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可循环农业.docx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可循环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可循环农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可循环农业 摘要: 三峡库区地貌类型困难多样,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要加快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实现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是必由之路。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必要性、优势条件以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条件提出了水陆循环型、水土保持型等5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探讨了5种循环农业地域模式的详细内容及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 键 词: 循环农业;必要性;模式;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
2、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平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行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1 。其基本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运用,促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资源不足、资源奢侈、农业环境污染严峻、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而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条件优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对于削减库区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增加农夫收入、保障三峡工程平安运行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爱护库区脆弱的生
3、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环境问题突出。库区内平均垦殖系数达到28.68%,有些地方高达63.8%,而森林覆盖率却只有14%左右,过度的垦殖和植被的破坏使本区内水土流失非常严峻;同时,库区内干旱、洪涝等自然灾难和滑坡、倒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频发,土壤和水体污染突出。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爱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显迫切。而大力发展适合库区条件的循环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是保证三峡工程平安运行的须要。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1日蓄水以来,仅过10d就达到了135m水位,经运行表明其经济
4、效益非常明显,但生态问题却不容乐观。据测定,每年进入三峡库区的5.33亿t泥沙,60%留在了库区,只有40%的泥沙排向下游。而按在此之前的“两院”模拟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向下游解除的泥沙量应当是60%,而留在库区的泥沙量是40%。这两个数字一经对换,则三峡库区泥沙填满的理论时间就由273a削减为189a,整整缩短了84a,这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削减进入库区的泥沙量才是三峡工程平安运行的根本,而在库区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在肯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库区水土流失严峻的现状,削减进入库区的泥沙量,进而保证三峡工程的平安运行。 (3)发展循环农业是促进农夫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三峡库区城
5、乡居民特殊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度深。2004年重庆库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83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2 ,农夫生活质量低,其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都属全国11个连片贫困区之列,肯定贫困人口366万,占重庆市总人口的8.3%3 ,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夫脱贫致富是近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中心任务,为此,依托库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充分挖掘资源的开发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建好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库区广阔农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发展循环农业,是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爱护现有林草资源的须要。库区农村能
6、源惊慌,特殊是实施自然林资源爱护工程后,农夫烧柴失去了主要来源,农作物秸秆成为主要燃料,造成秸秆难以还田,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而广阔农村经济贫困,又无力购买煤气罐、太阳能灶等。因此,在库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的冲突问题,又能保证自然林爱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顺当实施,还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 2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利因素 (1)政府重视循环农业发展。“十五”期间,重庆市各地对循环农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发展循环农业的珍贵阅历,这为在库区全面推动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促进农
7、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对发展循环农业进行了政策性的引导和规划,在“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安排纲要”中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爱护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约农村能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另外,重庆市政府对库区移民赐予了肯定的经济补偿,这为库区发展循环农业供应了肯定的经济支持。 (2)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库区气候资源相宜循环农业的发展。库区地处中亚热带潮湿季风气候区,由于长江以北有大巴山山脉,延长部分的神龙架山地和长江以南的巫山山脉作为屏障,西伯利亚冷空气不易侵入,形成了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暖和潮湿的气候
8、特点。本区年平均气温为1719,年降水量为10101300mm,无霜期300340d,1月平均气温3.67.3,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一带高出3以上,大于10积温50006000。库区一年四季气温比四周地区高,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黄金地带”。例如,在海拔小于350m的河谷平坝区的浅丘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819,年平均活动积温为65006900,年平均降雨量为1101mm,无霜期大于320d,冬暖夏长,多高温伏旱,光、热、水条件甚佳4 ,是库区主要粮食、水果、经济作物产区,相宜发展以建设优质粮食、水果、蔬菜基地为主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库区土地类型多
9、种多样。库区地势困难,山谷盆地相间,高差悬殊,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各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立体综合开发优势。本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少量平原、坝地和岗地,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村经营供应了多层次、复合型开发空间。大致海拔1500m以下属亚热带气候,尤其是海拔600m以下低山平坝、峡谷区域,由于冬季冷空气难以进入,而使该区域成为全国闻名的暖谷区,大于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峡谷地段甚至超过了5800,是库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及其气候类似暖温带。谷地一般夏热冬暖,山地夏凉冬寒,温凉多雨,雾多湿重,并具有阴阳气候不同的特点,小气候特征明显4 。库区土地类型的多样化为
10、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河谷平坝区,重点发展粮食、水果、蔬菜为主的循环农业模式;在低山区,发展以油料、杂粮、草场等为主的水土保持型循环农业;在中高山区,则形成干果、中药、茶等名优土特产品为主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库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据统计,到2003年末,三峡库区总人口1964.12万人,农业人口1439.93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3%),非农业人口521.19万人。而库区人地关系惊慌(人均耕地仅为0.06hm2 )5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这恰好确定了在库区只能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类型,而库区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在肯定程度上弥补了库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人多地少的缺陷,为库
11、区循环农业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3)库区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库区早在20世纪80年头中期即以农业“三绝”再生稻、半旱式栽培、稻田养鱼而著名全国。近年来,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创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江河网箱养鱼技术,今后三峡库区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江河网箱鱼养殖基地。目前,三峡库区有各类农业学校12所,农业科研单位18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拥有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站6000余个,技术人员超过3万人,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桥梁”的农技服务网络。 3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源利用粗放,破坏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极度脆
12、弱的地区之一,资源粗放甚至掠夺式开发利用仍很普遍,导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难频发,空气、浇灌水和土壤污染等。比如,由于本区山地面积大,平原地少,森林覆盖率低(14%左右),加上人为的滥砍滥伐、陡坡开垦耕作,造成严峻的水土流失,带来土层薄瘠化、肥力下降、旱洪灾难加剧、库塘淤塞,严峻影响库区农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挡自然灾难实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重庆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瓶颈”所在。本区目前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60余个,但有效浇灌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5%,旱涝保收面积只占了18%,大大低于全国有效浇灌率51.9%的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 三峡 库区 循环 农业 发展 初探 李孝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