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课程耦合知识内容的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关课程耦合知识内容的教学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相关课程耦合知识内容的教学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很多专业之间、专业内部、课程之间及课程内部的学问点并非独立不相关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耦合关系,本文就本科工科课程之间耦合学问部分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针对耦合学问教学的几个须要重视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有助于整个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合理化建设,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完整的学问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耦合;课程;工科;学问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记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05-0184-03 一、引言 概括地说耦合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靠于对方的一个量度。“耦合”作为名词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
2、程等领域中都有相关的名词术语1-2。 我国工科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都不是单纯独立的,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先后承接依次或部分内容的交叉,也就是说,学问点之间存在着肯定的耦合关系。例如本校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振动与噪声课程,建立振动方程时涉及的相关学问点有理论力学受力分析与动力学方程,求解单自由度振动方程时用到高等数学的一元二次微分方程,求解固有频率时用到线性代数中的矩阵求逆、特征值求解,分析系统结构振动时用到材料力学中梁的挠度求解、理论力学中的拉格朗日方程,求解随机振动时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各种数值算法等;另外随机振动部分与汽车理论中的车辆平顺性紧密相关。 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往往
3、不同的课程相互独立,互不关联。老师只负责讲授自己课程教材上的学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间或意识到交叉的学问内容往往也不会加以深思。假如老师在讲授课程时,能够充分利用课程内部与课程之间甚至学科之间的耦合关系,一方面能够避开学问的孤立性,使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更加系统流畅;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确和全面地驾驭课程的主体内容,建立完整的学问体系。因此,对于课程耦合部分的学问点须要予以特别的重视。 二、工科院校的课程耦合概述 目前高等教化的针对性越来越强,高校采纳模块化教化理念细化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化并非把几门课程简洁地按专业设置堆放在一起,必需进行科学的组合。课程组合时各门课程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
4、耦合学问点的教学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 课程耦合是指各门课程之间不同局部的重合、不同层次的或不同方法的交叉。课程的耦合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为显性的学问点重合,就是同一个学问点在不同课程中都有讲解,只是依据专业背景各有侧重,动身点和应用领域都不相同;其次层为显性的关联,某门课程教材中明确提到另外课程的学问,或者作为学问背景或技术手段,或者作为以前课程的深化和补充,或者作为后续课程的了解与展望;第三层为隐性的学问共享,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但是课程讲授和应用中的确用到了其他课程的学问;第四层为思维方式的相关,即各门课学问点不同,但是都用到同样的思想,比如各种模型的比拟,对困难问题的简化近似等思想。
5、随着学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学问的耦合越来越明显,基础课之间的耦合稍弱,专业课之间的耦合则相对更强。图1为本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耦合关系网络简图,基础课与全部专业课相关,其间存在连接线的专业课程耦合相关性较强。 三、课程耦合教学探讨的重要性 耦合学问教学探讨的重要意义如下: 1.有助于学生各門课程的融会贯穿。耦合学问包括教材中提到的以及老师讲课扩展的部分。重视耦合学问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文献查阅实力,各门课程的学习思路与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学生把一门课程的学问点串成一条线的同时,要把各条线之间的相互关系理顺,这样各门课程之间形成一个互动和支撑体系,学问才能成为一个
6、完整的系统网络,从而使学生对本学科可以真正地驾驭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和创建性。 2.有助于学科交叉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技发展带来各学科的交叉,许多高科技领域都是交叉学科。专家认为,跨学科探讨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是学问体系的渗透和融合,跨学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 科研团队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性格的人聚集在一起,整合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巧、工具、视角和理论,完成困难、困难或重大的科技创新任务。 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耦合学问是交叉学科之间的桥梁,与其相关的教学探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科研或教化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来组成科研团队,跨学科处理科学中的困难
7、问题,实现学科的汇聚和融合3-4。 3.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实力的培育。国家对创新探讨特别重视,课程教学不应只注意基础理论及专业学问的灌输,而是须要理解和探讨现有的学问,并运用它去探究未知的领域。 如图2所示,课程耦合的教学探讨有助于学生了解学问点的来龙去脉,使他们以探究者的姿态获得学问,培育他们的思维实力和探究实力,有助于学生将来联系各门课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探讨领域、不同的探讨方法去进行跨学科的探讨,各种理论相互渗透、相互汲取,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术水平,扩展创新思维。 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须要应对不确定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课程耦合的教学探讨甚至对于学生学术思维以外的社会情商有所帮助,
8、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解问题,多角度多方位看待与处理问题,能够帮助正在成长的年轻人以理性的看法对待自然、人生和社会,不会偏激冒进,增加学生的学问运用实力、实践动手实力和社会适应实力5。 四、耦合学问课堂教学的思索 各门课程内容相互耦合,老师要有自己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依据专业方向,广征博引,引申触类,立足教材但不受其所限,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化地理解所讲的内容,把自己全方位的学问凝合到讲台这一方寸之地。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学问结构。合理的学问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创建性探讨的基础。合理而科学的培育方案和课程设置则是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必需赐予充分的重视。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质量
9、凹凸、实施效果好坏,都干脆影响到学生的培育质量。 许多院校由于课程学时压缩,相应的教材与教学手段又未能刚好跟上,故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被迫“砍高保低”,对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以及与后续课程的顺当接轨非常不利。 课程耦合关系的探讨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以及合理地压缩课时,了解各课程的相关关系是课程设置的动身点和归结点。 2.老师要拓宽学问面。老师对耦合学问的讲解受到各种制约,如老师对学问点的理解仅限于所讲授的课程,对于其在其他课程中的地位和用途不甚清晰;或者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或者学生对未开设的课程没有爱好。 老师应当对各门相关课程都有所了解甚至熟识,能够指出学生学过、正在学或将要学的课程中有耦合关系的部
10、分。充分利用课程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和学问结构,从宏观上理解和驾驭授课内容,避开学习学问的孤立性和盲目性。 教学内容应在着重介绍经典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学科的现代学问,注意自身的学习和学问创新,用各领域新的科技成果来充溢教学内容,做到“拓宽基础,追踪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老师拓宽学问面,与“厚基础,宽专业”的教学思路是一样的。 3.课堂讲授采纳“合纵连横”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和纵向的深化,即使是有的专业未开设的课程老师也可进行关联讲解,因为学生将来所面临的深造和就业可能会有所需求,这样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学问的记忆与理
11、解,又能培育学习实力与人文素养。 耦合学问在各门课程组成的学问网络中起到连接作用,课堂教学须要“前瞻后仰,左顧右盼”,注意课程之间的串并联关系。老师须要细心设计耦合内容以及耦合程度的深浅,要对耦合的内容进行科学阐述,站到肯定高度上对其本质进行讲解,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学时进行教学最优化。耦合学问的教学可以实行多种形式,如图表、公式、文字、工程案例等。例如所讲的学问点产生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应用于什么领域?由哪位科学家提出?一位科学家的探讨贡献往往不局限于一个点或一个领域,他还做了哪些探讨?其他科学家就这个问题做出了什么探讨,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相互补充和促进关系?当然也不能讲解过多占用太多课堂时
12、间,免得学生觉得跑题太远而失去爱好6。 4.重视教材的改革与探讨。教材的编写、选用也应留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耦合与匹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支配上应充分考虑专业与学生的特点,避开简洁重复,提高课程起点,优化教学内容。 5.老师之间相互沟通。老师不能只满意于讲好自己的课程,把自己的课程看作一个孤岛,应注意相互沟通,课程之间相关性较强的可由负责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相互协调,处理好授课内容的耦合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问体系。 五、结论 注意课程耦合关系,探讨耦合学问的教学管理与方法,对于加强基础、拓宽领域、更新内容、优化素养、培育实力、注意实践方面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学问体系的整合,得到最优的学问
13、网络。教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又是艺术,老师授课也可分为信、达、雅三个层次,对耦合部分学问的扩充,有利于在“信”的基础上实现“达”和“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纯斌.高职教化模块更应留意耦合J.吉林广播电视高校学报,2022,:101-101. 2王秋生,崔勇,袁海文,刘颖异.基于学问耦合关系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化,2022,:46-47. 3柳洲.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探讨D.天津:天津高校,2022. 4李成龙,刘智跃.产学研合作组织耦合互动的学问创新机制J.东华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7:662-666. 5杜鹤民.基于耦合理论的企业创新设计方法探讨J.广东工业高校学报,2022,30:73-74. 6李丽君,沈玉凤,许英姿.力学教学中的引申触类J.试验技术与管理,2022,29:180-184.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