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新技术及在早期胃癌诊治中的应用.docx
《消化内镜新技术及在早期胃癌诊治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内镜新技术及在早期胃癌诊治中的应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消化内镜新技术及在早期胃癌诊治中的应用 摘 要 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胃癌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类新型消化内镜不断出现,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这些消化内镜新技术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等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作一介绍。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2; R4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6-153301-0008-05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但不论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依据日本胃肠道内窥镜学会和日本胃癌学会制定的标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还可分为隆起
2、型、平坦型和凹陷型,其中平坦型又可分为浅表隆起型、浅表平坦型、浅表凹陷型和混合型。2000年WHO在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明确对包括胃和结、直肠等肿瘤统一采纳上皮内瘤变取代原来所用的异型增生1,并将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包括原上皮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包括原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采纳上皮内瘤变这一术语能更精确地反映癌前病变在发展为浸润性癌之前上皮细胞形态学变更的本质及其科学的概念,从而更正过去由于长期混用重度异型增生、癌疑、原位癌、局灶癌、黏膜内癌或癌变趋势等术语所引起的治疗过度及其不良影响。 中国每年死于胃癌的患者数约为22.7万人,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不到1/10,早期胃癌
3、手术率低于5% 10%2。早期胃癌的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90%以上,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30% 40%3。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胃癌治疗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消化内镜不断出现,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稳步攀升,内镜下微创治疗也已成为可能。 1 新型消化内镜 1.1 超声内镜 1101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一般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试验中取得胜利,开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此后,超声内镜器械不断发展和完善。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超声内镜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范围也不断
4、扩大。超声内镜是目前消化内镜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可分为超声微探头和大探头超声内镜两种。 超声内镜术可辨别胃壁各层结构,既能推断病灶部位和范围,又能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黏膜内癌表现为黏膜层或黏膜肌层增厚、结构模糊、欠规则、缺损,但黏膜下层清楚、规则、连续。黏膜下癌表现为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层次紊乱,两者分界消逝;黏膜下层增厚、中断;黏膜下层内较小低回声影,但固有肌层清楚、连续、完整。在评价胃癌的浸润深度方面,EUS的总精确率为83.1%。EUS对黏膜癌、黏膜下癌和浆膜癌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4%、78.8%和60%4。 1.2 电子放大及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由日本学者于1966年研制,近年渐渐
5、应用于国内临床,是诊断早期胃癌的常用方法。染色内镜分为化学染色和电子染色两种。化学染色是将某些染料配制成肯定浓度的溶液,通过口服、直视下喷洒或静脉注射后再进行内镜检查,从而提高对胃肠道早期肿瘤、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内镜下对可疑病灶进行靛胭脂或美蓝染色可清楚显示癌灶的表面形态、范围和大小,有助于良、恶性鉴别,且可使活组织检查取样更为精确,对手术范围的选择亦有重要意义5。 日本富士能公司的智能分光电子染色内镜系应用光谱分析技术原理制成,能将一般内镜图像的单一波长经红、绿、蓝光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特定的图像,最大优点在于可供应多达10种不同波长组合的图像处理模式,通过内镜操作部上的特定按键即可快速切换。日
6、本奥林帕斯公司的窄谱成像、宾得公司的i-scan技术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相类似的电子染色手段。同化学染色相比,电子染色省却了化学染色的繁琐操作,可瞬时染色并在染色与白光之间自由切换,避开染色物质对病灶识别产生负面影响。电子染色提高了对胃肠道黏膜的微小构造和毛细血管的视察实力,大大便利了胃肠道早期肿瘤的诊断6。 电子放大内镜采纳高像素的电荷耦合器件和先进的电子图像后处理系统,能将内镜图像放大10 101倍而视察到胃小凹或结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特征,可实现对胃肠道局部微小形态结构的视察和分类。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电子染色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小癌灶、微小癌灶和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最近探讨表明,利用NB
7、I结合电子放大内镜能同时改善病灶与四周组织结构、微小血管与四周组织间的对比度,提高浅表病灶的检出率,基本上可达到“光学活组织检查”的目标7。 1.3 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 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整合于传统电子内镜的头端便可制成CLE,其工作原理是:在内镜头端整合一个共聚焦激光探头,通过特别的荧光剂,运用激光激发产生人体局部组织的图像。CLE除能完成标准的电子内镜检查外,还能同时生成共聚焦显微图像,每一个合成图像大致可以代表组织标本的一个光学切面。尤其是在诊断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等疾病时,CLE可以对可疑病灶进行靶向活组织检查,提高病变检出率。作为胃肠道疾病诊治的新技术,CLE被称
8、为“光活组织检查”或“虚拟活组织检查”,其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已在对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显示出优势。 CLE作为第一种形态学与组织学相结合的胃肠道疾病诊断工具,可供应胃肠道活体肿瘤细胞和正常黏膜细胞的高质量图像。尤其是清楚的细胞和细胞核形态图像,足可与传统的细胞病理学图片媲美,能仅依据图像即快速作出体内组织学诊断。诸多临床探讨证明,CLE与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的相符率甚高。CLE可以视察胃表面及黏膜下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如对隐窝结构、黏膜细胞、杯状细胞、上皮内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和红细胞等进行高清楚度的视察,还能对表层黏膜细胞250 m深度的固有层进行视察,对早期胃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8。 C
9、LE作为一种新的内镜成像技术,在内镜检查中融入了免疫学和染色体学的成就,可以在体内进行表层下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组织学诊断并指导靶向活组织检查。由于其特别的“智能”活组织检查方法,避开了盲目的活组织检查取样,为体内组织学探讨供应了快速、精确的诊断工具,有助于及早发觉肿瘤。有探讨表明,CLE对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特别高。作为高危人群早期胃癌筛选的一种新手段,CLE的靶向活组织检查方法对胃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4 固有荧光激发内镜 当用1种波长的光照耀某种物质时,该物质的基态分子汲取能量被激发至激发态,在自激发态再返回基态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射出较照耀光波长更长的光,这种光被
10、称为荧光,这种发光现象被称为光致发光。利用光致发光诱导内源性荧光光谱诊断胃癌已于近年受到广泛重视。 任何荧光物质都有其特征性的荧光光谱。荧光光谱又称荧光放射光谱,是指选用适当波长和强度并固定不变的激发光照耀荧光物质、通过荧光监测器和记录仪记录下来的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的关系曲线。利用荧光物质荧光光谱的特征和荧光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光谱分析法。 荧光光谱分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荧光光谱分析,其中后者是指不引入外源性荧光物质而干脆检测物质自身在激发光照耀下放射的荧光,又称自体或固有荧光光谱分析。自11019年Kuma等报道用氩离子激光照耀肿瘤组织可以视察到波长622 nm的自体
11、荧光以来,内源性荧光光谱分析因其不良反应小而备受关注9。 国内、外的大量探讨表明,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存在差异。固有荧光激发内镜采纳激光光源通过光纤干脆与内镜及导管结合,进入腔内,所收集的荧光经图像增加仪与光学多导分析仪转换,再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推断,现这一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食管癌、胃癌、胆管癌、肺癌、膀胱癌和喉癌等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探讨中10。在放大内镜直视下,对微小或可疑病变可经内镜钳道插入荧光探头,激发和收集局部被激发的固有荧光,对提示恶变或可疑恶变部位有目的地进行多块和多方向的活组织检查,大大提高了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2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 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淋巴结远处转移率
12、很低且病灶往往很小,这就为其在内镜下切除和根治供应了可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是目前用于早期胃癌的主要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 2.1 EMR EMR由“剥脱活组织检查术”发展而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病变如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中。EMR是一种微创内镜技术,明显优于传统外科手术,并且可将切除的完整的大块病灶供应病理组织学探讨。 日本胃癌学会制定的胃癌治疗指南规定的EMR指征为: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内镜下推断癌细胞的浸润深度限于黏膜层;病灶直径2 cm;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11。 EMR的步骤为:细致视察病灶,通过放大染色内镜明确病灶范围。在病灶外侧5 mm处作标记。黏膜下注射,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化 新技术 早期 胃癌 诊治 中的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