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单元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欣赏 黄河 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全一册1.docx
《第十五单元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欣赏 黄河 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全一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单元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欣赏 黄河 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全一册1.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课标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节课引导学生参与学堂乐歌的鉴赏和演唱等艺术实践,感受和体验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理解音乐的时代性,增强学生对我国音乐文化的自信。二、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单元第十九节。课本选择了五首代表性曲目,本节课重点欣赏黄河祖国歌春游这三首作品,同时让学生掌握学堂乐歌的概念、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等音乐基础知识。三、教学目标(一)审美感知通过学习沈心工和李叔同等学堂
2、乐歌代表人物的生平及作品黄河和祖国歌等歌曲的分析与鉴赏,理解学堂乐歌的音乐特色,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二)艺术表现通过音乐分析、学唱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演唱中表现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色。(三)文化理解能够全面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认识到学堂乐歌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鉴赏,了解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二)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产物的重要历史意义。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学堂乐歌背景介绍、代表人物
3、图片及生平介绍、代表作品乐谱及音频资料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曲送别,引导学生一起唱。(2)提问并讨论歌曲名称及词曲作者,引出学堂乐歌的主题。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根据美国约翰庞德奥德威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歌曲,是学堂乐歌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二)讲授新课(1)什么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校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2)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开办了很多新式学堂,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
4、新式学堂里开设了乐歌课,这也是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称为学堂乐歌。(3)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品黄河1.沈心工生平沈心工,音乐教育家,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对乐歌课在学堂的推广做了很大贡献,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所编乐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批音乐教科书,乐歌集还有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代表作品有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竹马等。他的乐歌词曲结合教好,也是最早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用歌词通熟易懂、琅琅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2.黄河的创作背景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其在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激起了我国民众极大的愤慨,黄河即为抗议沙俄的侵略扩张行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五单元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欣赏 黄河 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全一册1 第十五 单元 第二 十六 沈心工 人音版 高中 音乐 鉴赏 一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