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理学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生理学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探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校生理学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探究 摘要:“对分课堂”是国内学者张学新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探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把讲授和探讨时间错开,强调先教后学,既保留了传统课堂的“教”,又兼顾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对分课堂;生理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331101.2022.09.073 生理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各學科的桥梁课程。相对于其他医学类基础课程,生理学的理论性更强,内容也更抽象,在学生中通常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
2、,地不怕,就怕生理和生化”。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课后学”的教学模式,由于师生间交互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低,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当前,随着高校教化改革的日益深化,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更加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化,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意当代生理学教学的须要。 为此,国内外教化界对高校教学模式也进行了诸多探讨,但由于师资力气有限,目前大多数二本医学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的生理课仍以大班授课为主。虽然CBL、PBL、TBL等探讨式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但远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效果。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无论上述哪一种教学模式,无法照看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
3、内容按章节学习,从而使学生缺乏整体把握意识,学问结构松散,难以将所学学问串联起来。采纳探讨式教学模式须要学生主动协作,依据病例、案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占用学生较多课余时间,学生负担较重。学生缺乏相关临床学科的学问背景,大部分案例、病例无法完全运用于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志向。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状况:中国高校的学生大部分从小学始,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要适应全新的教学法尚需时日。 基于上述的问题,我们引入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1对分课堂概述 1.1“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由复旦高校心理系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的一半安排给老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安排给学生以探讨的形
4、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中,讲授时间和探讨时间也并不都是各占50%,可以依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水平及其他因素进行敏捷调整。 1.2“对分课堂”实施流程 “对分课堂”详细到教学活动上,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讲授、内化汲取和探讨组成,也简称为PAD课堂。 讲授:对分讲授的主要原则是精讲和留白,简称精讲留白。在授课时间减半而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老师将重点内容讲透;剩余的内容只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课后预留肯定的作业,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查阅资料。 内化汲取:即在老师讲授学问点后,学生在课后依据对学问点的理解和老师预留的作业,通过阅读教材或借助于新媒体手段获得的资料,再内化汲取为个人的学问储备。内化汲
5、取的成果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除此之外,还要写出“亮考帮”。亮指的是,将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称之为“亮闪闪”;自己懂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怀疑的内容,可在班级探讨时挑战别人,称之为“考考你”;而自己不懂可在班级探讨时用来向同学请教的内容,称之为“帮帮我”。内化汲取也是学生主动思索、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实力和学问结构,完成作业并借助新媒体提交给老师进行评阅。 探讨:学生带着课后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进行有打算的探讨。课堂探讨以小组为单位,4人/组,学生可围绕作业尤其是“亮考帮”绽开,让每人都有表达的机会;随后老师抽查,每次提问3-5个小组,每组派
6、一位发言人共享刚才探讨的精华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尚未解决的为题赐予提示、引导和解答;最终老师将学生遗漏的、须要进一步深化提升的内容再梳理一遍。在探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在探讨中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对学问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借鉴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生生互动。探讨过程中老师要赐予肯定的指导,刚好订正学生的错误,并对探讨结果赐予评价,以提高学生参加探讨的主动性。 “对分课堂”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讲授和探讨时间错开,强调先教后学,既保留了传统课堂的“教”,又兼顾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性。 1.3“对分课堂”的考核方式 “对分课堂”强
7、调过程性评价,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作业质量的凹凸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部分。 学生将作业通过网络平台交由老师在下次上课前进行批阅。每次作业满分是5分:作业内容有新意给5分;作业仔细给4分;能交作业给3分。每次成果汇总后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部分。 只要探讨时,敢于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均给满分-5分。 最终,学期末的考试成果可占总成果的45%-60%。 此种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爱好和动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对分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实施的优势 2.1“对分课堂”可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吸取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8、:既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强调先教后学,老师讲授学问在前,学生内化汲取在后;也兼顾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动”,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避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满堂灌”,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理学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 2.2“对分课堂”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老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化。在对分课堂上,老师只将重点内容讲透,剩余的内容只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给学生留有进一步主动学习的空间;课后,为了提交作业及下一堂课的探讨,学生在课下依据老师的讲授,
9、厘清基本框架,驾驭重点,理解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作业;同时受周遭同学的压力之下,其课下学习也會更仔细、主动。另外,生理学学问注意理解、分析和推理,学生从基本学问和概念入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渐渐体会到学问之间的推理所带来的乐趣,增加学习生理学的信念。 2.3“对分课堂”适用于大班授课 “对分课堂”采纳老师讲授+学生的内化汲取+课堂探讨的模式,对三个过程时间的安排,老师可依据课程特点、章节特点敏捷支配;课堂探讨的分组可依据班级及上课的人数来进行,“生-生”之间探讨时,老师不须要参加,故“对分课堂”对授课人数没有限制,大班、小班授课均适用。 2.4“对分课堂”可提升考核评估的精确度 传统授课模式
10、下的生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来体现的,即期末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只注意学生的期末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对分课堂”变更了传统标准的考核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引入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探讨等环节的考核,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更加客观、稳定和公正的评判。 将学生平常的课堂表现、参加探讨的频次等纳入考核指标,建构多元评价标准,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有所侧重的学习,避开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生理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学生考核成果详细实施方法,包括作业:依据人体的八大系统
11、,作业分8次,每次5分,共计40分;课堂表现:本着激励的原则,只要课堂主动参加探讨的,均给5分;期末闭卷考试成果:将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及内化汲取的基本学问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共计40分;试验报告:15分。 3对分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对分课堂”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行控、过难的问题: 如何把控学生课后作业的“零抄袭”现象?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普遍不如重点院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育高素养的医学毕业生,“对分课堂”的作业给学生供应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力,避开相互抄袭。 如何处理在课堂探讨环节学生提
12、出的疑难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甄别、选择出共性的问题并赐予当堂解答,这是保障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问题的代表性不强的问题,可在课后单独赐予讲解;还有一些问题是须要老师查阅资料才能得知的答案,老师可与学生一道共同探讨。 角色的转变:在“对分课堂”上,不仅是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更,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更。“对分课堂”上的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挑剔的评判者;老师也从一个只会说教的牧师、演讲者,变成了一个教练、一个主持人,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更广的专业学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实力,还要有现场机敏的反应和评判实力。这对师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4结
13、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医学教化尤其是生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方法,不能解决全部的教学问题。随着该教学模式探讨的不断深化,其内在的理论支撑、教学设计必将不断改进完善,更加适应我国生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际,真正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究J.复旦教化论坛,2022,12:510. 2张静.浅析批判性思维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化,2022,27:6364. 3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22,43:730734. 4谷振诣.批判性思维教学:理论与实践J.人才培育和机制创新,2022:4353. 5欧阳康.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性反思J.高等教化探讨,2022,33:7375.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