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公务员考试——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详解-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公务员考试——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详解-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公务员考试——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详解-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公务员考试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详解: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详解 第一题、就襄樊停捐事件社会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不知道感恩谢恩的人应批评,另一种观点认为感激是感恩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强行要求。问题:两种观点的共识是什么?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广州新东方解析:这道题目相对属于比较简单的一道题,其实两种观点的共识都在于“对他人的帮助应该感恩”,而争论的焦点是在于感恩行为是“自愿”,还是“必须”。即是否应该“硬性”地要求接受帮助者“必须”感恩。 第二题、谈谈对“附加条件的感恩”的看法。 广州新东方解析:对附加条件的感恩的看法,戴斌老师
2、认为考生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辨证地看待,不应该片面地认可,或片面地反对。以下是几个参考的答题角度:(1)对附加条件的感恩这个点,考生必须明确的是,即使是“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它依然是属于“慈善行为”的范畴之内,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因为毕竟这种行为还是有利于社会的。(2)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不能以侵犯受助人的自尊心为前提,倘若这种“附加条件”伤害了受助人自尊心,则不应该提倡。(3)其实“感恩”本身就是一种“份内之事”,其实根本不需要“附加条件”来限制。(4)社会应该努力营造氛围,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第三题、就大学校长的亲笔信引起
3、的争论来评析感恩的匮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广州新东方解析:为什么说感恩的匮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呢?这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展开:(1)不感恩的风气蔓延开来,将极大挫伤许多慈善捐助的行为,而且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一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导致社会“冷漠感”的剧增。(2)“不感恩”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一个“不感恩”的人基本上也就不大可能主动“施恩”于别人。实际上,教育一个人懂得“感恩”的同时,也是在教育其应该主动“回馈”社会。(3)“感恩”同时还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纽带,缺少了感恩将加大损害社会的稳定性。 第四题、谈谈应该如何增强感恩意识。 广州新东方解
4、析:对于如何增强感恩意识,其实对策还是很多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宣传教育”和“营造氛围”这两大角度,考生可以围绕这两个角度思索很多的细节对策出来。这里戴斌老师不建议考生采用立法手段去硬性规定“必须感恩”。因为“感恩”毕竟还是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不大适宜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去调整这一社会关系。 第五题,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展开论述,体裁不限: 1、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2、守候期待感恩 广州新东方评析:今年的山东省采用了完全开放性话题的考察方式,这是申论考试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未来的申论的命题趋势值得探究。戴老师一直以来都在提倡“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方法,强调的是申论文章不能仅
5、仅围绕对策而展开,更多的应该是强调文章的“说理性”,戴斌老师认为,申论写作未来必将做大的改革,只备考单纯的对策性文章将不足以面对未来难度越来越大的申论考试。建议考生在未来的备考过程应该更多地训练自身的“说理能力”,以应对不断改革的申论命题模式。关于这个话题的范文,之前戴老师就曾就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这一新闻,以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手法撰写过相关的评析文章,与今年的山东省考题比较相近,可供考生参考:申论热点评析:在“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间的徘徊 近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此文一出,立刻引来了大量的评论和争议。 评论和争议的焦点其实
6、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这些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们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感激的话语。五名贫困生该不该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 其实对于这个点,戴斌老师认为首先要分析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的原因所在,正如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的“张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多数贫困生并非不知道“感恩”,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对于这个原因,戴老师认为,其实我们应该抱着“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一方面,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许会有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人认为“自信心”更多地是
7、和人“性格”有关,而人的性格和“贫困与否”关系不大,很多“没有钱的人”也可以很自信,而很多“家境富裕的人”也可能毫无自信可言。诚然,由于存在“个体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不能“一概地”认为“贫困大学生”就缺乏“自信”。但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不利的环境因素”陪伴其左右。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焦虑”的时候,“自信”又怎能“油然而生”呢?而且自信是在“成功的经历”中“不断”“堆积”起来的。 同时,戴老师很想问的是,“被别人帮助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为生存而焦虑奔波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答案是不能。但什么能“积累”“贫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公务员 考试 2008 山东省 申论 详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