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溯源 溯源佛教网.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佛教成语溯源 溯源佛教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成语溯源 溯源佛教网.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教成语溯源 溯源佛教网 摘 要:成语是极为精炼,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汇,多源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或口头俗语,还有一些是来源于佛教。有的佛教成语带着深深的宗教烙印,而有的佛教成语却是完全根据汉语语法构成的,又经过了语义的发展改变,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已很难看出它最初的来源。关键词:成语;佛教;来源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6-026X(2022)06-0000-01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经的翻译,语言的接触都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印记,不少成语最初源自佛教,其中部分成语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从外来语进入汉语的一般词汇
2、,意义得到了延长、运用范围得到了扩展,甚至变更了感情色调。一、 概括教义将佛教的宇宙观、哲学观、人生观用精简浓缩的哲理性话语进行概括,从而得到的一些佛教成语。1、一尘不染“尘”:因素,喻指物欲;“染”:沾染。佛家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眼、耳、口、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六种事物。“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沾染,即解除物欲,不受尘俗干扰,保持内心的干净。后用来形容环境或物品特别干净,也可以用于比方人品高洁。语义由抽象的哲学概念演化为详细的生活含义,是一个详细化的过程。语出唐?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着
3、佛身。”意思是:就像菩萨经过乾土山,脚不沾土,山中岚风吹向土山时,土扬为尘,但周身却不沾一丝尘埃。2、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离”:分开,疏远。“不即不离”原指的是众生和佛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太接近,也不会太疏远,佛与众生既不是等同的,但也不是两个个体。后多形容与人或事物的关系和对人或事物的看法,既不亲近,也不疏远。语出唐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原来是佛。”意思是:不接近也不分开,没有拘束也没有超离,才知道众生本有的心性与佛是相通的。 3、不行思议“思”:专心思忖;“议”:用言语表达。佛教用语“解脱”指的是脱离了苦恼业报的束缚,逍遥自在,毫无挂碍。“解脱”的境界又被称为“不行
4、思议”,即是思维和言语都不能及的境界。佛理神奇奥妙,不行以专心思忖,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在直观中参悟。后来形容不行想象或难于理解,出乎常情。语出东晋?慧远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卷一:“不思据心,不议据口,解脱真德,妙出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行思议。”意思是:不依据心的思索,也不能依靠口的言传,解脱的真意,奥妙深玄,超出一切情理虚妄,思维和言语都不能达到,因此称之为不行思议。 -!二、凝练故事宗教的传播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以情动人,因此佛经中有很多故事,通过形象性和艺术性的描述,解说佛教的教义,从这些故事中凝练出了一些成语。1、天花乱坠语出南朝梁高僧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梁武帝从早到晚仔细
5、听讲,丝毫没有倦意。云光法师说得绘声绘色,感动了上天,香花纷纷从天上掉下来。“天花”:天上的花;“乱”:没有秩序;“坠”:从高处落下、掉下。“天花乱坠”字面义就是形容奇妙的花朵纷纷从天坠落。本义是用来形容口才好,说得好听。后多比方过分夸大、不切实际的言语。语义的感情色调由褒义变为了贬义,这个转变也与佛教有关。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讲到对佛意要真正领悟,做到返璞归真,反对讲得天花乱坠。2、顽石点头语出晋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东晋高僧道生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一日他在虎丘山上讲说涅槃经,不禁对着石头发问:“我的阐释是不是符合佛经的原义呢?”山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成语溯源 溯源佛教网 佛教 成语 溯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