。使孔子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决策(奋斗目标的确立),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少走弯路。第四章读论语学会学习学习是成才的阶梯,学习可以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具备求知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怎样学习呢
19、?对于学习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论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固,才能融会新旧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发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孔子的这一学说,孔子的弟子曾子可以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这就
20、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三省中的“传不习乎?”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生动注解。孔子的这一思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学习光有时常的温习和练习是不行的,还得要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有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学和思相互结合的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而不能偏
21、废于一隅,学而不思,只会落得个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结局。思而不学,同样会陷入空想的结局。所以,只有让学和思结合,才可以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的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孔子一直把这一方法贯穿于自己学习的始终,于是就有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端木赐的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端木赐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穿始终的。”这一个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
22、孔子没有明说出来,这个“一以贯之”是什么?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内在的东西。光有学习和思考,显然不够,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显然看到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对道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义却不能去做,有了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道德也好,学问也好,都需要自己去做,去实践,课堂是学习的场所,社会实践才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活学的源泉。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天才都不是在教室中长大的,但有许多天才在教室里死亡。”这句话
23、似乎有些极端,但它道出了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学习,思考,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也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我们不妨来看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你是不如他。”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中的 智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