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闺情甘寂寞梦魂归帝爱国情]点绛唇闺情.docx
《[心系闺情甘寂寞梦魂归帝爱国情]点绛唇闺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系闺情甘寂寞梦魂归帝爱国情]点绛唇闺情.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系闺情甘寂寞,梦魂归帝爱国情点绛唇闺情心系闺情甘孤独,梦魂归帝爱国情-浅议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词闻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她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变“闺阁闲愁”为“国破家亡之感伤”,具有肯定的社会意义和较深刻的思想性。而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她的一生经验有着亲密的关系。本文结合李清照的生活经验浅谈她的独特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句句真情,闲吟闺中愁情”从少女思春的浪漫直率表达”和“思夫离情的真实叙说”两个方面来论述李清照满怀向往的少女时代及她作品中的闺阁情怨及李
2、清照婚姻生活的华蜜美满使她文思泉涌,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其次部分“声声血泪,低泣国破家亡之感伤”论述李清照南渡后,在丈夫病死,国破家亡,孤寂凄凉的流亡岁月中她的词借古讽今,以李白式豪放的大丈夫的气概,表现出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部分“字字铿锵,独抒遒逸刚健的倜傥之气” 论述李清照那种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李易安的倜傥有丈夫气。关键词:李清照 人格 风格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词闻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特殊是她的易安词不仅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蜚声文坛,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为后世留下了千
3、古难灭的深刻印象。她以亲身的经验,独特的视角,深幽的笔触,写出了闺中女性的孤独情怀,表达出深厚的爱国激情。她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阁楼,而是把触觉伸向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视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冲突,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炙热爱国情怀的文化学问女性,而她的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主动健康的意义,也正是由于她这种独立的人格精神使得她的词作散发出一种李白式的豪放风格特点。在她的词作中,她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
4、家国巨变,变“闺阁闲愁”为“国破家亡之感伤”,更具有肯定的社会意义和较深刻的思想性。而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她的一生经验有着亲密的关系。下面本人就结合李清照的生活经验和遭受及所写的作品来浅谈她的独特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一、句句真情,闲吟闺中愁情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当时社会利用理学对人们进行道德思想的禁锢,扼杀人性,蹂躏人们的精神,理学这个以新形式出现的僧侣主义、禁欲主义起先活跃。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纲常和理学思想的禁锢下,比男子遭遇着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李清照在她的词中提示了自己的内容世界,真实的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憧憬,表达出自己闺中的
5、孤独和离情。在李清照之前,女性的心灵感受和欲望往往有男性作家代包的。男性性别气质上与女性的迥异,这就使得这类作品或缺乏真实感,或缺乏细腻感,总给人一种特别隔膜的感觉,妇性的闺阁生活和剧烈的内心感受,热情的欲望难以得到真实、生动、细腻的表露。而李清照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感受,独特的艺术视角,描绘着一个真实而又困难的女性世界,从才女闺阁中传播着一声声真实的闺音,并使得这闺阁之音显得更加委婉、细腻、真挚、动人。(一)少女思春的浪漫直率表达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诞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6、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珍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名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微小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稳定,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里。但她不像一般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在闺房绣楼里,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前期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生活无忧无虑。其中,最能表现她的早年生活情态的当推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写了年少的李清照的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层次分明,曲折而多变,把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
7、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将少女羞怯中又带有新颖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忱开朗、多情娇媚的少女跃然纸上,也显示出词人的才华。再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这是女词人在兴致勃勃地回忆她的一次游乐:她驾着兰舟到溪亭这边,与她的亲友一起赏景、饮酒、遣发词兴。倜傥而潇洒的女词人,欢乐中有几分豪放。不知不觉人已沉醉了,日色也晚了,游兴也尽了,这才想起应当回家了,便连忙驾起回舟,荡起双桨。荡啊荡,醉中不辨归路,竟然“误入藕花深处”。这藕花的深处如何?那是炎炎暑天中的一片凉爽境界:藕花亭亭
8、,荷叶田田,芳香飘溢。这幽美适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留连忘返。正在这进退不便、左右两难之际,词人即从醉意迷漫之中惊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便写醒后渡“回舟”的好玩境况。还想在这藕花世界留连观赏,但已暮色苍茫;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在着急中,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声。不料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唿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洁白的相亲相狎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安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沉醉的境界啊!这首词,从内容来说,人们几乎一看便知
9、。但其表现的艺术技巧,却别具风格,使人惊羡,特殊令人叹赏的是那词的意境的新颖感,描叙的婉曲性,语言的通俗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烂漫、活泼欢乐的少年走向了多愁善感的青年。青春的情怀,人生的味道,慢慢潜入她的心头。此时作者的词表现了一种忧愁的情调,词人通过婉约含蓄的笔触,表达了自己所处深闺的“闺愁”和少妇的“闲愁”。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历来为人们称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的开头两句表明昨夜风急,雨却疏疏落落,作者刚从梦中醒来,残存的酒意仍未消,但她却急于知道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外面的花是否漂亮照旧?
10、是否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里隐隐透示出作者一种淡淡的忧愁。作者此时的心情非常困难,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侍女此时却不能了解词人急迫的心情, 因此,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地答了一句“海棠照旧”。最终两句是作者担忧花被摧残,新的忧愁又上心头。这里的“瘦”字不仅代表鲜花的日渐稀有,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的惋惜之情。此外,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青光寒食天)一词,表现了作者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还有一首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也是一首写闺房闲愁,独处孤独的词,描写了词人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一百零一无聊赖的一天。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在青春时期的感伤心情,都是由她所处深闺中淡淡的“闺愁”引发出
11、来的。(二)思夫离情的真实叙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而赵明诚也是才华横溢,对金石美术很有探讨。酷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保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志同道合,生活非常美满,但她终归是告辞了自由自在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常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因而,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
12、这一类词,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处,女词人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特别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动身,选择女性怅惘悲愁时所简单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舞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境况和对丈夫的思念。“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景为主,没有明写
13、相思之意,但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隐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一败涂地,时时到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子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逝;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逝,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
14、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令读者振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顺、和善、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表面上是写深秋佳节孤独孤独的心绪,实则写得是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本题作“重阳”或“九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短暂分别,思念之情绵绵不绝。上片述由白昼到深夜一成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15、。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思转深,以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陶潜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就酌,醉而后归”(续晋阳秋)。词人继踵文苑雅事,黄花拂袖,而离愁难解,遂逗出煞拍三句。“销魂”,深化篇首“愁”字,由“愁”而致人瘦,见出离思深厚。帘外黄花与帘内佳人,相映生辉,形神酷似,同命相恤,物我交融,创意极美。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美丽的文风、清爽精致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系闺情甘寂寞,梦魂归帝爱国情 心系闺情甘 寂寞 梦魂归帝爱 国情 点绛唇闺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