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学的社会学启蒙》一书有感.docx
《读《法学的社会学启蒙》一书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法学的社会学启蒙》一书有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法学的社会学启蒙一书有感 清末沈家本法律改革以来,中国逐步探究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学问体系,其间虽然多有曲折,现代法治的理念与制度也渐渐被国人接受与认可。尽管如此,由于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中,并无干脆对应的概念与理论,由此导致,无论是在国人的日常生活阅历中,还是在学问分子的智识阅历中,都缺乏合适的概念工具与理论阅历来处理与现代法治遭受形成的阅历与感受。因此之故,国人在接受现代法律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不理解。本书试图在法律专业探讨之外,结合详细事例和论著,用一般人文学问界熟识的语言来阐述法律是什么法律学问的特质以及现代法律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化而言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这是泮伟江教授专著
2、法学的社会学启蒙(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封底的一段充分说明该集子核心主旨的文字。 该集子是作者“结合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详细事务,就如何理解法律与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超大规模性,什么是生疏人和生疏人社会,如何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绽开了相对比较自由,又比较持续的思索”(第13页),汇合十余年写就的系列文章而成的。可以说,这些文章基本上均是作者在面对和处理正处在“一个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阅历可能性的时代”的当代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时所作的理论思索和努力,即“找寻合适的概念和工具,来帮助我们视察中国人当下的生存境况,表达我们身处此种丰富而困难的生存境况之中的生活感受”(第314页),的
3、确是“同辈法律学人中所给出的最为精彩的视察”(周林刚所作序言“内在于我们的生疏人”,第1页)的成果展示。 或许是缘于自己近二十年的司法改革参加、视察与思索之故,此次拜读这本专著给我印象最深并促发延长思索的还是其中的具有理论创见意义的“生疏人社会命题”(注:周林刚教授将该专著的两个主要理论创见分别概括为“基本的法律生存阅历命题”和“生疏人社会命题”,参见周林刚所作序言“内在于我们的生疏人”,第10页)及其对司法改革的理论启示价值。“生疏人是一个具有丰富潜能的概念。处于不同时代境况的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的问题意识,而揭示和挖掘这个概念所蕴含的某种方向的潜能,将其理论化,从而发展出适合自身社会与时代须
4、要的生疏人理论”(第273页)。作者就是有感于“既有的各种概念和工具,在视察和处理不断涌现出来的这些新现象和新阅历的可能性与限度”(第315页)之际,基于中国当下社会转型的历史境况与阅历感受(例如,个人需求的多元化与困难化;大规模的人口流淌,带来超大规模生疏人群治理问题;人际交往地理空间的根本性突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日常生活的现场互动关系之外,变成高度抽象和困难的生疏人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等等,第235-236页),在充分汲取西方生疏人探讨的丰富养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大规模生疏人社会”的范畴。 正如周林刚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熟人社区才是社会,生疏人则作为异类处
5、在社区/社会的边缘甚或外部;而一个大规模生疏人社会,或者说系统分化的现代社会,熟人社区则是点缀在生疏人社会海洋中的岛屿。在前者,熟人社区好像自我构成;在后者,熟人社区以生疏人社会为前提才得以构成和维系。在前者,熟人社区是透亮的,生疏人则是神奇的;在后者,反过来,生疏人关系是透亮的,熟人社区反而是神奇的”(序言第6页)。 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熟人/生疏人所处地理空间、熟人/生疏人关系所发生的领域、熟人/生疏人社会中个人之间关系的维系机制,等等,均存在着差别。就个人之间的维系机制而言,熟人社会靠的是“个人之间的人格信任机制”,而生疏人社会靠的是“个人对法律系统等抽象大型基础设施的信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学的社会学启蒙 法学 社会学 启蒙 有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