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观察与垂直传播风险分析.docx
《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观察与垂直传播风险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观察与垂直传播风险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观察与垂直传播风险分析 【摘 要】目的:视察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治疗状况,对其传播风险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检测育龄期就诊者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状况,对HCV抗体阳性者进行HCV-RNA检测,对部分HCV-RNA阳性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追踪视察感染者生育子女感染HCV状况。同时视察分娩时嘱咐医师留意消毒隔离操作与分娩方式对胎儿垂直传播的影响,分析垂直传播因素。结果:女性怀孕期HCV-RNA阳性生育子女感染率为7.89%,男性HCV-RNA阳性生育子女感染率为0.00%。长效干扰素或短效干扰素治疗HCV感染疗效优于单纯保肝治疗;叮嘱医师组子女HCV-RNA阳性率明显低
2、于未叮嘱医师组子女HCV-RNA阳性率。剖宫产组子女HCV-RNA阳性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子女HCV-RNA阳性率。结论: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因素与分娩时消毒隔离操作和分娩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生育前干扰素治疗及分娩环节的消毒隔离措施可降低丙型肝炎垂直传播风险。没有发现HCV父婴垂直传播病例。 【关键词】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传播风险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4-748404-0442-0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每个家庭对优生优育的关注是势在必行的问题,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样是困扰相应家庭至关重要的问题,感染者特别渴望通过找专科医师
3、就诊后能够将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目前面临丙型肝炎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运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周期相对长,大约一年左右,不良反应严峻,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且不能完全治愈,停药后复发风险存在1,以及费用昂贵的现实问题,还有存在夫妻之间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风险,怀孕期禁忌运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客观问题。作为专科医师要很好地为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解决病患,面临诸多挑战问题。我们对10年来视察的育龄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状况和传播风险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和视察指标 1.3 治疗方法 HCV-RNA阳性女性感染者孕前或孕期就诊
4、期间,除赐予相应治疗外,还告知丙型肝炎传播途径,教会孕妇在分娩过程嘱咐妇产科医师接生时肯定做好消毒隔离操作,即避开胎儿出现产伤、尽量削减胎儿接触母体血液和分泌物,戴着被母体血液污染的手套必需更换后再接触和护理胎儿。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探讨 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其次为性接触、母婴传播1。已成为严峻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相关HCV的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率及危急因素报道甚多,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包括母体HCV抗体阳性、HCV-RNA载量、乳汁、唾液
5、、羊水和滋养层细胞等相关因素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2-7。本文经过对所视察对象生育子女进行追踪视察18月,3例婴幼儿出现血清HCV抗体和HCV-RNA阳性,其中2例ALT水平上升现象。且均解除诞生后输血、哺乳、不洁注射等途径传播,3例传染源都属于母婴垂直传播。胎盘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液循环,两者的血液在各自的封闭管道内循环,互不相混,但可进行物质交换。物质的交换是由若干层结构相间隔,这种间隔称为胎盘屏障。其组成部分依次为:1、绒毛表面的滋养层细胞及其基膜;2、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3、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胎盘屏障对胎儿有保障作用,能阻挡细菌等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胎儿体内。HCV病毒颗粒在感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育龄 期丙型 肝炎 病毒感染 治疗 观察 垂直 传播 风险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