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做“没什么用”的科学.docx





《王贻芳:做“没什么用”的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贻芳:做“没什么用”的科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贻芳:做“没什么用”的科学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弟子,他测得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誉为中国本土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他是第一个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中国人,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高能物理学家。2022年,他领导的大对撞机项目概念设计报告正式出炉,向粒子物理学终极问题发起挑战。 王贻芳 沿着北京玉泉路走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东门,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商铺,平日里,幽静的大院里走动的人也不多。2022年11月14日下午,高能所主楼的阶梯会议室里却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高能物理学家和记者。座位不够,不少人挤在后门口的走道上。 他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见证一个历史时刻下午3点左右,身穿灰色西服的王贻芳
2、在众人凝视下走上台,接受项目经理娄辛丑代表工作组交给他的两大本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概念设计报告,向全世界发布。 CEPC的周长是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最大的对撞机LHC的4倍,有国际高能物理学家称,CEPC可以大大地促进对物质最基本组成单元的进一步理解,解决我们对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一系列困惑。 2022年,CEPC的概念刚被提出,就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探讨。今日,这个概念设计报告的公布则标记着,整个项目的加速器、探测器和土建工程的基本设计已经完成犹如盖房子,大家真正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图纸。 王贻芳是CEPC指导委员会主席,他还有其他头衔: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中科院院士。2022年,他所主导的大亚湾
3、试验发觉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当年美国科学杂志评比的“2022年十大科学进展”。一时间,国内外科学界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2022年,王贻芳成为首次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中国科学家。 6年后,CEPC项目再一次把他拉到公众视野当中。 “高冷” 王贻芳的工作内容之一,是给专业以外的人说明自己究竟在探讨什么。 物理学有许多探讨方向,不同于光学、固体物理等分支能给一般人想象的空间,王贻芳探讨的是基本粒子,比分子、原子、原子核还小,不懂行的人站在门外,觉得这一切生疏又虚无。 2022年以来,王贻芳接受过大大小小的采访,都要做一些科普。2022年,他参与中心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开场,他用最贴近生活的比
4、方来介绍自己探讨多年的中微子盖房子须要砖,全部的基本粒子都像是砖块,一起构成了宇宙。这些砖块共有12种,其中3种就是中微子。通过探讨中微子,能够知道物质世界的构成、它们的相互作用,知道物质世界为什么成为今日这样的世界。 探讨粒子物理须要大科学装置,比如上世纪80年头建设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再比如现在想要建立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建设这些工程要花纳税人的钱,从政府部门到公众,自然希望了解的更多,王贻芳也承认,自己有义务去说明自己的工作。但在现实中,说明清晰往往并不简单。 對听者而言,理解粒子物理是有门槛的,须要他们具备肯定的物理学基础学问。王贻芳只好自己替他们在这个门槛前铺垫好台阶,但代价是
5、他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等到他讲完了基础学问,做好了铺垫,很多人又失去了爱好。“有时候,这个沟通特别困难,有许多时候也会产生误会,你就要不断地去努力填补、说明、修正。”王贻芳说。 拿他近些年在推动的CEPC来说,王贻芳最常听到的疑问是,“建立这个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究竟能干什么?”王贻芳回答,“探讨希格斯粒子。” 但是,2022年7月4日,欧洲核子中心已经宣布探测到希格斯粒子。人们追问,既然希格斯粒子已经被发觉,为什么还要探讨它?是不是在拾人牙慧? 向一般大众讲解这件事情不太简单,王贻芳只好再打一个比方:中微子是在1956年被发觉的,此后物理学家接着探讨其性质,相关成果又诞生了3个诺贝尔物
6、理学奖。事实上,物理学家关切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新粒子,而是各种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只要与新的物理规律有关,就很重要;假如仅仅和已知的物理规律有关,无论是不是发觉新粒子,都不重要。 希格斯粒子是一种极为奇妙的基本粒子,人类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它是发觉新的物理规律的最好窗口,也是粒子物理发展过程中不行跨越的一步。 对于专业问题,王贻芳会耐性地讲解,但对于个人生活,他只用简短的话作答,并不在意是否冷场,有意将自己的生活和外界保持距离。他曾面对十多家媒体的追问,只用5分钟讲解并描述个人经验,大部分的发言时间介绍团队的试验。他的同事评价他,“想从他嘴里挖出点有关他个人的故事或细微环节来,简直比做出中微子
7、的试验数据还难!” 在做电视节目时,王贻芳过于简洁的回答时而导致冷场,有嘉宾说他是话题终结者,王贻芳对此说,“这是我的缺点吧,但没方法改的。” 高能物理所探讨员沈肖雁是王贻芳在南京高校读本科的同学,她赞许王贻芳这种直率的性格,表达观点简洁明白,这是在国外待久了的人所拥有的特质。 对于媒体塑造的“高冷”形象,王贻芳看得很清晰,“媒体有时候须要给人贴一个标签,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很困难的,没那么简洁,得看详细的事情。节目反映的是我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 “触类旁通” 王贻芳的办公室里挂着4幅他参加的对撞机和中微子项目的照片,还有两幅是有鬼才之称的闻名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字画。 物理学家和艺术家是
8、一个奇妙的组合,他们的交情始于11010年头。 CEPC 安排 11014年,王贻芳从南京高校物理系毕业。当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向教化部建议,在中国选拔优秀的人才加入他领导的位于瑞士日内瓦的L3试验。直到现在王贻芳仍旧觉得,当年收到通知参与并通过丁肇中的选拔考试,于他而言是一种运气,“很难说这是个必定的结果,有许多偶然因素在里面。” 因为这个好运,王贻芳加入L3试验,前后在意大利待了将近10年。这期间,他结识了黄永玉。 王贻芳打开话匣子,毫不吝啬地表达对这位前辈的尊崇:极为睿智,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不同流合污;在政治旋涡中保持了自己,既不失节,也不翻船;乐观对待全部的事情,从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贻芳 没什么 科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