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限于结肠粘膜的炎症性肠病,由多种病因综合交互作用引起,西医治疗作用快速,疗效确定,但复发率高。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好,辩证用药的优点。临床治疗最好是采纳中西医、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本文收集近3-5年的文献,通过病因病机、基础探讨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探讨进展作如下总结。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探讨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缘由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可发生于
2、任何年龄,且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相关。临床症状轻重不等,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特征,多有反复或慢性迁延1。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泄泻”、“痢疾”及“肠辟”等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概括本病的特点。因此,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本病归结为“大瘕泄”。现将近年来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探讨进展综述如下。 1 国内外流行病学分析 本病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最高,而发展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亚非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文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8.3-14.3/10万、116-229/10万和1.95/10万、10.12/10万,美国本病的
3、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本,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2与生活方式有关。我国目前对本病尚无精确统计,但通过江学良3、胡仁伟4等学者对11011-2003年间中国医学文献对本病的报道的统计,显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西医学对病因病机的探讨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现代探讨已确认本病的发病缘由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本病与遗传、感染、炎症反应、肠道变态反应、免疫功能异样以及环境与精神因素相关。近几年的探讨发觉,本病是机体内在的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异样与外界环境、精神心情刺激之间相互作用所致。这些相互作用使肠道防卫功能紊乱,并促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性因子和介质,
4、进而造成肠黏膜的损伤5。 2.1.1 遗传因素 本病的发病有肯定的种族差异性,反映了本病可能与遗传素养有关7。另外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家庭聚集性,也表明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国外学者通过全基因组扫描,绘制出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相关的易感区域和易感基因。国外学者6已胜利利用转基因技术制作出和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的动物模型。 2.1.2 感染因素 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缘由中,环境致病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探讨的关注。在环境因素中,饮食成分和肠内微生物是影响发病的两个关注点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几乎都存在免疫调整机制异样,在这种状况下,饮食成分和肠内微生物都可以引起肠内的慢性炎症反
5、应。感染因素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在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缘由的过程中,我们发觉本病多发生在肠道感染之后;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粪便分流或旁路手术可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复发。这些都是感染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论据。国外探讨者8在临床探讨中发觉,在切除克罗恩病病变回肠,行回-结肠吻合口术时,如在吻合口近端同时造瘘,使粪便分流,不与新吻合口的肠黏膜接触,溃疡的复发率较未造瘘组明显降低。虽然可以确定感染是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但至于是何种感染引起,至今仍未确定7。 2.2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相识 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多的论述,古代医家多将本病多归因于湿,如医宗必读云:“泻皆成于土湿,湿本于脾虚,仓
6、凛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代医家理论的基础有所发展,如王幼立,韩铁山等9应用冯明清教授脾虚“不及游溢”之理论,认为饮食结构变更及情感失调是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缘由。脾虚“不及游溢”是造成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并存在于发生发展全过程机。沈洪10认为本病病变部位在大肠,与肺脾相关,故提出从肺、脾论治本病的观点,并认为湿、热、痰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山东学者路广晁1认为,本病病机本虚标实,脾虚是其本,湿热、气滞、血瘀及热毒为其标。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病是遗传确定的,腔内抗原激发的、肠黏膜自然免疫异样启动的肠道炎症,黏膜反应的异样使炎症持续、放大和慢性化12。祖国医学
7、认为本病归因于湿,现代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发病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源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外因责之于湿邪蕴、气滞血瘀。 3 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对有于有肠扩张、穿孔和大量出血的患者则首选外科治疗。现有的内科治疗方法包括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在流行的治疗方案为依据患者不同的临床分型、病情严峻程度和不同的病理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3.1 西医治疗进展 西医药治疗西医药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一些新型生物治疗药物。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探讨的深化,新型疗法也不断涌现。如阻断血管内皮细胞上的MAdCAM黏
8、附疗法治疗本病已有临床报道,且取得较好疗效13。对于激素依靠型患者,可以选择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吸附治疗方法14,去除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和粒细胞单核细胞吸附系统。运用微生态制剂以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的促生疗法。还有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改善肠道微循环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5。 3.2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辨证施治为主,因人、因地、因时、因疾病发展阶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2.1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 余绍源16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临证依据本虚标实的不同程度,常把本病分为以下证型:气滞湿阻型、湿热蕴结型、脾虚湿停型、脾肾两虚型,
9、分别选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资生丸加减、四神丸加减,临床疗效较好。陈治水临床利用自拟健脾灵片,每次服8片,口服、每日3次。对肠黏膜糜烂、溃疡较重者,同时协作苦参槐花合剂保留灌肠,经450例临床视察,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达101.5%17。 冯桂英18以“清热化湿,健脾止泻”为治疗原则,采纳理脾化湿止泻汤,并随症加减,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治愈57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4%。 3.2.2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是指中医内服汤药治疗方法以外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主要有:中药灌肠及新方法气药灌肠、中药栓剂、针灸治疗、脐疗法、推拿手法治
10、疗、拔火罐法、耳穴贴压疗法。金晶等19用气药灌肠法与常规灌肠法治疗慢性UC患者各10例,气药灌肠组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对于年老、肛门括约肌松弛难以保留药液者,可采用中药直肠点滴治疗,如欧琴20用健脾化浊汤直肠滴注治疗53例,总有效率达96.4%。吴泉等21用芪黄栓治疗UC患者,总有效率为87.27%,明显优于SASP比照组。付宝庚22对50例UC患者,辨证分型后针、灸并用,结果总有效率为101%。韩淑凯等23针刺头针穴位胃区、肠区,治疗中度UC患者40例,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101%。赵立军24采纳脐周埋线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38例,临床取得满足效果。曲惠珍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溃疡性 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 研究进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