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磨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几何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特点.docx
《30年磨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几何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年磨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几何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特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0年磨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几何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特点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30年,生产力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三农”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30年来,在农村经济建设及县域经济发展上做出的贡献不行替代,有目共睹。但在农信社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和服务“三农”的同时,农信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却是历经辗转,几多挫折。应当说,通过改革,农信社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冲突得到了肯定程度的解决和缓解,但其改革彻底胜利的瓶颈如何突破,很多历史的深层次的问题怎样解决,切合农信
2、社自身发展的真正出路何在,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探。历程略览(一)“官办”管理时期(1958-11018)。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信社经验的历史大波折时期。受极左路途的影响,农信社先后被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财务部门,体制发生改变,与农信社成立时的初衷南辕北辙,致使信合事业遭遇到重创,甚至面临破产。后又将农信社交给国家银行管理,11017年底,农信社又被列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从今走上了官办道路,限制了合作金融组织作用的发挥。(二)改革调整阶段(11018年-11016)。改革开放以后,特殊是11014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银行总行提交的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
3、体制的报告后,为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国家授权农业银行代管农信社。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下放了肯定的经营权限,复原和加强了农信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敏捷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信社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扩充。11019年,农信社又对内部管理、规范金融秩序进行了整顿,期间通过清股、扩股,亲密了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善,内部经营机制进一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农信社得到复原和发展。到11016年8月末,农信社资产总额达1055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946亿元。(三)独立发展阶段(11016年-2003年)。11016年8月,国务
4、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确定,标记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启动。确定明确,农信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19101年中国人民银行又颁布了19101年农村合作金融工作看法,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指出:坚持农信社合作金融改革方向,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稳定健康发展为主线,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督管理,完善内控机制;接着深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秩序;进一步加强县联社建设,完善提高行业指导和管理水平;发展业务,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支农服务。至2003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法人机构达34909个,各项存款22330亿元,贷款余额16181亿元,分别占金融机构的11.5%、10.8%,内
5、部管理逐步规范,资产质量有效好转,经营状况日益改善。(四)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6月至今)。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标记着我国对农信社最大的一次改革试点工作正式起先。改革首先在江苏、重庆等8个省区进行。方案提出,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分不同的状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改革现行的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权移交给省级政府,成立省级联社,监管职能转入银监会。方案还指出,根据“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加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信社逐步办成由农夫、
6、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通过改革试点,农信社资本足够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实力增加,农村合作金融的命运出现了转机。改革成效(一)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动。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地农信社主动探究,依据实际状况分别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以及县(市)辖域内两级法人社等多种组织形式。2022 年初,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 家,农村合作银行113 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4 家。同时,农信社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
7、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二)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国家在中心银行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政策支持。截至2022 年初,经严格审查考核,中国人民银行共计对29 个省(区、市)的2396 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 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353 亿元,弥补历年亏损挂账303 亿元,兑付票据807 亿元。对陕西、新疆发放专项借款12 亿元。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三)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截至2022 年初,按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9.3%,与2002 年末相比下降约28
8、%;在资本足够率上,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达13%、14.1%和13.3%,而2002 年末,全国农信社资本足够率仅为-8.45%。自2004 年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3年实现盈利;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1.43 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81%提高到93%,服务“三农”功能不断增加。困惑难题(一)主观因素1体制稳定失衡。我国农信社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其机构的性质、权属、监管发生了很大改变,或归当地政府领导,或归人民银行统管,或归农业银行代管,始终未能正名。无论是它的建立、撤并还是改革,都体现
9、出政府包办性质,反映出政府的意志,而没能显示合作金融的真正内涵。国家的强制性制度供应导致了农信社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不兼容,产权全部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义务模糊不清,改革举措不一,“新官不理旧事”,导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机制不对接,未能形成独立的体系,农信社改革工作实难推动。2历史疾痼严峻。农信社受沿袭多年的安排经济体制、长期粗放经营机制和政策性干预以及担当巨大的社会改革成本的影响,管理极其混乱,存在大量账外贷款、对外担保、高息拆借资金及存款化股金,加之农村地方金融生态恶化,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历年居高不下,信贷风险与日积聚。19101年,国家又将经营失败的基金会并入农信社,加剧了农信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0年磨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几何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特点 30 磨砺 农村信用社 改革 发展 几何 特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