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践生活化教学,就是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困难性的相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相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供应必要的帮助。 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回来生活理念,让课堂焕发诞生命的活力?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走进学生的生活 曾记得笔者的一位同事,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一起先,学生对此活动反应冷淡,老师一再邀请也无人响应。老师说:“看来同学们都很虚心,那我就点名请同学发言吧。”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在语文课、英语课上已经自我介绍过了。”又有学生附和到:“历史老师也在课上让我们自我介绍过。”教室里忽然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声,个别大胆的学生还说:“我们班里有好多同学是同一个小学毕业的,彼此之间都比较熟识。”此时的老师虽然表情很尴尬,可她还是“快刀斩乱麻”快速打断了学生的话语,根据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接着往下进
3、行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又设置了探讨等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学生始终没有举手发言,而且对其他的同学的发言也不作评价。 作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出现冷场当然不是老师的希望。可为什么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遭受“滑铁卢”?追根溯源,是因为她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境遇、学科支配、情感发展、人生体验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视察、思索、选择,出于老师的“一厢情愿”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钩,面对与教学预案“不同的声音”采纳“压制”策略,回避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打击了学生的参加热忱,既定的学习目标当然也就无法达成。 该案例告知我们: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要“蹲下身来”以学生界眼光去发
4、觉问题,要“蹲下身来”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真实地对学生,面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因社会生活改变的而带来的道德相识和推断的需求,敬重他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他们的喜悦与苦恼。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穿,从而使学生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使学生的头脑成为“一个须被点燃的火把”。 2关注学生的生活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心情这节课,我所设计的有关心情体验的动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缺乏肯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似乎还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刚好进行了探讨。在沟通和反思中,
5、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当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挡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的心情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些,我马上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依据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寻教化源泉,充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
6、,完善教学细微环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告知我们:老师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情、更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关注,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关注他们关注的事情;开发生活资源,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教化意义的情境,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支配做肯定的加工改造,使之能给予学生已有阅历。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反映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加思想品德教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的生活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给学生学问,培育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主动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导之以行,服务于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
7、一面镜子。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有自己的方式探讨生活,用自己的情感酷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初中学生过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而且要领导他们过主动的社会公共生活,培育学生关切社会的发展进步,关切他人,心系民族、祖国和人类的命运,促进个体与四周自然情感、学问和实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思想品德课老师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宽容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术选择,学会勇于担当责任、学会交往。 人的品德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化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化是死的教化,思想品德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别,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简单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