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动物伦理与生活实践-佛教伦理思想.docx
《佛教动物伦理与生活实践-佛教伦理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动物伦理与生活实践-佛教伦理思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教动物伦理与生活实践:佛教伦理思想 2022年春节期间,福建归真堂上市募资事务,将我国活熊取胆内幕公之于众,让公众了解到活熊取胆的残忍,也因此激发了公众对黑熊命运的怜悯与关注。公众及学者对活熊取胆事务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道德良知的呼吁和担忧。正如梁治平所说:“活熊取胆的残酷性一望即知,社会公众对这种行为的厌恶和愤慨,用古人的话说,发乎天良。”1莽萍则因活熊取胆事务引发出对于社会道德良知沉重的忧患意识,在她看来,假如我们认可活熊取胆行为,那就意味着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也可以做类似的事;假如让活熊取胆合法化,等于把我们整个社会道德精神拖到一个堕落的深渊。2笔者认为,公众、学术界在此事务上体现出来的
2、对人的道德良知、社会整体道德境界的关注,是与我国古代动物伦理上的德性伦理立场和特质相应的。传统伦理对动物的怜悯、爱惜主要是从人的道德本性、道德实力动身,传统儒家如此,佛教也是这样。因此,笔者结合现实,对佛教动物伦理思想及生活实践作一简要阐述。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是以解脱成佛作为自身的根本价值追求的。其宗教实践主要是一种净化自心、教化众生的德性修养实践。与此相应,佛教动物伦理也带有显明的德性伦理特征。佛教动物伦理思想主要包括慈善观,“众生皆有佛性”的同等观,人与其他生命相互涵摄、相互映照的整体观,以及因果报应法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均具有显明的德性伦理特征。其一,佛教慈善观。慈善是佛法最重要的法
3、则。所谓“慈善”,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说,所谓慈善,就是赐予一切众生快乐,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慈善首先是一种慈祥、怜悯他人及一切生命的情感,同时也是一种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欢乐、解脱苦痛的行为实践。佛教慈善关爱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群,而且包含全部的生命。佛教慈善观对动物的关怀爱惜,在实际生活中详细体现为以动物利益为重的精神。这方面的闻名事例一是本生故事中记载的释迦牟尼宿世作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二是僧伽罗刹经记载的一位菩萨在山上修习禅定时,感觉到有鸟在头顶上孵卵,因为胆怯鸟卵掉到地上,始终坚持禅定、不晃动身体,直至小鸟孵出来、生出翅膀会飞了才敢移
4、动。从中可以看出,假如我们具有佛教的慈善精神,能够充分考虑其他生命的利益,是肯定不会发生那种活熊取胆之类的残忍行为的。其二,“众生皆有佛性”的同等观。“众生皆有佛性”是大乘佛教如来藏佛性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佛教中得到充分发展。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一切众生苦恼身中隐藏着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均具有修行成佛的可能。这里所谓的“如来法身”事实上是指法性、性空之理,事实上是从全部事物均从因缘而生,变动不居(“无常”)的性空之理,揭示全部生命的同等性;而佛教所说的众生皆具成佛的可能,则是在德性修养、道德完善意义上确定全部生命的同等性。佛教同等观与当代西方动物伦理建立在内在价值或同等权利基础上的同
5、等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它从存在论意义、道德完善意义上确定全部生命的同等,能够为当代动物爱护实践供应深层的理论依据,对于消解人与其他生命存在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从肯定意义上说,活熊取胆只看到人自身的利益,无视黑熊的生存条件和遭遇的苦痛,本身体现的即是一种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其三,人与其他生命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佛教六道轮回观念以及天台宗的“十界互具”思想中。佛教根据生命意趣将生命形态划分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其中,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是“三恶道”。在佛教看来,不同生命形态之间并没有肯定的界限,不同生命形态依据其不同的道德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动物 伦理 生活 实践 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